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允许自己活得“丧”一点

文摘   2024-09-06 18:15   北京  

It’ll pass.

都会过去的。

英剧Fleabag ,中文译名《伦敦生活》,讲一位在伦敦生活的单身女性的故事。

这部剧获得了71届艾美奖四项大奖:最佳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

饰演女主的演员同时也是本剧的编剧菲比,等于她一人同时拿到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这让她始料未及,拿编剧的获奖感言是:写作非常难,非常痛苦,我写作的动力就是这个奖!

而到了领取最佳女主角的时候,获奖感言变成了:演戏非常难,非常痛苦,我演戏的动力就是这个奖啊!

全场大笑。

菲比同时也是备受好评的《杀死伊芙(Killing Eve)》前两季的编剧,先后让两位主演得到了最佳女主角,亚裔演员吴珊卓和朱迪·科莫。饰演“小变态”的朱迪登台领奖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菲比。

《伦敦生活》尽显菲比的才华,女主“丧”生活的同时又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剧里的希望并不是柳暗花明或者主人公运气好了一夜暴富,而是生活就是这样,“丧”一点活着,没什么大不了。

01

主人公没有名字,在剧里也没有人叫她的名字,剧名Fleabag本意是睡袋、廉价旅馆,形容主人公在伦敦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状态可以出现在每个人身上,每个有着相同处境的女性都可以是女主角。

女主有一个姐姐,几年前母亲去世,母亲的朋友和她的父亲同居了,“继母”表面热情,实则对姐妹俩厌恶至极,每次见面都会用话语猛戳姐妹俩的痛处。

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父亲也与姐妹俩渐行渐远。

女主的姐姐有一个酒鬼丈夫还有一个十几岁的不健康的继子,姐姐为了家庭放弃了事业。

而女主则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出轨了闺蜜的男朋友,闺蜜知道后伤心欲绝,意外出了车祸死亡。

于是女主每天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孤独地经营着和闺蜜一起经营的一间小咖啡馆,养着送给闺蜜的荷兰猪作为寄托。

对女主进行道德审判非常容易,女主不只害死了闺蜜,还滥交,荤素不寄,已婚人士也不例外,只为了享受物理性的人与人的连接。

用当代网友的审判话语来形容,女主就是个“烂人”。

女主自己也承认,她目前为止的人生充满了错误,(so far I think I’ve been getting it wrong.

但生活仍在继续。

女主的人生不是爽文,开局特别烂,之后也没有一步一步变好打脸看不起她的人。

其实大多数人开局不算烂,也不算好,后续也没有金手指,只是那样平淡地活着。

女主在第一季主打“脸皮厚”,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人生如行尸走肉。

如果说第一季主要是人的“失去”:失去友情、亲情、爱情、事业,等等。

第二季则是“获得”。

父亲和继母筹备婚礼,请来了神父主持,女主和神父相爱了。

于是这一季女主获得了爱情、亲情还有生活的勇气。

某种意义上第二季是对女主的救赎,但救赎的力量不是宗教或者爱情,而是她自己。

02

无论多完美的人生,光鲜的外表下也有黑暗的一面;而自己觉得非常不堪的人生,也有别人羡慕的地方。

女主自己也想不到,办公室面积比自己咖啡店还大的商业女强人姐姐,会嫉妒自己。

女主有着超绝“钝感力”,她会不分场合地开玩笑,有时候效果很好,有时候很尬,但女主全然无所谓,因为她“摆烂”了:生活已经这么“丧”了,还在乎什么?

在一次姐姐的商业场合,姐姐忘了自己本来要讲的暖场笑话,情急中把女主的笑话放进了演讲词,效果极好,现场笑声一片。

而一位让姐姐望而却步的商业女强人,被姐姐叮嘱不能和之交谈的前辈,却和女主成为了朋友,在酒吧里畅聊。

在经历了这位前辈的人生指点——你还年轻,做什么都不晚,快些享受生活,女主回到了姐姐那里,收获了姐姐心里的话:嫉妒她可以搞砸一切之后无所谓的态度。

作为有家庭有事业的“正常人”,姐姐压力巨大,而她羡慕“不正常”的妹妹可以无惧一切,反正她已经是个笑话了,再闹什么笑话大家都不意外。

这种无所谓的松弛感是姐姐所没有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羡慕的地方,金钱、事业、家庭、健康、性格,等等。

只是拥有者司空见惯,并不觉得这些有什么特别。

光鲜背后的一地鸡毛才不会出现在朋友圈。

那位年长的女强人告诉女主,这些都没有意义。

所谓年度最佳女性只是一种Ghettoising,即区别对待。

诸如“一米六以下优秀学生”“优秀女学生”奖项从来不是真正的褒奖,真正的褒奖不会以性别或者某种特征区分的,比如“最佳员工”,而非“最佳女员工”。

姐姐的生活充满了自欺,夫妻明明感情不好还要备孕,装作无事发生,丈夫备孕期间偷偷喝酒导致姐姐流产,前一秒在卫生间姐姐答应妹妹去医院,一回到“其乐融融”的家庭餐桌上,姐姐若无其事地坐下继续演戏。

女主忍无可忍,将姐姐的事情套在自己身上,说出了自己流产了,要离开。

不明就里的姐夫居然说那也是孩子的选择,言外之意女主这样的女人不配有孩子,被女主一拳打在脸上,算替姐姐出了口恶气。

而后来姐夫认为女主才是扰乱他们家的罪魁祸首,每次女主姐姐已经恢复“正常”,但二人一见面就会产生变故,还生气姐姐不怀孕,女主却很轻易有了孩子还流产了。

女主最令姐姐羡慕的一点也在于此,真实,没有美化自己人生“fucked up”的事实。

人生就是很操蛋,所以我丧一点怎么了?

姐姐不能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所以进行了美化,装作一切都好,但每次见到女主都是一次面对真实的过程,姐姐试图远离女主逃避现实,但现实终究是无法逃避的。

女主的全家都生活在这种美化的虚假之中,继母连父亲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却要和父亲结婚,父亲明明不爱女儿,看到女儿就想起前妻,却要装出父慈女孝的样子,姐妹俩明明关心彼此却要剑拔弩张,姐姐和姐夫的婚姻岌岌可危,却装作一切都好。

这一家人只有女主是最真实的那一个。

所以在结尾父亲感慨,女主比任何人都懂得怎样去爱人,所以她才会觉得爱很痛苦。

I think you know how to love better than any of us. 

That’s why you find it all so painful.

03

能改变人生的不是别人,不是上帝,只有你自己。

在女主的鼓励下,姐姐终于选择和丈夫离婚,奔向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而女主则通过和神父的爱情,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才能承担一切。

女主和神父的一段禁忌之爱,如心理医生所说,她是在fuck God.

反抗God安排的人生。

女主在忏悔室说出了困扰自己的人生命题:她不敢忘记闺蜜,所以用痛苦的回忆一次次折磨自己,她孤独,想让别人告诉她该做什么,人生该怎么走。

她害怕,茫然而不知所措,因为她的人生出了各种问题。

所以她理解神父这样角色的存在——告诉别人该做什么。

问题是她不信上帝,不会听从神父的指引,而即便真的有人告诉她该做什么,她也不认为照着做了会对她的人生有什么改变,所以她害怕。

一百多年前,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对现代性生活中宗教的缺位作出了判断。

尼采说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以前的宗教价值不适用了。

然而人们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价值,有人一切向钱看;有人认同成王败寇:成功即是一切;有人则看中“比”:只要比别人好就行;有人则注重体验。

现代性给了人更多选择,也给了人更多的虚无。

在古代,人是为了某个伟大的理念而生活,这个理念可能是神,可能是君王(忠孝),可能是祖先后代(光宗耀祖、传宗接代),也可能是集体(姓氏、民族)等等。

因为这些理念,生活才有意义,理念超越了生活。

而现代,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谁也回不去古代,哪怕周围所有人都认同你要出将入仕,你要结婚生子,你也会在心里问“为什么?”。

没有某个理念在现代大于生活。

所以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人先活着,而后才有意义。

而不是人为了某种意义活着。

不为母亲的去世而悲伤的默尔索被社会排斥,仍然认为:

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是确信的。
加缪《局外人》

不管别人怎么看,只有自己认同的才能指引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

神父跟女主相爱之后,更确认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继续从事宗教事业;而女主则认清了自己。

就像心理医生说的那样,女主一直都知道该怎么做。

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只是不愿意去做。

爱情、事业、上帝,都无法指引女主,最终让女主走出来的是她自己。

女主问神父,我爱你,怎么办?

神父说,总会过去的。
It’ll pass.

任何事情都会过去。

生活本来就很难了,“丧”一点怎么了,“丧”过之后,生活依然继续。

结尾,女主冲着镜头挥手,告别观众,伴随着她远去的背影,bgm似乎是女主心声的外化:

我过得并不好,

但没什么大不了,

因为我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

那我就继续做梦吧。

其实不难

我花了很长时间弄清楚为什么没人在我身边

我自己过得很好

没什么大不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

只要我想

一切都会变好

See, I’ve been having me a real hard time,

but it feels so nice to know

I’m going to be all right.

So I just kept dreaming.

It wasn’t very hard.

I spent all this tim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y nobody on my side.

See, I’ve been having me a real good time,

and it feels so nice to know

I’m going to be all alright.

Yeah, if I wanted to,

I’d be alright.


图片出自Fleabag剧照



拾贰月读
让阅读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