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黄庭坚

文化   2024-09-30 13:59   日本  

今天说一个江西人。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1045年6月,据说远祖是西汉循吏、丞相黄霸,这家伙太有名了,哪个姓黄的都会攀附,我们听听也就罢了。还说他们黄家有好几位祖先就中了进士,我没查《登科记考》核对真假。后来他们家族搬到修水,在修水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几代都进士满门,祖父辈十三人,十位高中进士,时称十龙。修水算是小镇,那他们家可谓真正的小镇做题家族,做题基因确实不一般,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25岁就考上了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的进士,做过康州知州,嘉祐三年(1058年),卒于任所,年仅四十。哥哥黄大临(1041-1105),绍圣间官为萍乡令,为政仁厚。堂弟黄叔敖(1069年一1140年),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保,这是真正的大官。
带有做题家基因的黄庭坚从小就不凡,读书只要几遍就能背诵。五岁已读完《五经》,还有批判思维,有一天他问老师:“都说六经六经,为什么只教了我五经?”老师曰:“其中的《春秋》没有什么可读的。”黄庭坚说:“都是经书,怎能不读?”十天就背下来了,没有一个字遗漏。父亲黄庶很开心,想让他参加神童科举。北宋有这么一个名目,大词人晏殊就是通过这种科举,十四岁进入仕途的,后来一直做到宰相。黄庭坚却说:“那有什么意思。”看来对过早做官兴趣不大。

父亲死时,黄庭坚才十三岁,母亲送他去舅舅处,跟舅舅学习。那时做题家一般只和做题家联姻,其舅李常,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宋仁宗皇祐进士,和王安石关系很好,官至御史中丞。学问自然也不错,经常从书架上取下书来考问黄庭坚,黄对答如流,他自然也非常惊讶,知道这个外甥不一般,简直是做题家中的做题家,将来有望名垂青史,和自己这类平庸做题家不是一回事。舅甥在一起生活了三年,感情亲密,后来黄庭坚回忆:“长我教我,实惟舅氏”。李常藏书极多,苏轼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李氏山房藏书记》。通过舅舅,黄庭坚又认识了文学家孙觉。孙觉是江苏高邮人,官至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兼侍讲,做地方官时似乎声誉还行,民众曾经自发为他建生祠,貌似不像强迫。孙觉很赏识黄庭坚,当即决定:“做我女婿。”
1063年,黄庭坚参加乡试,夺得解元,但第二年进京应试却失利,他也不在乎,反正还年轻,才19岁。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22岁的黄庭坚再次高考,中三甲榜首,比当年苏轼名次高多了,这也预示他一生的成就不大可能超过苏轼。科举考试名次不宜太高,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往往名次都中不溜秋。这是个什么现象?值得研究。
黄庭坚脱掉布衣,去叶县任县尉,四年后被选拔到北京大名府,在“北京国子监”任教。当时大名府留守叫文彦博,也是名臣,认为黄有才能,期满不放人,留他继续任教。这段时间,他老婆死了,这回他续娶的是大都市做题家谢景初的女儿谢介休。谢家是杭州人。
汉代的官员往往是教授,官做到哪,学生就收到哪。所以看汉碑,碑主的门生故旧大多来自他曾经做过官的地方。而自隋唐以来,文学勃兴,有点理想的官员,也不会仅仅满足做官这一职业,他一定会兼攻创作。毕竟做官只是生前事,创作可是万事名,谁人不想?除非没有这个才能。黄庭坚也不例外,北京期间,他写了很多诗歌,到处发表,他第一任岳父孙觉和苏轼熟,给苏轼读,希望帮忙吹捧一下,苏轼说:“令婿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也,何用我称扬。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虽然是乌鸦嘴,但当时有这几句就够了,黄庭坚声名大震。1078年,他给苏轼写了第一封信,信中附了自己两首古风,当时苏轼41岁,黄庭坚33岁。第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宋神宗施行新法,苏轼不同意,还上书妄议,讽刺推行新法的权臣。这哪能得好?苏轼被逮捕下狱,自然也要搜查他的来往邮件, 一查就查到了黄庭坚,黄庭坚被罚铜二十斤。
1080年,黄庭坚为泰和县令,治理风格比较宽缓。当时朝廷颁布盐业政策,很多县都纷纷认领较大的征收指标,黄庭坚独不肯,上头很不开心。三年后,被降职为德平镇(近山东德州)镇监,管理集市、监督税收与治安,宋代的镇跟现在差不多,比县小多了,一般进士出身的人,很少会做这种官。黄庭坚就连这个官也不安稳,和德州通判赵挺之发生冲突。赵挺之比黄庭坚大五岁,密州诸城县人,是才女李清照的公公。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赵挺之想在德平镇推行王安石的“市易法”,强行贱收贵卖,黄庭坚则认为德平镇地方小,民众贫苦,官府过分盘剥,对招商引资不利。但和顶头上司唱对台戏,哪能过得舒坦?好在这时,推行新法的宋神宗死了,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这是位保守派,立刻启用旧人,苏轼等散落在全国各地坐冷板凳的人,一下子枯木逢春,黄庭坚也不例外。1086年春,苏轼和黄庭坚这对互相唱和了多年的朋友,在京师首次见面。

黄庭坚这次进京,是被召为校书郎,很快又擢拔为起居舍人,校订《资治通鉴》,修撰《神宗实录》。
但是好景不长,摄政的高太后死了,宋哲宗亲政,他又是喜欢新法的,立刻启用章敦、蔡卞等新党,司马光、苏轼等人又重新打起包裹,被赶到各自的贬地。新党指斥黄庭坚的《神宗实录》满纸谎言,毫不客气,将其直接贬为涪州(重庆市涪陵)别驾、黔州(重庆市彭水)安置,就是说在涪州给他挂个别驾的官名,俸禄照给,但必须居住黔州。安置属于一种惩罚,宋代官吏遭贬,轻的称为送某州“居住”,比较重的称“安置”,更重的称“编管”,但都会给个别驾或者团练副使之类的官称,属于专门给被贬的人设置的闲职,根本不管事。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就是这样,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也就是说,你不能离开被安置的地方,可能要接受抄家,活动也受监控;倘若性质更严重,就要被“编管”,或叫“羁管”,那就要勒令停职,褫夺官职和官籍,编入地方户籍,由当地官员看管监视。一句话,汴京户口没了,官职没了,官籍没了,属于三开。
当时的涪州,不知道有没有榨菜,总之是个猴子比人多的地方。黄庭坚被贬到这,陷害他的人还不服气,说对处罚太轻了,去了经济发达的好地方。于是三年后,又将他转移到戎州(今四川宜宾附近)安置,一路向西,猴子的比例就更高了。好在戎州再偏,那也是大宋的县邑,总有一些文化人,当地的文人学士听说黄庭坚来了,也不怕受牵连,纷纷登门拜访。谁都知道,这机会难得,我估计当时偏远地方的读书人,每天都在仰首盼望朝廷多搞运动,最好是年年搞,日日搞,不运动,他们哪来黄庭坚这种级别的师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有时候那些盼望你倒霉的人,并不是坏人。他们不是幸灾乐祸, 他们也心怀着一份美好,他们只是想找到好的师资,跟着老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宋徽宗即位后,黄庭坚被任命为监鄂州税,舒州(安徽安庆)知州等官,朝廷想征他回京做吏部员外郎,他却害怕朝廷政斗,坚决请求做外官,于是再任太平(安徽当涂)知州,可到官才九天就被罢免,发配主管洪州玉龙观,这种叫做祠禄官,又叫宫观官,也是闲职。宋代信奉道教,很多道观都是国营的,派个不管事的闲职,领一份工资而已,很多时候,也是用来安置获罪官员的。且就在这年九月,奸臣蔡京一手敲定:大宋有奸人120人,必须让人民群众知道,擦亮眼,时刻监视其动向。那时没报纸,让人民群众知道的办法就是刻碑。黄庭坚正在奸人名单中。
抓奸人这种事我们知道,一旦开始,就不容易停。这是一场愚昧的狂欢,奸人名单不断扩大,最后增加了两三倍,一直增到309人。效果怎么样呢?其实在当时,能上这个碑已经是光荣的事,而后来人还曾经感叹:抓奸人运动扩大化了,不够严谨,不够实事求是。因为在奸人名籍中,明显还混入了一些坏人,他们只是因为得罪了蔡京而上榜的,其实并不具备上榜的条件。蔡京那家伙公报私仇,污染了奸人队伍,让那些鱼目混珠的家伙因祸得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朝廷说的坏人,不一定真的是坏人。

黄庭坚在德州的时候,与权臣赵挺之有过节。赵挺之是新党人,现在官运亨通,担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打击旧党非常卖力,当时有个转运判官叫陈举,窥探到赵挺之的心意,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呈上,寻章摘句,炮制了一些罪状,于是黄庭坚再次被贬,这回更严重,羁管宜州(广西宜山县),要去岭南跟丛林和旱蚂蟥为伍了
崇宁三年三月,黄庭坚终于走到宜州贬所,开始到处打听哪有民房出租,不好找,只好迁到寺庙,当地官员知道他很难翻身了,可能其中也没有什么文学爱好者, 对其百般刁难。崇宁四年五月,黄庭坚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宜州民间文学爱好者大喜,纷纷前往求诗求书,请教学问。他在宜州住了三年,等来了好消息,可以北迁了,这回被安置永州(湖南永州),但还没接到诏书就溘然长逝,享年61岁。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喜欢在苏轼门下周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四学士都很惨,都是权臣打击的对象,被贬得像蟑螂一样到处乱窜,还都上了奸臣名录。我们这些后来人,大概永远也想象不出,黄庭坚、秦观这样的人,在当时原来是“奸臣”,尤其是当我们读过“出门一笑大江横”“因风飞过蔷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诗歌的时候,文章和人品真的完全对不上吗?我觉得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致是对得上的。我不认为真正的奸臣,能写成这样的诗歌。
————————————————

最近换季,周围鼻炎患者骤增,下面推荐几款来自西班牙比斯开湾的海洋水鼻腔喷雾,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活性物质,可以迅速有效缓解鼻炎带来的各种不适。海洋水国庆大促进行中,高渗等渗:两盒-30、5盒减-80、10盒-200;喷雾:2支-10、3支-30; 活动库存售完截止  ;


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文学、小学、历史。思想略保守,左派朋友谨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