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荷西:婚姻里的那些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文摘   文化   2022-03-21 21:21  

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作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跟他在一起也是很愉快的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婚姻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柏拉图在《会饮篇》里写众人对爱情的看法,其中阿里斯多潘的观点很有意思:从前人类本是两个嘴巴四个眼睛四只手四条腿的球形,这样的人类强大到想和神决斗。

于是神把人分成两半,这样人类的能力就减小了,同时终身忙于寻找另一半,也就无暇与神争斗。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爱让人完整,也让人更强大。

但同时也表明,分开了这么久,再度合体的两半,需要诸多磨合。

三毛写过自己和荷西的故事,结婚以前,荷西问她,“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三毛回答:“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然而面对荷西说她想嫁给有钱的人,三毛却叹了口气,“也有例外的时候”。

这成了一段佳话。然而三毛和荷西的婚姻并不是公主和王子的幸福童话,从三毛的文字中,能看出他们婚姻的几个特点。





“我行我素”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婚姻当然需要妥协,但妥协的前提是保持自己的“个性”且对方能欣赏这个个性。

生活里经常见到这样的故事:男孩在追女孩的时候,欣赏女孩会弹琴绘画,而婚后则认为这些是“浪费时间”;婚前女孩欣赏男孩篮球场上的英姿,婚后却嫌弃老公总在打篮球而不回家。

这些现象当然能用“功利”的视角解释,即婚前婚后的利益不同等等。这类观点的核心在于认为婚姻需要满足某种功能性需求,一旦另一半的爱好损害了这种需求,就会爆发矛盾。


三毛在结婚前对荷西说,婚后她要“我行我素”,如果不能答应,那就不结婚。

荷西回答,“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荷西了解三毛:

“她那个人,脑子里总是在跑野马,我不过是她生命里的一小部分而已。”

荷西并不想占据三毛的全部,同样,也不干涉三毛的爱好,三毛喜好的也是他喜好的。

当初三毛想去撒哈拉生活,朋友们全部苦劝,觉得她在那无法生活下去,只有荷西默默动身,先行来到撒哈拉工作、租房子,等一切安顿下来之后通知三毛前来。

三毛和荷西是在撒哈拉结婚的,三毛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荷西:

“我太爱他了,我当初嫁他,没有想到如此,我们的情感,是荷西在努力增加,我有这样一个好丈夫,一生无憾,死也瞑目。”

撒哈拉的房子空无一物,三毛的父亲给的钱,因为荷西的自尊心而存在银行里不用,为了省钱,二人用商铺不要的装棺材的木头打成沙发、床、桌子等家具。

虽然贫穷,二人却都视钱财如粪土,他们的生活趣味是一致的。

三毛经常在家里做饭,招待朋友、邻居以及荷西的同事,虽然她在书里对邻居们经常拿用她的物品苦恼不已,但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三毛喜欢沙漠“艺术家”的雕塑,邻居们都觉得她花钱买了一堆没有的破石头,荷西却懂得欣赏,也理解三毛的爱好。

三毛拍摄沙漠中的人和景,荷西就拍摄三毛。

二人因为冒险,荷西深陷泥潭,三毛也差一点被经过的坏人欺负,但这一切都没阻止他们继续一起旅行、探险的念头。


三毛笔下的荷西,让人感受不到这是她的丈夫,更像是一个无声却又无时无刻都在着的背景,无论三毛写什么,写邻居,写风景,写风俗,写她学习开车,给邻居们当医生,等等,所有的故事都有荷西的影子,即使不是主角,也是不可分割的角色,无处不在。

这也许就是婚姻里最舒服的相处方式吧,荷西不懂中文,对三毛的文字一无所知,两个人经常静静地坐在家里做着各自的事。荷西在做填字游戏,三毛则在读书。





接受婚姻的不完美




“初见易得好,久处难为人”,“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古人深知人与人之间长时间相处的难处。

即使是神仙眷侣,生活中也难免有磕碰的时候。杨绛在《我们仨》里写自己刚生完女儿住院,一个人在家的钱钟书经常“做坏事”,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桌布,就是把台灯砸了,门弄坏了等等。

如果放到今天的网络上,这些行为必定招来诸如“妻子坐月子期间,丈夫在家一无是处只会添乱”等讨伐。

而杨绛却只是淡淡的一句“不要紧,我能弄好。”

三毛和荷西也是如此。虽然两个人价值观相合,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一些文章夸大三毛和荷西的矛盾,说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荷西出轨,所谓幸福都是三毛构建出来的假象等等。

这些文章的内容,恰恰是三毛自己写过的,没人比三毛自己对自己的婚姻更了解,而她也不讳言婚姻的不完美之处。


三毛有很严重的腰痛,来到加纳利群岛的时候,荷西的老板极为黑心,不只经常克扣工资,还会安排完全无法按时完成的工作量。

荷西太过正直与死板,无论工作多么不合理,同事怎样“摸鱼”,他都任劳任怨独自完成,甚至还搭上了三毛给同事们当厨师。

做完饭的三毛躺在床上腰疼得不行,想要和荷西说点什么,却发现疲劳的丈夫已经进入梦乡。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也不存在完美的人,荷西不是完美的,他有很多“大男子主义”想法,例如认为女人做饭天经地义。

荷西的母亲和妹妹等一大家人来探望他们,一行人在屋子里谈笑风生,只有三毛一人在厨房里忙前忙后。

这样的日子一连持续几天。


当然,三毛也不是“贤惠”的妻子,她会在夜里,一个人把姐夫送的饺子都吃掉,惹得荷西第二天埋怨不已:“你趁人好睡偷吃饺子也罢了,怎么吃了那么多?别人还尝不尝?你就没想过?自私!”

在三毛的笔下,二人的吵架也是如此有趣。

饺子事件还有后续:三毛自己尝试做了一次,荷西大为嫌弃:面太硬了。

三毛没有气馁,几次实验过后,她的饺子终于有了生命,荷西感慨:“我们这两个南方人,都给饺子换了北方的胃。”

三毛和荷西的婚姻并不完美,但他们所有的分歧、争执,都充满了克制,都是先让对方过得去,然后再想办法。

试想如果腰疼的三毛当即推醒熟睡的荷西,在如此疲惫之下二人必然多了口角;而如果荷西抓着三毛独自吃光了饺子的事情不依不饶,三毛也许就没有后来为丈夫苦练“饺子功”的心思。

其实两个人对对方的付出都看在眼里,即使当时不说,事后也必然会弥补,这就是聪明人的共性。





懂得放手,不沉迷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尚且有终点,婚姻也不例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论两人携手走过多远,最终仍是一个人面对未知的旅程。

荷西在一次潜水事故中去世,

三毛悲痛到不能自已,她料理完荷西的后事,每日都去荷西的墓前呆坐良久。

直到几年后出售和荷西的住房收拾东西,三毛依然不敢打开储藏室的柜子——里面装着荷西去世前拿着的东西。这些都是三毛让朋友帮忙处理的。


很多文章写三毛的感情,总喜欢说三毛“殉情”。

三毛的确是在医院用丝袜自缢,但并不是因为荷西,而是她的不治之症,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三毛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

“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

不是因为怕死,恰恰是因为爱,才选择最后离开。

越是幸福的生活,在终点分别的时候就越是不舍。最后留下来的人是最痛苦的。

很多次午夜梦回,三毛“躺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

最终,她释然了,接受这样的安排,带着二人的经历继续前行。

“请相信上天的旨意,发生在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
“这一切都蕴藏着因果缘分,更何况,只要知道荷西在那个世界安好,我便坦然感恩,一样可以继续地爱他如同生前一样。”
“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成共生,要割舍它倒是不自在也不必了。

三毛爱荷西,她庆幸荷西走在自己之前,否则这痛着的,难捱的漫漫长夜,就是荷西来承受的。

“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地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这也许就是爱一个人的极致,我爱你,甚至不忍让你为我的身后事难过。

越是幸福的伴侣,越不敢想另一半没有自己的日子。

然而无论谁先走,剩下的那一个都要正视自己的人生。

后来,三毛也见过很多有趣的人,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

三毛依然是那个三毛,善良,热情,古灵精怪,热爱生活。

为了避开竞争激烈的排名和压抑的学习气氛,三毛在美国读了一个社区大学,她和学校老师和班级同学都成了好朋友,成为整个学校最受欢迎的人。


三毛的人生依然精彩,她没有一味沉浸在对荷西的回忆里,因为她知道,如果荷西在天有灵,也一定希望自己能快乐地生活。她把对荷西的思念,化为期许:

“荷西,你答应我的,你要在那边等我,有你这一句承诺,我便还有一个盼望了。”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婚姻的秘诀,如“价值定律”“核心利益”“共情能力”“保持独立”等等。然而人生不是做题考试,婚姻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人们可以从幸福的婚姻里总结出经验,却不能反过来推断,认为只要符合几个要素婚姻就一定幸福。

现代社会经常用“市场经济”的形容方式称夫妻为“队友”,似乎婚姻就和工作中的“Teamwork”一样,家庭、孩子等都是工作成果。

实际上,婚姻不需要用其他参照物衡量,婚姻是否合适,最清楚的莫过于“当事人”自己。

钱钟书有句名言:“我见到杨绛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问问自己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还会跟这个人结婚吗?想象一下五年、十年后身边还是这个人,会后悔还是憧憬,会遗憾还是期待?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正如三毛总结自己的婚姻:“夫妇之间的事情,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拾贰月读
让阅读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