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这座千年古村,收入省情影像志

政务   2024-08-07 09:41   江苏  

近日

被列入“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

第二批制作名单的

《金村:耕读慈孝 古韵流芳》专题片

正式发布!



为进一步丰富地方志记录历史的形态,更好地传承文脉、留住乡愁、讲好江苏故事,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实施《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项目,计划推出乡土江苏、风味江苏和绝技江苏等三个系列,共计120集,每集5分钟。围绕名镇名村、风味美食、非遗绝技等主题,以历史为视角、文化为脉络,纵述古今,用生动的影视语言展现在世人面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地情文化的需求。




“朱扈千年春水渡,河阳一角夕阳山”。

这首极具画面感的田园诗歌,描写的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吴昌硕眼中的张家港金村。



这个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村落,

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名历经变迁。

唐代时,金村被称为太平乡永昌里;宋时,称潘圻村;明代时,因村旁有水名暗泾,夹岸榆槐枫梓,交柯蔽荫,数千只乌鸦筑巢其上,而乌鸦有母慈子孝之美德,故得名慈乌村;直至清代雍正年间,始称金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金村文化底蕴深厚。在明代洪武初年,金氏先祖金启明从浙江兰溪迁居至此并定居下来,自此代代金氏“半是耕渔半是读”,奠定了金村的文化基础。明代,金村已设有私塾颐乐堂。





辛亥革命后,进步知识分子周鼎在金村创办慈妙乡第二国民学校。金村走出进士、举人、南社社员、黄埔军校生以及海内外英才100多人。其中,江南才子杨仪为嘉靖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礼、兵二部郎中;著名篆刻家赵古泥,潜心钻研篆刻技艺,为虞山印派开山大师。

反映600多年家族史的《金氏家乘》、出版的《金村文存》丛书以及全国首部全媒体村志《金村志》,为金村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在金村,慈孝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行孝悌、教子女、济贫困被写入了金氏家规。明嘉靖年间,金村人金七抗击倭寇英勇献身。为纪念抗倭英雄,金村人将原本是宗教活动的金村庙会,演变为纪念金七这位民族英雄的公祭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金村百姓抬着金七圣像出会,舞龙、舞狮、打莲湘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将崇文、爱国、慈孝的家风家训融入新时代主旋律。




“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明末清初, 金村已是常熟北门外四大古镇之一,商号林立,土纺土织业盛行。进入近现代,金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村积极发展现代工业,逐渐形成了针纺、机械、医疗等产业门类。其中,针织业更是成为金村的特色产业、致富产业,羊毛衫、羊绒衫畅销海内外。“金村大米”从一颗种到一粒米全程无公害、机械化,获评“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环村而行,始建于明代的长春堂、清乾隆年间的王家花园、“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昌寺和夏皋、陶家巷、高家村等唐宋村落,散发着悠悠古韵。2023年,金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金村在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6年就成立了中共金村特别支部,成为张家港市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周文在、金朴存等一批先进分子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寻求真理之路。



“东园高似汉东园,

丹桂廷前日益繁”

承载着千年文脉的金村

正不断焕发出

乡村文明、百姓幸福的新气象




扫码关注

张家港史志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张家港发布,版权归创作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张家港史志
宣传张家港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最新成果、资料征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