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作为一门肩负着生命安全与科学探索双重使命的学科,始终在挑战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这个领域中,麻醉医师们既是技术精湛的操作者,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守护者,他们以冷静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生与死的边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桥梁。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中青年麻醉医师群体的专业实力和创新精神,也标志着他们正成为引领学科进步的中坚力量。
《医师报》推出“中青年麻醉学菁英风采录”系列报道,深入菁英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在手术室内创造奇迹,如何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以及他们如何培养下一代麻醉医师,确保这一重要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
陈广民:医疗器械革新者
在本科实习期间,陈广民就对光棒和硬镜插管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发现这种插管方式对患者张口度和颈部活动度的要求较小,且插管刺激也相对较小。然而,由于他当时所在医院缺乏相关设备,他决定自学其原理,并通过一个多月的摸索和实验,成功制作出了性能优异的光棒。针对传统光棒易折断的问题,他又创新性地采用了多根光导纤维和热抛光技术,使光棒前端可以反复弯折,更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插管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陈广民进一步研究了WIFI信号传输可视插管硬镜可视光棒技术,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可能。随后,他又自制了手机相连的可视喉镜。
为了进一步减少插管刺激,他还设计出了气道表面麻醉可视硬镜,内置高压气瓶,可单手操作一键喷洒局麻药,在送气管导管之前进行气道麻醉,减少全身麻醉药的应用。
陈广民还将上述设备整合到一个软件平台,实现了气管插管的远程医疗,使得“一人插管万人帮忙;患者遇险,专家速到”成为可能。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气管插管成为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陈广民设计出国内首款内镜插管机器人,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机器人可以通过手柄控制实现远程插管,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为重症患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除了医疗器械研发,他还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创新立项,并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发表SCI文章多篇。陈广民表示,虽然自己做的很多都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但他会一直坚持不懈,为麻醉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专家点评
黄宇光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
陈广民医生在麻醉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专业特色和创新精神。他不仅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色,作为一位麻醉医生,他还积极思考并实践,创造了多项与气道管理相关的创新成果。
事实上,许多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案例都与气道或呼吸系统的管理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和改进是临床上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想强调两点。第一,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应重视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临床医生的工作十分艰辛,因此一旦有了新的创意,即使未立即发表文章,也应首先考虑申请专利以保护其知识产权。第二,创新要与临床紧密结合,并聚焦于解决临床问题,不断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
熊柳林:引领神经损伤修复新进展
熊柳林的研究成果丰硕,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到163.23分。在过去五年中,她主持科研项目10项,累计经费达547万元。她的研究获得了包括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自然科学二等奖、青年科技奖、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此外,熊柳林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她的研究创新点包括利用超声、特异脑区电生理技术监测神经损伤,提出新的术中麻醉监测策略,并开发新的监测设备;跨物种解析围术期神经损伤与麻醉治疗机理,提供个体化麻醉用药指导;发现NLGN2等分子组合用于精神认知障碍辅助诊断;揭示免疫细胞与精神认知障碍的关系,提出围术期免疫细胞回输治疗;基于基础研究药物靶点筛选镇痛药物,制定优化的术后镇痛策略。
临床基础研究相辅相成,熊柳林的科研创新为临床优化的麻醉监测和麻醉治疗提供了坚实研究平台,其理论成果已形成多部著作:主编著作5部,副主编2部,参编6部,并布局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推动了麻醉联合交叉学科的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应用方面,她带领团队以协助和服务患者的自我疼痛管理为宗旨,建立了一个名为医家通的在线平台,实现医院-医生-患者-家庭四个方位的全链条数据采集及实时沟通与指导。该系统已获得两项软件著作权,并在多家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
展望未来,熊柳林表示,将继续围绕学科发展、理论突破、技术创新,立足岗位,聚焦神经损伤修复临床基础研究,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我们将努力成为一名临床科研并重,智商情商并举,毅商逆商齐进,兼具Scientist+Doctor的研究型麻醉医生。”
专家点评
张惠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非常感谢熊柳林医生的精彩汇报,我认为所有的赞誉之词用在她身上都不为过。她如此年轻便已成为博导,无论是开展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团队建设和学科管理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创办了一本英文杂志,我深知其中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因此更觉得她的优秀非凡。从她身上可以看到青年麻醉人的奋斗精神,我相信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
周裕凯:从西藏到非洲的医疗援助之路
抵达阿坝县人民医院后,周裕凯注意到国家对该地区医疗硬件设备的持续投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在科室工作的第一周,主任将科室工作交由他全权负责。在阿坝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他参与完成了200余台麻醉手术,与省内外兄弟单位合作,完成了当地多项开创性手术,规范了三方核查表等文书,并优化了新生儿抢救流程。
援藏任务结束后,周裕凯于2021年主动申请加入中国第二十三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
在非洲工作期间,他们全队参与了中国外交部组织的“春苗行动”,即为海外中国籍公民接种国产新冠疫苗。他们10名医疗队员共完成了约8000人次的接种工作,覆盖莫桑比克、南非、斯威士兰三个国家,并建立了20多个微信随访群,用于解答疫苗相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和提供医疗咨询,被誉为非洲版的互联网医疗。
春苗行动期间,他们深刻体会到海内外华人华侨的艰辛,更加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有华侨在感谢信中写道:“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感谢祖国,感谢春苗。”
除“春苗行动”任务外,周裕凯援非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在莫桑比克最大的公立医院——马普托中心医院工作。当时正值奥密克戎病毒流行,由于莫桑比克靠近南非,疫情暴发时间早于国内大半年。当地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请假人数超过100人,医院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中国医疗队员克服重重困难,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坚守在各个岗位。作为一名麻醉科医师,周裕凯在手术室工作期间,他严格遵守疫情管控要求,共参与完成了350余例麻醉手术。
他还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向当地医生推广并教授超声应用技术,完成了数例高难度麻醉手术,为中国麻醉医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专家点评
王天龙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周裕凯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曾两次前往极具挑战性的地区执行任务:一次是为期半年的援藏工作,另一次是为期一年10个月的援非工作。在援藏任务中,不仅要面对高原环境对身体造成的不适,还要尽其所能为当地民众提供麻醉医疗服务;在援非任务期间,受到疫情的冲击,对麻醉医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健康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尽管如此,周裕凯医生依然在当地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麻醉服务。
周裕凯医生出发执行任务时是一位拥有满头黑发的年轻医生,而在经历了不同地区的挑战和贡献之后,他的白发明显增多。这不仅反映了他在这些工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也是他奉献精神的有力证明。感谢周裕凯医生代表中国麻醉医生,为非洲和藏区人民带去的幸福与平安。
顾政:援桑医者 大爱无疆
顾政服务的纳兹莫加医院,是桑给巴尔最大的公立医院。然而,受历史、资源匮乏及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桑给巴尔的经济状况依然贫困落后。尽管医疗体系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但医疗质量低下。顾政刚到不久,就接连遇到了多例特殊手术。
其中一例,让顾政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位体重超过400斤的产妇,腰麻失败后需接受剖宫产手术。深夜里,麻醉科主任向顾政求助。面对患者庞大的身躯和异常的操作姿势,顾政内心也曾闪过一丝犹豫。但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他凭借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手感,成功将腰麻针刺入蛛网膜下腔。那一刻,顾政深刻体会到了身为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手术顺利完成,产妇家属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桑岛的日子里,顾政逐渐熟悉了这里的一切。走在街上,当地人用标准的中文热情问候,让他既惊喜又感动。原来,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岛上居民的健康,早已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友谊。
2023年1月18日,顾政和他的团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救治一名无法张口的8岁男孩。患者因颞下颌关节强直无法张口进食,需行关节成形术。但患者的开口度不足一厘米,全身麻醉时气管插管难度极大。面对这一挑战,顾政仔细检查了患者的开口度,并制定了多个备选方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麻醉和手术。手术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Chinese doctor good job”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此外,顾政和他的团队还参与了多项活动,如与欧美专家共同完成外科周手术演示、承担医学院学生的带教任务、开展义诊巡诊、捐赠医疗物资以及举办麻醉周宣传活动等。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丰硕的成果。而这一切,都是中国对桑给巴尔长达60年援助的缩影。
“为了中非友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我将铭记医生职责,用心书写大爱无疆的篇章。”顾政说道。
专家点评
马虹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顾政医生为我们分享了一段深情感人的经历。虽然这个国家对我而言较为陌生,但他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们科室自几十年前便承担起援也门的医疗任务,众多前辈都曾奔赴也门,如今又有同事在冈比亚支援。这些国家环境艰苦,医疗技术相对落后,但援助工作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对医术与责任感的严峻考验。顾政医生圆满完成了这项使命,不仅在当地验证了自身医术,更为众多患者带去了希望与救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大力弘扬。
结语
在麻醉医学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正是这些中青年菁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麻醉学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光明的蓝图。他们的工作不仅提升了医疗质量,更温暖了人心,让我们对未来的医疗发展充满期待。
往期报道
华东区域麻醉青年医师的实力对决|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中麻醉中青年医师交锋展实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排版:张晶
编辑:玉辉、瑞静
审核:王丽娜
点击查看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精彩内容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