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人——陈君的陶艺创作

文摘   2025-01-06 17:00   上海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工业·人系列 陶瓷 15cm×200cm×64cm 2018年


二十世纪80年代,在政策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工业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这一主旋律也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领域,特别是85美术新潮出现后,其求新求思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一大批青年创作者。当工业化浪潮与艺术思潮“相遇”后,部分艺术家的创作便开始聚焦于工业题材,陈君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位。陈君的作品以泥土的“自由”与“温度”消解了机械的“精密”与“冰冷”,在看似“对立”的手工技艺与机械技术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感,表现了他所主张的带有冷静的粗旷与克制的力量感的机械美学。由此,陈君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四十年来工业风格的代表。


工业·人系列 陶瓷 13cm×11cm×60cm 2018年


一、工业风格的形成

西方现代陶艺革命是从反工业化、反传统、反器皿中心主义开始的,所以当现代陶艺观念进入中国后,大部分青年艺术家开始高举拒绝“异化”的旗帜,并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批判的态度。而此时期的陈君则另辟蹊径,希望从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找到创作的出发点,以此来探讨社会与人所建立的新的深层关系。于是陈君将拆解后的工业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并通过“温和”的思考,不断探讨着工业化对社会与人产生的影响。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存在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中,艺术家的创作也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海克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了关于艺术家与时代之间关系的讨论,他认为艺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


1984年陈君从重庆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瓷艺术设计,1988年留校任教,1991年调入湖北美术学院。二十世纪90年代初,是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最快的阶段之一,当家用电器、船舶、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陶瓷产业也在加速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符合国际需求的设计风格,国营瓷厂积极对设备升级改造,高校教师则成为转译现代设计和现代观念的重要群体。受现代主义作品影响,陈君的黑陶刻绘系列作品开始运用三角形、菱形、排线、矩阵来经营画面,此系列作品因形式与观念的创新,受邀参加了于日本举办的中日艺术交流展与湖北现代雕塑展,其中作品《脸》参加了1996年由文化部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陶瓷的国度——中国当代陶艺欧洲六国巡回展,展出结束后作品被文化部收藏。而这一系列的作品也成为了陈君工业风格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源头。


梭系列 NO.1 陶瓷 90cm×20cm×70cm 2001年


后期的作品《梭》真正开启了陈君工业风格的探索,也确立了此类型作品的造型结构特点,即在主体造型中延伸、嵌入工业附属构件,彼此形成稳固的结构关系。“梭”是中国传统的织布工具,陈君将红色陶土制作的梭形主体平置于铁架之上,表面印刻了大量类似星象的圆点与折线,其梭形主体顶端与侧面延伸出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形态如具有高科技风格的机械装置。此类梭形作品是陈君工业风格形成的基础。


作品《卵》进一步确立了陈君的探索方向。《卵》通过有机形态的组合,将工业风格发展到了更深层次的维度。《卵》由大小卵泡堆砌成主体造型,螺杆在卵泡中穿插成一个高耸的“工业反应塔”,深色的陶土配合红色釉料,使观者从任意角度都可观看到作品折射的光斑,形成一种无法忽视的景观视角。或许陈君在通过作品提醒我们,当人类已经习惯将支撑城市发展的高耸工厂视为当代景观时,传统文化符号的信仰之塔,已成为向上、向快、向前的奋进之塔。


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陈君始终围绕着工业化这一主题进行着艺术创作,并不断更新着工业风格作品的艺术语言,《印记》《三字经》《壶》《城市印象》《工业·人》等也成为了他探索不同主题的工业风格作品的代表性成果。


卵系列 NO.3 陶瓷 20cm×20cm×50cm 2006年


二、工业符号网络系统

陈君在工业风格作品的长期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即无论是作品的主体造型还是附属构件,皆以工业元素作为主要的视觉符号,并以此构建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工业符号网络系统。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陈君作品中的符号网络系统则包含了四次工业革命的符号,如金属管道、齿轮、胶轮、编码、钢筋、螺丝、网格、垫圈、金属板、电路板、火花塞、反应釜、螺帽、螺杆、插头、自攻钉、汽车模型、扇叶等“现成品”。这些工业符号通过有机组合呈现出了一种有序与无序的对比关系,以及一种主要与次要的“存在”状态,并在符号的复制与重构过程中,塑造出了抽象且具有几何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基调是直线结构,即便是曲线也带有明显的工业烙印,体现了工业化的机械性与严谨性。


方形盒是陈君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主体造型,如果《工业·人》系列作品中的方形盒是一个可运转的“机器”,那么外部呈秩序排列的机理则是该机器的身份信息与编码,外部延伸出的机械结构才是机器的核心运转单元。作品中的金色管道在方形盒上方及侧面伸出,平行与交叉分布,将齿轮、胶轮、火花塞、反应釜相连,使各工业符号之间产生关联,构成传动与输送单元。除管道外,齿轮与胶轮也是此系列作品中常出现的工业符号。齿轮与胶轮采用模制方式制作而成,主要以贴合、悬浮或嵌入的姿态分布于作品顶部的视觉中心区域,少量齿轮嵌入侧面形成点缀效果。可见,作品中的管道、齿轮、胶轮、火花塞、反应釜之间构成了一个协作运转的概念“机器”,即使齿轮之间、反应釜与管道之间无法形成符合逻辑的协作关系,我们仍可从管道的粗细变化,观测到压力的高低与物质的转化过程。作品的外部结构是清晰且有序的,至于方盒内部还存有哪些不可见的结构,或许是陈君有意留给观者的猜想。


陈君的工业风格作品处处可体现其精湛的技艺与扎实的动手能力,他通过捏塑、拼接、模印等多种方式表现着作品的空间、质感与肌理,并通过经营工业符号的位置,在符号的衔接与转折过程中保持了作品的整体美感与结构的完整性,恰当的处理了工艺问题。这些作品多以深色为主,保留了泥土的自然色彩,这种铁锈色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微妙的气氛变化,使各符号间呈现细微的色彩差异,以消解工业的机械化与标准化。陈君的作品在机械与“反机械”的观念中找到了形式上的融合点,机械体现在作品的造型与符号的工业性,而“反机械”则表现在符号的分解与重复的组合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无功能性。这种矛盾的表达不仅使作品更具张力与深度,也暗含着陈君对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工业与人的变革问题的思考。


锈系列 NO.1 陶瓷 18cm×8cm×35cm 2008年


三、作为主体的“人”

人类从未停止追问关于自身与万物的关系转变的问题。工业与人的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代表着工业与人的关系的转变,而这种关系的转变也导致了生活方式与文化样式的改变,而如何在转变中构建一种良好的新型关系,是陈君的工业风作品在试图探讨的问题。但陈君所塑造的人并非概念上的人,而是以婴儿的形态或隐喻的形式出现。


在《三字经》系列作品中,婴儿作为主体被放置于中心位置,但这个正待孕育的生命却被赋予了工业化的特征,即婴儿的外形保留着工业流水线生产所留下的模具线,婴儿是工业生产的结果,有着未“进化”完全的形态,这个处于挣扎、蜷缩、休眠状态的婴儿被工业符号或柱状物层层包裹,有时也被安置于开放轮胎符号中,以此强调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与脆弱性。除《三字经》系列作品外,陈君的其他作品中的“人”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例如在《工业·人》《梭》等作品中,闭合的胶轮、管道的气孔都是对人与生命的暗示,而管状物与气孔则代表了呼吸的生命。金色的元素可能象征着重生,而层层排列的结构则暗示着年轮般的生命痕迹。


陈君的这些作品因有了“人”的介入,工业元素的视觉符号才具有了意义,在作品中工业符号网络作为“环境”的角色出现,“人”才是作品的中心,而作品中的两类符号以及由此形成的结构共同表现了工业与人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


工业·人系列 陶瓷 6cm×46cm×46cm 2021年


陈君不断以泥土记录与拓印着工业与人的关系,这些通过模块化形式拼接的作品也暗示了当下用废即弃、快速更换的“工业化逻辑”,这是对当代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的一种深刻反思。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认同危机”的概念中,陈君的作品也可被视为一种具有疗愈功能的“心理地图”,探索了个体在面临身份认同与生存环境变化时的心理调适方式。


陈君的作品涉及人类身份与存在意义的探讨,反映了科技发展、社会变革和人类命运等重要议题。特别是在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社会结构等方面,他展示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作品中体现的工业符号多样性也暗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丢勒(Albrecht Dürer)等艺术家都曾狂热的迷恋飞机、潜水艇等人造机械装置,艺术家表现出对人类造物能力的迷恋与思考,机械美学的背后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当这种向往成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时,工业符号也就登上了艺术家创作的神坛。机械美学的背后是什么?动画和电影导演给出的答案始终保持态度和观点的开放性,日本导演宫崎骏(Miyazaki Hayao)的动画作品《天空之城》和《哈尔的移动城堡》、大友克洋(Otomo Katsuhiro)的动画作品《蒸汽男孩》,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 Jeunet)的电影《童梦失魂夜》,美国导演巴里•索南菲尔德(Barry Sonnenfeld)的《飙风战警》等作品都提出了相似的问题:“高度工业文明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对人类核心价值的关注和追求”。所以,在陶艺创作的领域里,工业化将带来什么,陈君同样虚构了一个人与机械美学共生的世界。


泥土之上的城市 陶瓷 25cm×38cm×20cm 2019年


四、结语

陈君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工业与人的关系,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业化进程的关注与思考,而未来的自然与工业、手工艺与高技术、传统与当代、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关系也将在工业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得到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与人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因此陈君的作品更多地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同时,陈君的作品并未局限于表达一种特定的观点,而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创作形式来回应与讨论当代社会议题。(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24年第二期 作者:张学龙)


基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机制模式研究——以湖北地区陶瓷艺术教育与陶瓷产业互动为例,项目编号JY202207。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感谢您的关注,我们将会不定期发布行业内相关信息以及非遗手工艺活动。并请同时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gymspt.com和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gymsp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