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带猫猫回重庆看外婆,索性全家自驾游,一路向西,相继游历了自贡、乐山、雅安、成都、眉山。太热了。其实最适合自驾游的季节是春秋,驱车在山间驰骋,透过车窗,望见山花烂漫,秋叶玲珑,随时停下来看看,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年轻的还可以秘秘戏戏,才不枉人生。可惜猫猫这样的学生只有寒假暑假。我想举头问天,为什么不把寒假、暑假改成春假、秋假?大好时光,应该去亲近自然;冰寒郁热的时候,再坐在教室里读书不迟,有暖气和冷气时代,不影响什么。高速公路方便,一天就可以奔驰数百里,风景却没有。最惊喜的还数从雅安去成都时,通往高速公路的一段出了问题,导航指示我们走了一段县道,穿越高山密林,沿路时不时还见农家民居,陡然想起《世说新语》所言:“如行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县道由水泥铺就,车道的中隔线已经模糊不清,但依旧平整,极少坑坑洼洼,体验不错,当年此路也曾车流不息吧。我最爱那种现代化的道路伸向密林深处的风景,大自然和人工互不干涉,无泥泞颠簸、毒虫螫咬、郁热寒冷之苦,只取山川自相映发之乐,这是魏晋人所无法梦见的。去雅安,起初只是为了去看闻名遐迩的东汉益州太守高颐阙,其铭文值得写一篇论文。当年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其合照,是坐落在一篇荒野之中,如今已在市内。阙旁有些明清人的碑刻,我的岳母说:“这些字写得好撇哦,还是那个写得好。”所谓那个,指的是高颐阙的汉代铭文和碑文。这真是有点奇怪,这偏僻的大西南山城,在汉代是新开辟的国土,出土的碑文书法却能保持着和中原内地一样的高质量,可见汉代对公务员的文化培训制度,是相当成功的。仿佛机器生产零件, 标准化,制式化,全国水平均衡。汉代人夸赞一个官吏,经常会说他“善史书”,“史”是各级官府高级公务员的统称,“史书”无疑就是公务员标准字体,在当时应该也是平淡无奇,而在两千年后的我们眼里,其笔画结构却朴茂高古,不同流俗,真是非常奇怪。连我岳母并未练过书法,却也能看出其独特的美感,值得玩味。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指出著名摩崖“西狭颂”的碑额“惠安西垂”的“垂”篆法不通(《西狭颂》所谓“惠安西表”的“表”字及相关问题考释),导致长久以来被人误认为“表”字,由此判断户口稀少的东汉武都郡掾史文化水平不高,究竟是边陲地区,人才难得,掾史选拔也只好滥竽充数。并认为,“西狭颂”碑额的撰写者仇靖名不见经传,只是个郡府小吏,其才学远不能和齐、鲁诸郡和颍川、汝南等地的儒生文人相比。现在想来,“西狭颂”的碑文隶书,其实又是写得很好的。因此,我该修正一下观点,仇靖的水平并不低,他只是有些字的篆法不通,而这并不是他本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东汉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掾史们无法得到良好培训,这点许慎也指出过。汉代实习察举制,为什么公务员培训的水平比科举时代似乎要好?在科举时代,西南、西北这些地方,如果按照内地的标准,是真的很难找到几个合格的秀才,更别提进士的。
雅安有一个5A景区,在我看来名不副实。但“来都来了”,还是要走一遭。七点五公里的山道,不断上阶梯,下阶梯,忽然半空中落下一匹素湍,仰头看去,新搭建的部分阁道上,人头攒动如蚁,让我一下子对《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有了亲身的体验。蜀道难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摩崖刻石,往往都和修治阁道相关。阁,本义是支撑抵住门扉的木桩,因此和“阁”相关的搭配,一定是支撑的、高高架起的,称为“阁”的楼一定至少有两层,称为“阁”的道,一定是高高悬空的。西南多山,古人为了交流、经商或者行军打仗,必须在山间峭壁上架设阁道,将木柱楔入山体,将木板铺设在柱上。然而蜀地湿热,木头易朽,我站在今人架设的石阁上,有时候都免不了颤栗。于是想起当年读《汉书》,说王阳任益州刺史,上任途中,经过九折坂,感叹道:“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当即辞官。我当时很奇怪,还有因为怕走山路,而放弃西南局纪委第一书记官位的,不想吃香喝辣,撒签打人了?如今行走在阁道上,却有些懂了。要写汉代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很西南夷有关的,应该亲自来走走阁道,而坐在书斋里想象,很多东西是想象不清楚的。就如写宫斗剧,一个平民绝对写不好细节,哪怕有史书记载。因为,那记载多半是粗线条的。据说真正的权谋永远不会写进书中,书本上给我们灌输的,都是不实用的道德说教,谁要是按照书本的教诲去混社会,多半尸骨无存。
西南地区的雨也是突如其来如,淋如、危如,去乐山的路上,忽然下起瓢泼大雨,而且数小时不停。平生从未在这么大雨的天气驰骋于高速公路上,视野所及,几乎所有车的打开了双闪。我的雨刷在汗流浃背地劳作,即便如此,车窗外,前方的道路也仅能辨识,巨大的货车偶尔影影绰绰出现在身边,像海上黑魆魆的峭壁。最终我们选择了到服务区暂避,以免出现在当晚的交通新闻里。我们如期来到了乐山,我个人并不喜欢看大佛,只是为了让猫猫对这次旅途有个深刻的印象,再也没有比看见一个巨大的雕像坐在江边,能给小孩震撼的了,《神秘的大佛》曾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我最喜欢的是眉州的三苏祠,仿佛是苏州园林搬到了西南陲,真是数步一景,让我甚至想,这小小的眉州县城,还能剩下几个文化人?把这样的园林建在这里,只怕是暴殄天物。在三苏祠,赶上了下雨,篮球场大小的荷花池,密匝匝依偎着游廊的曲栏,水面藻荇纵横,被雨点击打得绵绵释放着诗意,这地方适合调情,适合联诗,适合发呆,适合拍鬼片。苏家真的住得这么好?不,都是后人扩充的,我想即使苏东坡死而复活,也住不进来。三苏祠远比杜甫草堂精致,然而撇开风景不谈,两者都不如我们南昌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毕竟后者是八大山人亲自住过的,前者都是假古董。下面是我给小学生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写的注释讲解书,全彩印刷:
下面是购书出版社和当当的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