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乡村百姓素有清晨孵茶馆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从民国初年(1912)到解放前夕(1949)杨舍地区有五十余家茶馆。其中,杨舍镇上分别有聚福园茶馆、蔡家茶馆、范家茶馆、张家茶馆、童楼茶馆、春禄园茶馆、陈家茶馆、郭家茶馆、赵家茶馆、迎春园茶馆、侯家茶馆、春春茶馆、三星茶馆、长乐茶馆、仙园茶馆、包家茶馆、姚厅茶馆、龙园茶馆、雅南茶馆、陆家茶馆、朱家茶馆、暨阳楼茶馆、李家茶馆等30余家。周边的塘市、泗港、乘航、东莱等小集镇也各有茶馆四五家,其中,称为“戏码头”的塘市孙厅茶馆、江楼茶馆、沈家茶馆等生意十分兴隆。许多上年纪的农民是茶馆店里的老茶客,茶馆店的老板看到后,总是招招手热情接待,泡上一杯热茶。卖瓜子的老大娘即提来一包瓜子或一包香烟,一般的茶客总是能做成生意的。
每天清晨,茶馆里风箱拉起噼啪响,七星灶吐着长长的火舌,七星灶上的铜吊子的嘴口发出呼呼的声响;氤氲的热气环绕着二十多张长条桌、八仙台;上百个四面八方赶早聚在这里喝茶聊天的茶客,谈着“山海经”;鸟笼里面画眉活蹦乱跳,互比歌喉。有的茶客吃着香喷喷的早点,喝上几口老浓茶。七星灶用一只大缸垒成灶膛,底部设灶垫;炉面呈馒头型,分别设七个孔,中间一孔、四周六孔,也有人称七星炉;燃料放在灶膛内,炉壁有个通风口,风箱拉动,起风助燃;铜吊子分别坐落在孔上。水烧开,自有跑堂的提去为茶客添水敬茶。管烧开水的换上冷水吊子,继续烧水,东方刚鱼肚白,不少店家和居民就起身了,趿着拖鞋,提着热水瓶围在七星灶旁泡水,一分钱一瓶开水。生意虽小却十分兴隆。
图丨长春园茶馆书场“七星灶”
80年代开始,七星灶逐步被功能大的老虎灶替代。然而,对老一辈人来说,七星灶是当年农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午上年纪人在茶店喝茶、聊天,下午或晚上听书看戏。
茶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消遣的好去处,而且也成为调解民间纠纷的好场所,就是民间所说的到茶馆店里“吃讲茶”(讲情理)。
图丨老茶馆里的老人们 朱明芬/摄
旧社会老百姓怕官,也怕打官司,正如民间有句“顺口溜”所说:“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再说官司也打不起,县老爷也未必能“公正廉明”。为打官司倾家荡产的很多。因此,老百姓之间发生一些属于民事性质的纠纷,常常到茶馆店里辨是非、讨说法,所谓“四方游子八方理”。评劝的主持人也是一方士绅,有一定的威信。他们虽然不是铁面无私的包公,但在满座茶客的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存心偏袒一方。
到茶馆店里讲情理的做法是,当纠纷发生后,当事人中有一方认为自己有理,便在早几天发送茶帖,邀对方去吃茶评理,并请当地士绅及有关证人等到场评理作证。当然这种评理是评中有劝,双方都要作些让步。经过评劝,得出结论,理屈一方,就主动向对方斟茶等,表示歉意;或者负责赔偿损失,并承担茶资费用,纠纷是非就此了结。当然也有被评为理亏的一方不服而当众推翻茶桌的,那只好去打官司了。
茶馆店里讲情理一直延续到解放,老百姓之间有啥纠纷由村干部处理。然而,在杨舍地区,老百姓相互有啥事,还是约定到茶馆店里去“吃讲茶”,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舍地区的茶馆成为寻常百姓上集休闲、交流信息、了解社会新闻、化解民间一些矛盾和纠纷的场所。一年四季,乡村百姓每天清晨二三点钟就起床,结伴到茶馆店里去,直到上午八九点钟才离开茶馆。要是遇上“猪禄”或节日,各个茶馆店里人头挤挤,烟雾腾腾,更为热闹。
上世纪末,易地新建的投资2000多万元的长春园书场开业,环境古色古香,成为四方茶客、书迷的好去处。
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各个乡村社区回应广大群众的需求,纷纷增设茶馆(书场),使得许多乡镇百姓也能就近休闲娱乐。
图丨袁家桥村“民生茶馆”
图片来自《金村志》、张家港档案及暨阳玫瑰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审核|汪丽菁
发布|沈佳
欢迎关注|张家港史志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周八文艺,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 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