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粟谷物,栖居诗意——论面塑艺术的魅力

文摘   2024-12-17 17:00   上海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艺术,代表着人类由最原始的想象突破原始,正如西方社会学《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阐述的那样,“人能够运用神话的想象,从而建立起一个共同体。”这份想象在历史的塑造中帮助人类摆脱了“原始生活的桎梏”, 诞生“艺术”。

.面塑的碎片化诗意
在上海,面塑的历史也有近百年,最初是从手捏花色糕点成为“面花”演化而来。20世纪初即清朝末期,上海民间就流行用面粉捏成色彩鲜艳的物品作为供果,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玩具馍等。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
由此可见,对诗意即艺术之美的解读也非局限于传统的在画板上创作的艺术,“艺术”一词,更非只是纯粹的务虚主义。在此我借用“碎片化阅读”概念中的“碎片化”一词,海派面塑正是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而将生存所必需的谷物“面粉”与象征了人类文明精神起源的艺术结合在一起。
由此可进一步,这种想象不再只是蒙着一层漫无目的诗意色彩,它引领艺术的传承者,时代洪流中小小的一环节由“面塑”为媒介达成超我的艺术,藉由艺术达成自我精神的起航。

面塑大师赵阔明 (1900-1980)


二.海派面塑的兼容性
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各方人士交流频繁,具有地方风格的各种民间艺术层次不穷。这些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手工艺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他们在争奇斗艳的同时又互通有无,并且在此地多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海派面塑”就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它的创作内容以古装戏曲人物为主,也有将神佛形象、儿童形象作为创作素材的,另外还有各种动物、蔬菜以及小昆虫题材的作品,小巧玲珑,通常体积都不会太大。海派面塑的作品人物表情细腻传神;服饰飘逸、质感丰富;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形象逼真,具有雕塑般效果。
面塑艺术家赵阔明先生,是中国面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非遗海派面塑的创始人,他结合了南北面塑的特点,将传统的面塑发展成了具有雕和塑共性的海派民间艺术。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表现戏曲人物、少数民族和民间传说的面塑题材,所捏人物神形兼备,生动传神。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喜爱京剧,曾经在跑京剧龙套的经历和带着面粉团材料边看戏边捏的勤奋给他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像画速写一样,然后根据他对戏曲人物的理解来塑造作品。他的作品看上去是北方的粗犷,但你仔细看又会发现有着南方的细腻,他在城隍庙摆摊的过程当中,就已经在融合南北方的这种技艺了。面塑在古代最初是插在寿桃糕上,是“扦插”式的,是以“花馍”形式出现的。赵阔明先生是第一个将这种形式改变成了可供“案设”站立的艺术品了。创制了更复杂、场面更宏大的面塑,把面塑艺术升华了。
赵阔明先生的面塑作品有《福禄寿三星》、《钟馗嫁妹》、《友谊长城》、《二进宫》、《林冲夜奔》、《寿星童子》,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
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面塑作品,形还不是最难的,技巧技艺只要肯学总归学的会,而要做到神似,需要下一番苦功:对所创作的人物历史背景需要深入了解,需要揣摩原型,参考周边文献,甚至观摩其它成功的艺术作品,内化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技艺、技法输出感受到的和想要表达的“神”,这样才有可能把每一个人物的形态、气质、神韵等准确、精心地表现出来。

赵阔明作品《林冲夜奔》

例如赵阔明先生的作品《林冲夜奔》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是以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为背景,作品的题材与构思,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学深处探求具有民和族气质中国特色的艺术思维方式,采用面粉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刻画林冲英雄落难、怒火满腔、冲风踏雪、夜奔梁山的豪情壮举。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划细致,衣纹简练概括,虽然只是一个亮相的动作,人物的表情细腻传神,就已经达到了雕塑般的效果。并突出作品的民族神韵与风骨,使作品主题带有悲壮阳刚的气质,充满了浓烈的抗争与胆魄。
另一件作品《海岛风情》是赵阔明先生1965年在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会参展作品。作品采用面粉柔软可塑造的特性,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细腻逼真,一座美丽的小岛,一幅绝佳的图画,构成了无与伦比的海岛椰树风光。让人们领略海岛风情,感悟乡土情怀。

赵阔明作品《海岛风情


三.海派面塑的中西文化交融
眼前摆着传统和现代的两条路,明天的艺术究竟走哪条道路呢?恐怕这两条道路都要走,或者走两者很好融合起来的道路吧!我国著名作家冰心也以东西合璧的手法铺陈叙事将零散的文化特色凝聚在一起,诞生“文化的共同体”。文化与艺术的界限仍随着时代的推进而衍变,人们于文化与艺术间都怀着类似的想象——由此,人们得以分享共融共通的想象,“海派”二字得以于共融于彰显,不仅阐明艺术与文化的构建基础统一,也宣示了人类的共同信仰,即是对于诗意与爱的追求。
第二代传承人将艺术的精髓融入面塑中,面塑艺术家们对人物的表现,可以透露出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出世哲学和看待各类事物的态度。一件作品的内涵可以赋予作品本身更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也提升了它的价值。其中,有戏曲题材比如赵艳林的《霸王别姬》、《钟馗捉鬼》等,赵凤林的《小小孙悟空》,吴宝琪的《关公读春秋》、《美猴王》,陈瑜的《穆桂英》,《白蛇》、《天女散花》等等,有表现传统民间历史故事的如容淑芝的《八仙过海》,谢雅芬的《五子戏弥勒》、《包公》等,有佛教题材如陈瑜的敦煌《飞天》系列和容淑芝的《紫金庵十六罗汉》、《文殊菩萨》等等。

谢雅芬作品《包公》

例如谢雅芬老师的作品《包公》,继承了赵阔明先生技艺的京剧人物包公。包拯是北宋名臣,素有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冤不平。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京剧人物花脸比较细致、难度较高,特别是包公的黑脸严肃造型,以面粉柔软可塑性强的特点来表现人物的特有气质。服式造型是由内而外层层制作,使面塑作品稳重大方。在色彩上,借鉴国画与佛教彩绘,使面塑作品的色彩淳厚,艳而不俗。

谢雅芬作品《五子戏弥勒》


《五子戏弥勒》弥勒佛,在中国民间被称为笑佛,也就是布袋和尚化的大肚弥勒佛。作品取材自传统佛教题材,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讨口彩的民间故事。五个童子爬在弥勒佛身上嬉戏,寓意合家欢喜、多子多福。作者将袒胸露腹满面笑容的弥勒和活泼顽皮的孩童表现得惟妙惟肖,整件作品结构紧凑,人物开面细致有神,五个童子神态各异,寓意也不同。

《巴黎小报童》创作于1982年,是作者由一幅卡通画上获取的灵感,将欧洲儿童的面部特点表现了出来,对于眼部的刻画尤为生动逼真。

谢雅芬作品《巴黎小报童》


四.何谓面塑的诗意?如何栖居?
诗意,于个体而言,是使我们对未来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向上的态度。所以海派面塑更为关注作品的内涵,如对社会现实的褒贬、个人对于美的诠释、对当今现实的批判等等。面塑不同于其它艺术品的地方就在一个“塑”字,“塑”不等于简单的 “捏”。所谓“塑”就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从动脑到动手,作品起源于生活中的观察,然后对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要把握准确,面部表情刻画惟妙惟肖,运用小小的面团才可展现出人物形象丰富和深刻的内心世界。所以说捏面人易,做面塑难。首先我们要具备有美术知识,有捕捉生活中美好情节的能力,基本的绘画功底,还有色彩的运用技能等等。然后学习传统面人技法,结合现代美学知识,提高个人美学修养,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方能完成好的作品。

《山海经》(陵鱼)汤健


诗意,于社会而言,艺术必将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面塑艺术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更是一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她那独特的表演魅力就在于经过面塑艺人灵巧的手使平淡无奇的面团,几乎是转瞬之间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面塑这门民间绝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出手快,一气呵成。也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泥塑所无法比拟的。面塑作品色彩鲜明、色调明快、精微细致、情景交融、趣味盎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彩和神韵,又不失民间艺术的纯朴气息。面塑艺术有着其不可取代的艺术特性,也有着其他材料不能比拟的独特质感。面塑作品全手工制作,塑造出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因而使面塑作品就具有了可馈赠、可收藏的艺术特性。面塑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不论做面塑还是其他手工艺品,急功近利都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首先要把传统题材掌握好,运用熟练的基本功,中国传统艺术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吸取的,比如民间艺术要创新就必须要了解怎样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并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对传统面塑艺术进行创新,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设计出更多更有新意的面塑作品,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比如汤健的作品《捣练图》、《山海经》、《梦》系列;如我的作品《一休》、《司马光砸缸》、《湘云泯芍》、《葫芦娃》等,同时结合一些现代的艺术特点,塑造一些适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作品,例如结合100周年的作品《江姐绣红旗》,防疫作品《白衣赞》等等。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希望小朋友们在关注外国卡通的同时,也能喜欢如“司马光砸缸”等这样传统的中国民间题材故事,寓教于乐,让面塑这门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走进每个小朋友的心里。

《葫芦娃》张敏珠


正是在对“艺术”所处的精神广域的孜孜追寻中,我等踏遍坎坷的道路,从不起眼的谷物中——从自然的每一寸毛孔和生存的容缝中谱下生命的华章,以为前人塑造生存的土壤中汲取不朽的艺术辉光,洒满未来的光景,心若无诗意,如何栖居于地?社会若无艺术,如何开启明日之章?(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22年第二期 作者:张敏珠)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感谢您的关注,我们将会不定期发布行业内相关信息以及非遗手工艺活动。并请同时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gymspt.com和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gymsp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