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风情
作者:冯春法
张家港市北部沿江地区被称作“沙上”,沙上面积共有45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三。沙上人的人际关系特别和谐,待人特别热情客气。沙上人碰着熟人总是先笑,接着开口问候你:“蛮好活?”临别时总要客气一声:“来相(意为玩)啊!”遇到陌生人问路,沙上人总是很耐心地给他指路,甚至亲自引领他前往目的地。只要有人在家,沙上人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的,熟悉的人们可以随便走进去聊天或借东西。沙上人家不管是谁家,只要有婚丧喜庆的大事或者是急事要人帮忙,同村人尤其是一个村民小组的,只要主家人招呼一声,不管手头有什么事都会停下来,去主家人家无偿帮忙。这大概是因为沙上人的祖先来自五湖四海,要生存就必得学会交往,相互帮助,所以他们的后代也继承了他们祖先的血脉吧。
每到傍晚,沙上人家总喜欢把家里的凳子、台子或搁板搬出来放在门前的场上,然后吃晚饭。吃晚饭时遇上别人在他家门前停留,主人总是微笑着招呼:“果曾吃(吴方言读如‘锲’)嘞?果要到我俚吃?”吃过晚饭就在场上乘凉。有人到别人家场上玩,主人会一边端凳子,一边热情地招呼你:“坐一歇喂。”
沙上人除了待人热情外,最大的特点是吃苦耐劳。沙上先民大多是参加垦荒的穷人和逃荒而来的灾民,务农是主要的生存方式,因而沙上人大多很勤劳,且不畏艰难困苦。每一片围垦出来的土地,都要沙上人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流血牺牲,特别是清咸丰年间大桥镇邱家埭(今属金港街道)人严康保带领沙上人民截江筑坝的围垦工程,可以说是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人类壮举!你想想,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的古代,一切全凭人力,而要在长江里筑坝,那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艰难!曾记否?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黄不接之时,沙上人吃糠饼、吞野菜度日子,全家大人小孩无人叫苦,所有社员在生产队长指挥下,该干什么干什么,战天斗地,勇往直前。1958年11月3日至1959年5月10日,那时,沙洲县(张家港市的前身)还没有成立,江阴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南沙、后塍、周庄等26个公社的6万民工和解放军驻江阴黄山部队1840名指战员对断头小港张家港进行开挖、拓浚。张家港运河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河道,位于香山东麓约1千米处,南北走向,是张家港、江阴、无锡、常熟4个县市55万余亩耕地的引排骨干河道,也是长江水进入张家港市、无锡市、上海市的一条重要通道,全长38.11千米(张家港市段为8.81千米)。之所以叫做“张家港运河”,是因为运河接近入江口向南3千米开挖、拓浚的是原来的老张家港。那时,人民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差的,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沙上人民绝大部分男女劳力无怨无悔都携带被子铺盖和劳动工具,吃住在水利工地上,参加开挖、拓浚张家港的战斗,而这也已经成为今天的沙上人最重要的性格因子。
图|张家港运河(张建良提供)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数百年来,沙上人长期从事农耕和渔业,形成了沙上特有的风情民俗。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上个世纪,沙上几乎每户人家屋后都有一片翠绿的竹园。竹子种得多的人家有1亩多地,少的人家也有二三分地。竹子有燕竹、篾竹两种,村民大多以种植篾竹为主。每当春天,竹笋破土而出,长到五六寸至七八寸高,竹笋的叶子还不怎么黑时,是最适宜食用之时。中午或傍晚收工后,人们往往去屋后的竹园里挖几只竹笋,去菜园里割两把韭菜,烧竹笋鸡蛋汤,或者竹笋炒韭菜,或者竹笋炒鸡蛋,即挖、即割、即炒、即煮,笋嫩汤鲜,散发出鲜竹笋原生态特有的诱人清香,那口感绝对OK。
图|沙上竹园人家
竹子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竹子成林后,苍翠欲滴,生机勃勃,风起处,百竹摇曳,飒飒作响,环境煞是优美。篾竹可制作生活用具。沙上竹编以后塍竹编为代表。后塍地区及临近后塍的马桥地区不少人家都会做一些普通竹器。一般农户自编竹篮搞副业,后来产生了专业编织工匠。他们用篾竹做成大小不一的竹篮、香篮、花笼、扒柴篮、盘篮、筛子、竹席、蚕匾、栈条、圈折,价廉物美,拿出去卖,总能脱手。如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沙上的埭特别是靠近长江的埭越来越少,村民大多被拆迁,搬到安置他们的居民小区去了。
图|柏林村马桥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沙上人奋发向上,团结拼搏,工业经济蒸蒸日上。“2024江苏民营企业200强”张家港10家企业上榜,其中位于沙上大地的沙钢集团、永卓控股、攀华集团等一批明星企业榜上有名;农业生产大幅革新,圩田里的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告别了过去卷起裤腿插秧、提上镰刀收割的时代;村镇面貌翻天覆地,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优势,一栋栋农家小楼拔地而起,例如建在香山东北麓石头港沙的张家港市最大的居民小区金香社区,占地面积500亩,共建有61幢高层,楼层多为32层,共有6313套住房,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通张家港至江阴的张杨公路打通了经济的动脉,条条高标准的硬质道路通往沙上每个镇村和社区。这都是沙上人民勤勤恳恳捋袖子干出来的。
值得自豪的是,沙上地区的长江边有一个滨江亲水景观带,名叫张家港湾,位于德积街道区域内,上起老沙码头,下至段山港,有着约12公里的长江岸线。张家港共有80.4公里长江岸线,占江苏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8.6%,而张家港湾正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湾,因此被誉为“江海交汇第一湾”。
图|张家港湾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张家港启动了张家港湾的生态提升工程。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37.6亿元,构筑140万平方米滨江亲水景观带。规划实施百年江堤提升、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生态环境修复、交通道路优化“五大整治提升工程”。同时,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在江堤和江滩之间,新建了亲江步道;配套建设观景亭、塔、轩及驿站等设施;打造休闲民宿、传统种植等项目,融防汛通道、健步、休闲、观光于一体,真正还江于民。江岸画风突变——沿江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昔日的农舍、码头、企业、堆场、养殖场不见了,水清岸绿的“最美江湾”跃然眼前。2021年7月,“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优秀案例。2022年,“张家港湾”生态再提升工程启动,涉及沿江的4个行政村、50多条入江河道,江湾美景再次迎来“提档升级”。位于张家港湾边上的永兴村锚定“生态立村”战略,打造江南风味浓厚、长江风情突出的“江愁田园综合体”,江湾绿了,江村美了,人心齐了,人气也旺了。“最美江湾”的生态留白带来绿色流量,每年来这里的市民及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该村开发的沿江老街、现代文创街、民俗美食街、江景民宿等,让村民有机会参与其中的文旅项目,让来永兴村的游客能“看得见江水,记得住乡愁,听得到红色故事”,也让村民共享绿色发展收益,真正把生态红利转化为富民红利。
自江堤修建以来,植被变多了,环境变好了,前来栖息的鸟儿也变多了。人们信步游走在平坦宽阔整洁的滨江步道上放眼四顾,顿觉风光绝美,极目吴天舒;江堤坚固蜿蜒曲折,满眼绿草如盖,防护林苍翠挺拔;江边,成群结队的螃蜞出没在滩涂上,自在爬行,轮船装卸繁忙;江水滔滔,芦苇茵茵,江中船只往来如梭;江湾游人络绎不绝……
啊!多美多令人自豪的沙上!
相信,随着沿江开发的深入推进,沙上的明天将成为扬子江畔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审核|汪丽菁
发布|沈佳
征稿
投稿以弘扬张家港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宣传张家港党史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张家港故事为主。同时,也欢迎以年节假期、重要时间节点、节气为题的投稿。
因篇幅原因,每篇文章字数限制在1500—3000字。自行配图,每篇文章不少于3张,引用网络图片请注明来源,避免版权问题。
优先录用原创和首发稿件(没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过)。
投稿文章需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联系电话:58682654
QQ邮箱:505741433@qq.com
欢迎关注|张家港史志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