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到家里的老土布被单,就想起纺织老土布的艰辛。
老土布每幅约一尺一寸宽,大约由310根经纱加上纬线织出来的。
我想起了母亲纺纱的样子。在如豆的油灯下,母亲右手摇动着转轮,左手配合着抽纱,手臂尽量往后扬,抽到手的极限,就把纺车稍稍回一下,便熟练地把纱压(缠绕)在锭子上。锭子上的纱慢慢增多,渐渐鼓起来、满了,母亲就把纱往上压一下,便把纱从锭子上取了下来。母亲不在的时候,我也学着纺一点,没想到竟也学会了。不过母亲纺的好,一般做织布的经纱,我纺的粗细不太均匀,只能做纬纱。
图|摇车(纺车)
纱纺得差不多了,母亲便把经纱戽成一框一框的进行浆纱。浆纱是把戽好的纱放在缸或盆子里,然后把烧熟的薄浆糊浇在上面,混合、脚踩、漂洗、晾干,这时的纱比较硬朗,再用纺车把一框一框的纱做在筒管(竹子做的,约7寸长)上。这样就可以经布了。
说是经布,实际上是把筒管上的纱经成可以上布机的纱。经布需要在宽约10米的场地上进行,筒管架往往是上下两层的竹架子,是用来架筒管的,筒管在架子上的时候可以随着抽纱自由转动。在距筒管架两三米的地方,两头钉上两排小桩,桩的多少由经多少布而定。这时,就可以从筒管上找出纱头,拉成一束,来回地依次绕在地面的桩上了,绕到大约310根纱,就够了。经布的时候有时还要注意几种颜色的间隔,这样就可以织出格子的或条纹的布了。
经布的后期工作是运布。先按设计好的条纹把纱的一头纳入筘里(这时用的筘比较稀),这工作比较烦琐(不经历纳筘,你是不知道丝丝入扣的真实含义的,“丝丝入扣”的“扣”字,其实应该写作“筘”字,就是运布的筘)。纳好筘,就可以运布了,运布的时候,一头是纱,往往放在脚盆里,脚盆放在加工过的树杈上,可以随时拖着走,另一头是两张专用大板凳(板凳上有两个大榫眼),上面架着两头有六根小木头作扳手的磙子,随着磙子的扳动,经过筘运过的平整的纱就缠绕在磙子上了。我小时候常做的工作就是扳动磙子,而母亲总是一手运筘,一手用竹子轻轻拍打纱,这时,装有脚盆、压着石头的树杈就慢慢地向我靠近了。
把经好的纱装上布机也是很烦琐的事,这只有母亲做、我看的份了。穿综是很细致的活,不能有差错。综是使经线交错着上下分开,以便梭子通过的装置,穿综的时候,要把纱从综中间的扣子(综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是由200个线扣相连的)里从前往后穿过,而且是间隔着一根穿在前综,一根穿在后综,不能有错。穿好综后还要进行二次纳筘,这时的筘比前面的筘要细密。不过,也可以不纳,就是把上次织布多的布头(连筘)接上纱就行了。
图|土织布机
这时候就可以织布了。织布真可算是全身运动了,是件很累的事。双脚踩在踏板上,左右依次一上一下的,踏板上面的绳连着综,综也就一页上一页下的把经线分成上下两部分,然后左手把筘(这时的筘已嵌入有梭子滑道的框子里)推向前方,右手在瞬间拉动头上方的绳子,绳子向上,带动梭子,啪的一声,梭子就拖着纬线穿过开着的上下两层经线,左手往身边一拉,砰的一声,经纬线结合在一起,布就成形了。织布的技术含量很高,每个细小的动作都影响布的质量,不知天高地厚的我,趁母亲不在的时候也织过几梭子,母亲很容易就看出了我织的布,就边骂边把我织的纬线一根根退出。看着她那辛苦的样子,我再也没有背着母亲织过布,只有机头布,还有一种叫“单穿布”的,本身要求不高,母亲也让我织过一些。
图|织布(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的棉单布(被单)因为有条纹或格子,布机上拿下来就可以缝制了,如果做衣服,一般织白布,再碾色。碾色不是染色,因为土布比较厚,一般的染,颜色是不能染透的。碾色时把布放在半月形(不是球形)的石槽里,加上水、颜料等,再压上半月形的石头,人就站在半月形的石头上左右晃动,反复碾压,布就在上下石头之间受揉搓,颜色就充分渗透进布中。当然,碾布有专门的碾布店,那里可以碾布、碾纱等。
老土布是全手工纺织而成的,上面凝聚着妇女的心血、汗水,所以她们特别珍惜。做衣服剪下的布头是舍不得丢掉的,可以留着以后补衣服用,还可以拼凑起来做鞋面布,做鞋面布剪下的更小的布头可以拼凑着叠起来纳成鞋底。
母亲纺纱织布,遇到一个人无法操作时,总是叫我帮忙。在母亲的熏陶下,我竟然学会了从纺纱到织布的全套技能,许多细节至今仍历历在目。
图|余献琴在织布(陆福兴摄)
老土布,离我们渐行渐远,几千年来,她是民间巧匠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审核|汪丽菁
发布|沈佳
征稿
投稿以弘扬张家港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宣传张家港党史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张家港故事为主。同时,也欢迎以年节假期、重要时间节点、节气为题的投稿。
因篇幅原因,每篇文章字数限制在1500—3000字。自行配图,每篇文章不少于3张,引用网络图片请注明来源,避免版权问题。
优先录用原创和首发稿件(没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过)。
投稿文章需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联系电话:58682654
QQ邮箱:505741433@qq.com
欢迎关注|张家港史志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