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被拆掉的不光是砖块,也是我们曾经的生活。” | 讲座回顾
文摘
2024-08-15 11:37
湖南
《以市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是合禾堂人文读书会的往期共读书目,本文是导读嘉宾刘昭吟老师(集美大学外聘教授、本书主要译者)和于海老师(复旦大学教授)在读书会上的分享回顾。
推文根据讲座录音整理、仅供书友参考,实际分享内容和主旨都以讲座为准;
标题和章节为编者所加。
欢迎各位书友加入共读群,一起
阅读
人文社科。
如需入群,请添加小学人微信(微信号:
xiaoxueren9517),并注明“读书会”。
《以市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封面
(其一)超越体制的社造经验
讲座/刘昭吟
整理/周周 金华
这本书本身很小也很简单,书里的内容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大家在阅读时会感到趣味。我想说一下这本书引起我的一些反应,以及我们陆续收到的读者的一些意见。
我觉得这本书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本书有很多具体经验;第二个特色是,本书很容易被“世故”。
很多读者买这本书的时候,他期望会有一个关于社区营造的理论总结,结果读了以后就失望于这本书的琐碎。这是一个书读太多的人很容易有的反应。包括年轻时的我自己,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期待一些理论性的总结,这个理论总结要显得非常聪明和尖锐。
当我这几年亲身进行一些社区营造工作之后,我开始觉得很多理论可能有点问题。
我们必须去看这些理论知识生产的过程
,很多知识生产过程的作者本身没有实践经验,只是通过调研的方式就产生了理论。一些作者甚至没有调研,而是通过一个从书到书、从文本到文本的寻章摘句的方式来产生理论。说得直白一点,这样的理论就是从口水到口水。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东西吗?
我常常会看印度古典瑜伽大师的一些视频或讲话,他常常提到很多写瑜伽书的人连五分钟的静坐都没有做过,却告诉人们要怎么做灵性学习。我也是一个深受理论吸引的人,但是当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不去追问这本书中知识被生产的过程,我们就很容易进入到一个坑。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相当于是作者的回忆录,写那些年他们进行的工作,是事件到事件。
事件到事件之间,能不能透露出理论,一个是作者本身,他会有一些很在点上的句子,如果我们有过实践经验,我们就能发现理论的金子在里面。另一个是作为读者,你能不能Get到?
这是我想分享的关于事件和理论的关系。
第二个特色是,我觉得这一类的书很容易被“世故”。
很多人会认为书中描述的这些事件虽然很精彩,但是我们体制不同,不能复制,所以那个故事没有价值,然后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对这种态度比较警觉,觉得不应该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复制?第二个问题是,不能复制就没有价值吗?
难道不正是因为体制的不同,我们才能通过比较研究而得到启发吗?难道我们要追求一个直接复制的同一性吗?
关于公共治理的体制,这本书里讲到,奈良市造中心前期的大部分时候是在跟政府叫板,他们对于政府的开发方式和政策有很多的不同意见,就以做研究、提方案的方式,显示出市民团体有能力提出更深刻、更符合当地情况的方案。
这里的前提,是政府提供一个允许市民团体叫板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怎么产生的?战后的日本,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被美国托管,发展起美式的民主。这里就涉及到西方政体的特征。我想起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讨论中西方官僚体制的不同,他说到西方政体中国家与市民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在台面上公开讨价还价的关系。
在西方的传统中,公民个人的权利是可以在台面上跟政府计算的,这形成它公民社会的特征。这样的公民社会,政府与社会之间难免会有一种二元性。
而中国的官僚体制一直不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是上面有皇帝、中间有臣、下面有民,是一个皇帝跟臣民的关系。这个关系,在我们的哲学里是要变成统一体,而没有对立面。统一体里的事情不圆满怎么办?所以我们对官员的训练一直是成为圣人的训练。也就是把老百姓放到心里头、天下一家的圣训。
这个过程是内化的,使我们能追求和谐的统一,而不是二元的对立。这也使得老百姓对他的权利有意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一张桌子和平台可以互相计算、分配利益,我们必须靠个人道德的圣化来处理这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造的时候,也会深刻地感到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像这本书里介绍的那样去形成一个对立的力量,大部分时候我们跟政府采取合作的方式。
譬如说我在泉州的经验。当地政府本身想要用社造作为地方治理的新方法,但不是全面地采用这种方法,而是开一个口、进行实验。为什么政府会主动要开这个口呢?因为地方治理有内在张力,我们的张力不表现在台面上,而是内在的。它可能会造成内伤。所以政府想尝试一个新的治理方式。它具有这种非常微妙的双重性。
国内没有二元对立的、谈判冲突的显化平台,地方治理就成为一种有内在张力的“良知的事业”:你愿意投多少诚心诚意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如果它不是一个良知的事业,就很容易弄虚作假。因为我们没有台面上的谈判,上面对下面的管理是通过检查的方式,设定一些规范。上面既然把指标弄得这么清楚,下面的人就很容易把指标做得很对。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弄虚作假。
社造的发声通常是因为我们对于现有的状况不满意,所以希望实现更加真实有诚意的地方治理。
那个更加真实的东西是什么?当日常的决策过程是自上而下、缺少下面的意见时,我们要的就是参与;当日常的过程是弄虚作假的时候,我们就要真实。
社区营造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用什么方式做,出现的背景等等,都跟他语境脉络有关。
“7天学会社区营造”,或者“300个方法”之类的,很难直接套用,因为你必须去判断当下那个社区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它可以抓的资源是什么。
社区营造是没有一个固定答案的,只有一个确定的心态——你是不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得足够有良知、足够真实、具有一定的参与性。
这个是它核心的部分。
还有一个有趣的部分。
不管体制如何,都会发现事情不是越做越简单,而是越做越难。
因为当你确定你的信念,尤其是要通过努力来改善社会现象的时候,你的行动必然具有前沿创新的性质,而老的习性是会拖住你的。
你越往核心靠近,就越难。
对我来说,这本书超越体制的价值,就是告诉我们遇到难处的时候怎么跨过去。
我有两点共鸣。一点是他们对奈良站的处理。在某一个点,男人都妥协了,女人还没有。有时候确实是这样。
还有一个点是她接任做理事长。他们机构原来的理事长是男人,比较喜欢做研究、做课题、形成方案,然后跟政府用方案的方式来对谈。到她手上的时候,女性的处理方式就不同。
尤其是跟市民之间的关系,她会采取一种语境的方式而不是用文本的方式来处理。
譬如说办很多活动,让参与者去体会奈良这座城市,而不是具体说出来奈良这个城市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把主体放到课题中,把它们揉在一起,再让主体自己体会那个东西、那个语境。
至于主体的体会如何形成客体的文本,每个人可以有所不同,并不强调文本的统一性。这点是非常有趣的
。
(其二)社造就是将环境温情化、人性化
讲座/于海
整理/周周 金华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了解作者的想法、抱负和努力,以及她最关切的东西。她把20多年的经历跟我们分享的时候,我觉得不是一个流水账,而是在讲一个有启发的、有感染力的经验。
这不完全是她个人的经验,但有非常鲜明的人格特征。当然我们阅读时,更要看她最关切的价值、体会和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丰富自己关于生命和生活的经验。
在这本书里,作者一开始讨论社区治理旨在创造居住福祉。她也界定了什么是居住福祉,最初的目标是要让一个残败的社区能够复苏,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个美好街景与生活共存的街区。
居住福祉不只是环境改造,还包含了很多内容,有安全、健康、教育、富足、尊严、安心的生活。
归根到底,她关心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能不能有幸福感?
联合国对于街区改造或者城市更新也是这样,不光是更新景观,最重要的还是生活方式。我们是不是觉得舒适、得到尊重、有主动性。主动性是我们对自己的社区生活的改善具有责任。
所以讲社区营造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物理环境的改变,还要市民自己的参与。
按照书里的说法,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市民——通过市民、为了市民。为了市民的可见的福利,住房、教育、道路、公共服务、其他设施,还有市民得到尊重、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大家一块来参与,是一个互动的社区。
总而言之,居住福祉里既包含着物理环境,也包含着社会环境。
书中,作者讲了很多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历史街区。社区治理在创造一种让人在心理上非常舒适的家园。我认为这指向一种主体性的感受。
为什么要保护历史遗产?不光是物质性的重要,也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感受是与这样熟悉的环境连在一块的。
作者讲到了“巷弄”,这个概念在我的理解,就在上海的“里弄”,他讲的情况跟我在上海的感受是一样的。因为城市化,巷弄已经从街区中消失了。这个消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进步:旧的房子被改造,用现代化的住宅来代替。
但是这个改造拆掉的不光是砖块,也是在拆掉我们曾经有过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巷弄周围能够感受到当地居民的气息与温度的空间。”她认为这是具有稀缺价值的,“奈良厅的小巷,就像迷宫一般纵横交错。里面藏着老旧的长屋、旧书店、澡堂和在围墙上睡懒觉的猫,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
今天,很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烟火气还存在吗?居民还能感到这种亲切的气息吗?
空间的这种复杂的纵横交错,其尺度一定是人的尺度。人与人这种日常的互动,维持着我们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们要让这些巷弄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这种烟火气,我们需要这种空间形式。
作者又引用腾森先生对老建筑的观点。他认为,老建筑不仅赋予街区风采,它的怀旧感还有安定人心的心理效果,我们不能忽略这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这些老建筑因为伴随着人们漫长的生活,所以被赋予了很多的主体感情,不只是客观、中性的对象。它包含着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生活。
物语馆是社区中心各种活动和倡议的舞台,它创造了这么一个环境,让人想到社区治理的乐趣。“通过五官的感受,我们的活动理念可以被切实地体会到,从而传递给他人。我们所做的不只是推陈出新的扩充活动选项,也实现了提高参加者景观意识的作用。”一个好的景观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还有社会秩序、互动的价值。这不仅是个人的感受,还包含一块参与社区治理的同伴们的乐趣。
我参加同济大学社区花园的第一次沙龙时,演讲之前,我带来了猪肉,给朋友们演示怎么做红烧肉。这是2016年的事。今天,那些参加沙龙的朋友们可能忘了我的演讲内容,但是他们一定会记得这个红烧肉。
当时我也提出:烧肉这样的事情,在原来上海的里弄是很常见的。我们能够闻到味道。这种对社区的感觉不只是抽象的理念,还有跟人互动的感觉。当我们在海外闻到熟悉食物的味道,马上就会有思乡的感情。这也是作者在书里讲到的五官的感受。
事实上,这种社区联系或归属感,是跟我们主观的感受性连在一块儿的。当我们讲主体性的时候,不只是推理、理性的讨论,或者是合理的方案,还一定要和我们具体的、真实的感受连在一块。
讲到道路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都需要扩建马路。上海曾经要把中心城区的马路拓宽,但很多规划和建筑专家就提出,马路的拓宽会提高机动车的速度,以后马路上都是飞奔的机动车,人们也不会穿马路,中心城区的热闹、人气和商业的繁华一定会下降。后面上海市政府就提出26条马路街道永不拓宽。
我们要让道路符合人体的尺度。如果拓宽,奈良就失去特色,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配置能够适应街区路面宽度的小型消防车和将电线杆地下化。
最后作者讲到熟悉的环境。北京曾经拆四合院,很多四合院居民都不愿意离开四合院。离开了,邻里关系就不存在了。还有原来在四合院的环境中生活非常便利,住到大楼以后原来的便利性都消失了,甚至很多人都没办法工作了。这也是我们做规划、做建筑时必须要考虑的。
“长期生活中所熟悉的风景一旦改变,会对高龄者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迁就子女而离开故土搬到都会区的老人,因为环境的距离改变,而患上认知障碍症。这种事情屡闻不鲜。归根到底,在住惯了的地区和家里安心地生活到最后,才是高龄者最大的幸福。”
社区治理一方面要让破败的社区得到复苏,改变物理的环境,而另一方面,是这儿的居民能自主地发挥作用,自己改善自己的环境。最后,全部都要落到我们在环境中的感受:
对于孩子,这是不是适合他们人性成长,人格发展,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能方便他跟大人、其他孩子互动的;对于老人,这是不是一个他熟悉的环境,是不是使他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掌控性、舒适性?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近期课程
与朱海就老师一起学习经济学
丰富认识社会的新视角
理解形势与趋势
加入读书会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助教
(xiaoxueren9517)
往期回顾与相关课程
关注
合禾学堂
公众号
即可阅读往期讲座回顾
扫码
学习更多通识好课
En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k5NTU1OA==&mid=2652436761&idx=1&sn=f058cf9096701311dc211696621b6464
合禾学堂
讲稿\x26amp;课程:xiaoxueren9517 | 普通人的小微大学 | 公益、人类学、社会学研修 | 通识学习 | 培育自由而完整的人
最新文章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学的含金量为什么还在上升? | 社会学的想象力
于平原的尽头求索|知合Nexus首届冬季领读人招募
《华夏边缘》:从边缘认识中心 | 讲座回顾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学的含金量为什么还在上升? | 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 合禾学堂10月月报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学的含金量为什么还在上升? | 社会学的想象力
郑广怀:读《弱者的武器》 | 学人分享
孙飞宇:中国社会学的“中”与“西” | 学人分享
谭宏泽:涂尔干与《自杀论》 | 学人分享
学人分享 | 裴谕新: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研究与生活
社会学如何帮助我们穿透复杂现象、理解现实世界的本质? | 社会学的想象力
和五位社会学家一起,用经典理论探索社会本质 | 社会学的想象力
《街角社会》:移民社区为何总与主流社会相区隔? | 讲座回顾
唯理中国组委招新 | 做脚踏实地的教育理想者
成为未来公益事业的引领者,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 青年MPS实验班招生
合禾学堂9月月报 | 最新动态
下一个十年:建造一所小微大学
成为未来公益事业的引领者,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 青年MPS实验班招生
成为未来公益事业的引领者,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 青年MPS实验班招生
假期充电:和知名学者一起,用新的视角“反向旅行” | 讲座&课程合集
《无国之谍》(二):“历史中充满了断裂、跳跃和纠葛。” | 讲座回顾
《无国之谍》(一):“探寻的不是席卷一切的历史,而是历史中的人心。” | 讲座回顾
应对AI时代,只学提示词是不够的 | 人工智能通识课
刘绍华:“病人想要的,就是活在当下的陪伴。” | 书讯
在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日,重读《照护》 | 讲座回顾
“我们都曾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 | 讲座合集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AI,但具体的AI知识却终会过时 | 人工智能通识课
9月,一起读《第二性》 | 合禾堂人文读书会
开学季,聊聊学校如何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 | 讲座回顾
从认识AI,到认识AI时代 | 人工智能通识课
9月,一起读《第二性》 | 合禾堂人文读书会
刘绍华:“病人想要的,就是活在当下的陪伴。” | 书讯
刘绍华:“病人想要的,就是活在当下的陪伴。” | 书讯
从认识AI,到认识AI时代 | 人工智能通识课
近木:新教精神与中国慈善家 | 学人分享
合禾学堂8月月报 | 最新动态
从认识AI,到认识AI时代 | 人工智能通识课
“中国人的自杀,是一个正义问题。” | 讲座回顾
从认识AI,到认识AI时代 | 人工智能通识课
合禾联大:一群人的小微大学
从认识AI,到认识AI时代 | 人工智能通识课
“被拆掉的不光是砖块,也是我们曾经的生活。” | 讲座回顾
加入合禾学堂,共创普通人的小微大学 | 实习生招募
最后一天,与朱海就教授一起,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框架
经济下行时,为什么总有企业逆流而上? | 经济学的视角
本周五,和朱海就老师一起打开“经济学的视角”
朱海就:“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的根本区别 | 学人分享
黄裕生:我们只要作为人存在,就有义务。 | 讲座回顾
加入合禾学堂,共创普通人的小微大学 | 实习生招募
如何科学地认识经济形势? | 经济学的视角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