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知道她,始于她的丈夫朱生豪,
还有那些浪漫奔放的情书。
“莎剧翻译巨匠朱生豪”
丈夫那赫赫的声名似乎掩映了她的智慧与光芒。
她是时光深处的红颜,
如同历史长河中一颗隐秘的星辰,
默默承受着命定的寂寞与清苦。
她就是张家港的近代才女宋清如。
1911年,宋清如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栏杆桥日晖坝(现属张家港市)一富户人家,排行第二,人称二小姐。
她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启蒙,读了大量古典诗文。手不释卷的她,从《三字经》《千字文》这类启蒙读物开始,又读到《大学》《中庸》《诗经》《说文解字》和《古文观止》,再之后把《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这类小说也全部读完。
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她主动要求去新式学堂读书。虞山脚下的常熟女子高小(石梅小学),从此多了一个上进的女学生。清如一进石梅小学,便被那首激情昂扬的校歌鼓舞:“我中国数千年,对女界同声一哭。面涂朱,足裹帛,非牛马兮即玩物……”
图|少女时代的宋清如
1926年,宋清如又去苏州慧灵女中(1932年改名苏州女子师范,如今的苏州市第三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苏州档案馆里至今藏有她在慧灵女中读书时所写的《前校长蓝纱斐女士五十大庆序》。
图|宋清如(中)和苏州女子中学同学的合影
图|前校长蓝纱斐女士五十大庆序
她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厌恶旧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官僚的腐败。在苏州女师读书时,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出任罢课委员会秘书,领导学生罢课和抵制日货,还带领学生赴南京参加示威游行。
彼时的宋清如在文学方面已展示出不俗的才华,她的创作曾在校刊《江苏省立苏州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月刊》刊载过,如诗歌《回来》刊在1930年第1卷第1期,署名“清如”,该期还有署名“宋清如”的散文《到东张市去》。她高中时的国文老师孙起孟先生在六十多年后对她还有深刻的印象。可惜她中学时代的诗作却很少保存下来。
图|读书时期的宋清如
宋清如求知若渴,立志要做一个读书人,正当她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父母却催促她早日完婚,还请木工准备嫁妆。她哭喊着“我不要嫁妆要读书”,以激烈的态度去勇敢抗争,最终以嫁妆钱作为求学的开支而彻底摆脱了这桩包办婚姻。
1932年夏,顶着才女的美名,宋清如考进了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钱塘江畔风景秀丽,之江大学宁静清幽,她深深陶醉在象牙塔的迷人风景之中。
图|之江大学
图|之江大学图书馆
宋清如酷爱文学,才思出众,不仅拥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诗歌创作的热情也很高涨。她向《现代》《文艺月刊》《当代诗刊》等杂志投稿。当时,《现代》杂志的主编施存蛰曾赞她“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
在学校的之江诗社,她遇到了“之江才子”朱生豪。朱生豪是浙江嘉兴人,才华横溢,中、英文造诣极深。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诗词酬和,灵气相通,彼此萌发了爱慕之情。
图|朱生豪之江大学1932年中国文学会合影(后排右一为朱生豪)
1933 年夏天,朱生豪从之江大学毕业,满怀希望和激情地到上海世界书局当英文编辑。宋清如则在杭州继续学业。相隔两地恋人,将思念倾诉于笔尖。朱生豪的情话热烈奔放,柔情似水,给宋清如以无穷的爱的滋养: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图|书信手稿
1935年8月,朱生豪来到宋家,这是两人关系明朗的标志。
1936年,宋清如大学毕业,她没有奔赴爱人所在的城市上海,而是到浙江省湖州民德女中执教。对朱生豪爱的呼唤,她并未即刻做出反应。或许性格敏感的她对结婚那种本能的恐惧还没克服,甚至悲观地将婚姻当成恋爱的坟墓,也可能她认为还不到结婚的时候。
图|宋清如大学毕业的论文
抗战爆发后,宋清如举家汇入难民大潮,一路历经磨难,于1938年1月到达重庆。她先后在重庆、成都任教。两人天各一方,一别又是6年。
朱生豪多年前就对莎剧饶有兴趣,曾反复钻研,1935年,他在前辈的鼓励下正式开启这项宏伟的翻译工程,立誓为国人挣个面子。
流离失所的年岁里,朱生豪的译稿两度在日军炮火中被毁。1941年,正当他陷入无止境的痛苦和落魄时,宋清如从重庆回到他的身边。这一次,她一改过去的羞怯和彷徨,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1942年5月1日,这对结束十年爱情长跑的恋人,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简朴至极的婚礼。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八个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图|宋清如与朱生豪结婚照
为躲避日军骚扰,两人婚后去了宋清如的老家。他们的住宿早由宋母安排妥当,租住的是西面店弄7号陆姓的一间楼房。母亲和宋清如弟弟一家,租住在西仓前下岸陈姓房屋。两处房子隔河相望,叫声相应。一日三餐 ,他们同往母亲家就食。生活杂务,也由母亲家的保姆兼顾。
有了稳定的住处,朱生豪得以全身心译莎。他“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半年时间,就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
图|朱生豪翻译手稿
在常熟,他们住了七个月。在朱生豪印象里,常熟是个山川秀丽的人文荟萃之邦,饶有江南城市的情味。但当时的常熟是日伪的重点清乡区,城内外岗哨林立、狼犬横行、环境异常险恶。朱生豪这次到来只是为了隐蔽下来继续工作,所以心情是沉重的。
1943年初,春节前几天,时局稍有稳定。朱生豪的二弟写信请他们回老家居住。这时,宋清如快要生孩子了。于是,夫妇俩带着简单的行装,搭乘苏州班轮船,回到了嘉兴东米棚下。
在嘉兴,他们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甜蜜的时光。朱生豪沉浸在译莎事业中,宋清如则城里勤快的主妇。
宋清如体谅丈夫的辛苦,默默地承担下了照顾家庭的责任,每天买菜烧饭,拖地洗衣,照料着丈夫的日常。她还帮工做衣,想尽办法补贴家用。她也是个得力的助手,闲来帮丈夫校对誊抄润色稿件。
朱生豪对翻译莎剧一刻也不曾懈怠,他从早到晚,埋头伏案,握笔不辍。1944年,长期困顿的生活,超负荷的翻译工作,使得原本体弱的他病倒了。后期,他连笔都握不住了,只能无力地躺在病床上。1944年12月26日,无情的病魔终吞噬了朱生豪年轻的生命。
命运对宋清如太过无情,痛不欲生的她只能坚强支撑着。她茹苦抚孤,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同时承夫遗托,续译“莎剧”。
图|宋清如为1947年世界书局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写的《译者介绍》
1945年春,她重返教坛,先后在常熟县中、嘉兴秀州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师范及杭州商校任教。执教的同时,她依靠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的絮语,克服重重困难,独自完成朱生豪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并写下译者介绍。
1947年,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辑由世界书局出版。宋清如决心完成剩余五部半莎剧,1955年到1958年,她请假前往成都,在朱生豪弟弟朱文振的协助下开始着手翻译,一瞬间,那个年轻时的江南才女似乎回来了。
然而,她在付出精力的同时,出版社那边竟早已落实了译者。宋清如却释然了,她明白,这部宏伟的著作终将完整地呈现于世人眼前,亡夫终能含笑九泉了。
1977年,67岁的宋清如回到了嘉兴南门朱氏老宅。1995年8月,宋清如编写的朱生豪书信集《寄在信封里的灵魂》出版。
图|朱生豪翻译的莎剧
1997年6月27日,当年的之江才女走完她86载的苦乐人生。
宋清如少小离家,虽身在异乡,但对故土巷子里的旧居一往情深。她所作的《双红豆》词中写道:“倚栏杆,怨栏杆,倚到何时方始欢,梦中相对看”。这位深受江南婉约气息熏染的才女一直想着要回老家栏杆桥看看,可惜直到老去都未能如愿。
图|晚年宋清如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审核:汪丽菁
发布:宋佳辰
投稿以弘扬张家港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宣传张家港党史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张家港故事为主。同时,也欢迎以年节假期、重要时间节点、节气为题的投稿。
01
因篇幅原因,每篇文章字数限制在1500—3000字。自行配图,每篇文章不少于3张,引用网络图片请注明来源,避免版权问题。
02
优先录用原创和首发稿件(没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过)。
03
投稿文章需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联系电话:58682654
QQ邮箱:767527314@qq.com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