远离0~5岁儿童“头号杀手”,PCV13加固健康防线

健康   2024-11-06 12:28   吉林  

肺炎球菌是引起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也是导致全球儿童死亡最常见的“头号杀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3万名5岁以下婴幼儿死于肺炎球菌性疾病(PD)。尽管抗生素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情,但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治疗PD的难度与日俱增。

疫苗可为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PD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的疾病。自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问世以来,疫苗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疫苗所覆盖血清型引起的PD发病率。随着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全球PD防控进一步升级,相较于PCV7,PCV13覆盖了更广泛的血清型,进一步提升了疫苗的保护范围和效果。

在我国,尽管PCV7于2008年引入,随后在2016年引入PCV13,但由于两种疫苗在中国一直作为二类疫苗使用(自愿自费接种),导致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

那么,我国肺炎球菌感染防治现状如何?PCV13对我国儿童的保护效果又如何?近日,《医师报》特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根明教授张涛副教授详细探讨,为PD防控提供参考。


肺炎是全球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

“肺炎是全球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赵根明教授介绍,呼吸道疾病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儿童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数据显示,我国1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是97.47例/10万,占该年龄段所有死因的第3位。在1-4岁儿童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其总死亡原因第4位。

在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众多病原体中,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的两类细菌病原体。得益于疫苗接种的普及,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已得到有效遏制,但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形势却依然严峻。
赵根明教授指出,肺炎链球菌不仅会导致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病症,也是急性中耳炎和鼻窦炎的常见病因。然而,我国在应对儿童PD的临床治疗上却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引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包括各类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而PDs诊治水平及实验室检测水平在不同地区、医院及科室间差异较大,感染早期病原诊断较为困难,缺乏快速有效的诊疗方法。另一方面,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常用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欠佳,进一步加剧了治疗的困境。


PCV13可覆盖全国71.5%流行血清型


疫苗被公认为是预防儿童PD最为有效的手段。PCV13疫苗可通过诱导T细胞依赖性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肺炎球菌的特异性抗体,从而在婴幼儿及其他高危人群中建立起稳固的免疫记忆,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研究显示,PCV13对儿童的保护作用包括降低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IPD)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同时减少肺炎、中耳炎等疾病风险,间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还可对家中的年长者和其他成员也有一定的间接保护作用。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所包含的13个血清型已经覆盖全国大多数流行血清型。”赵根明教授表示,全球范围内应用PCV13疫苗后,5岁以下儿童疫苗血清型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大幅下降。为评价PCV13疫苗在我国实际应用效果,赵根明教授、张涛副教授在苏州领衔开展了一项队列研究,以疫苗血清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临床CAP作为终点指标,评价PCV13在中国儿童中预防CAP的疫苗效果(VE)。菌株血清型分布结果显示,在从CAP患者分离的肺炎球菌中,71.5%为PCV13覆盖的血清型,最常见的为19F(26.3%)。

“我们采用了队列研究的方法对PCV13进行了全面评估,PCV13疫苗对疫苗血清型CAP的保护效果达61%。”张涛副教授介绍,研究证实了接种PCV13可有效预防儿童罹患疫苗血清型CAP。PCV13预防疫苗血清型CAP和临床CAP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1%和18%,与国际上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类似。除此以外,两位教授还开展了一项检测阴性设计(TND)的病例对照研究,评估PCV13保护效果,显示PCV13的保护效果与队列研究的结果类似。

此外,国内外研究还发现,接种PCV13除了可使儿童获益外,还可通过预防儿童携带肺炎球菌并减少传播至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成人,间接保护此类人群发生肺炎球菌性疾病。

基础免疫需在儿童半岁前完成

“儿童出生后很容易携带肺炎链球菌,建议尽早接种疫苗。”张涛副教授表示,该疫苗的基础免疫通常需要在儿童半岁之前完成,具体接种方案为3针基础免疫(按照2-4-6月龄进行接种),儿童满1岁后再接种1针以进行加强免疫。研究证据表明,遵循这样的接种程序,能够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除了PCV13疫苗接种外,其他干预措施也可以作为预防手段。例如,改善室内通风、增强营养、接种流感等其他疫苗以增强免疫力、降低并发症等。这些措施与疫苗接种相结合,可以形成更为全面的预防策略。

血清型替换带来新挑战

尽管自PCV13问世以来,疫苗中包含的血清型引起的疾病发病有所下降,但临床上也观察到血清型替换的现象,即在广泛接种疫苗后,非疫苗血清型菌株可有缘成为肺炎等PD的罪魁祸首。

张涛副教授表示,由于监测系统的不完善和接种率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导致国内观察到的血清型替换现象不如国外明显,但仍能看到一些趋势,如某些未被疫苗涵盖的血清型(如15B、15C等)的分布有所上升,但疫苗的保护作用依然显著。国外数据显示,尽管观察到了血清型的变化,但肺炎球菌导致的相关疾病总体负担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充分说明了疫苗在降低疾病负担方面的显著效果。

长期来看,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可能需要增加疫苗所涵盖的血清型,以获得更大的保护效果。

建议开展长期肺炎球菌感染监测工作

为更全面地评估疫苗的疗效与安全性,两位专家认为,需要构建全面、高效的监测系统,开展长期、稳定的监测工作。

张涛副教授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全国性的肺炎球菌疾病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分析,为疫苗效果的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评估疫苗效果的方法上,可以采用队列研究和长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收集大量接种人群的数据,观察其发病情况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同时,借助监测数据,我们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人群中疾病发病的细微变化趋势,为疾病防控提供预警。

赵根明教授认为,尽管国内在疫苗效果评价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需在多个方面发力。在监测系统的建设上,建议提升数据的质量与代表性。同时,应加强高校、医院和疾控机构的合作,促进疫苗效果的全面评价。


排版:张晶

编辑:管颜青

审核:王丽娜



点击查看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精彩内容



2025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医师报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面向全国400万医师;关注医生、聚焦医事,依托国内各学科领域的意见领袖,传递医学专家学术思想。关注医师报,关注大医江湖www.mdweekly.com.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