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产竹大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相关的艺术品亦层出不穷,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传统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 明清竹刻工艺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江南,尤以嘉定、金陵两派为著名。嘉定竹刻是历史上递衍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雕刻艺术流派,其以“嘉定三朱”为先导,继而涌现出吴之璠、封锡禄、周颢等卓有成就的大家,使竹刻艺术形成了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最后的高峰时期——康雍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 周颢,字晋瞻,字芷岩,是嘉定竹刻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竹刻艺术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人物,有“二百余年,首屈一指”之誉。其生活的年代,正当康雍乾三朝盛世,亦是嘉定竹刻的黄金时期,百工奇巧,各尽其妙。周颢在充分掌握嘉定派竹刻技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沈兼、周乃始、王永芳以来的阴刻刀法,以画法施于竹刻,用刀如笔,成功地融阴刻与浅浮雕于一体,使作品画面既有书写性用笔的勾皴效果,又不乏嘉定竹刻传统的饱满精深风貌,“合南北宗为一体”,独标新境,品格弥高。 周颢竹刻的深远意境,来自于他精湛的绘画技艺。其所作题材兼及竹石、山水人物:全景山水多拟王蒙,简笔小景出自倪瓒;画人物于山水中,衣冠容貌精细可辨,姿态生动;而竹石是周颢最为擅长的绘画题材,时人赞其墨竹“风雨枝叶,无不曲肖”,认为可与明代夏昶并美。凡此种种,奏于刀下,则形成了周颢竹刻艺术深具文人画隽永效果,又“画手所不能到者,能以寸铁写之”的艺术特点。
(图文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 2016年第三期 作者:陈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