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指的是大漆、天然漆,是由漆树液提纯的涂料。英文“Lacquer”,而非泛指涂料的“Paint”。日文写法则与汉字一样为“漆(うるし)”。大漆源自中国,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的朱漆木碗标示了新石器时代便已经有了“漆器”。但由于漆的本色为红棕色,氧化后呈现为黑色,由本色经过提炼、调和而得到朱色漆是技艺的巨大进步,这也意味着中国古人对漆的应用有着更为漫长的历史。人类对于天然漆的利用,最初应该是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加固,然后才发展到漆制日用品和工艺品。“如胶似漆”贴切地形容了漆的特性。图1 光明寺图轴 绢本 156.5cmx65.3cm 佚名 宋朝
漆器的使用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制作青铜器工艺复杂、价格高昂且器型笨重,轻便耐用的漆器便开始异军突起。位于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是战国时期漆器制造最为发达的地区,从楚墓的发掘过程中发现的漆器几乎遍及湖北。到了秦汉时期,漆器更是替代了青铜器成为贵族豪门的生活日用器皿。从汉墓考古发掘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当时的生活空间已然充满漆的器物,漆耳杯、漆案、漆屏风……髹漆更是制作琴瑟等乐器不可或缺的工艺。漆由最初的涂料进化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家具和器物,无所不在地融入了汉民族先人祭祀庆典、文化娱乐以及生活起居的日常空间中。漆空间可理解为由漆器、物组合营造而成的室内整体空间氛围,亦可以理解为漆应用于建筑而传递出的建筑空间意向。成语“雕梁画栋”形象地描绘了漆所修饰建筑空间的富丽华美及其内蕴的等级礼制文化。据汉代的文献记载,当时官富之家的门、柱、丹墀、殿梁等皆髹漆绘彩。《国语·楚语》记载“彤楼为美”,即髹丹漆之楼。光明寺图轴“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指的便是权贵人家的朱漆大门(图1)。这里的“彤楼”和“朱门”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上髹漆彩绘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将建筑彩绘作为身份的象征和奢华生活的标志。《汉武故事》里记载“汉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为瓦,而淳漆其外,四门皆如之”,说明汉代就已经采用夹纻工艺来制作轻便防水的“淳漆布瓦”。不仅视觉上极为富丽堂皇,功能上也可极大地减轻木房梁的受力。唐代在乾元殿旧址上所建造的明堂沿用了汉代旧制,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唐代建筑用色简洁,一般皆为红白配或黑白配,均不会超出两种色彩。漆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且富有光泽,多用于宫殿和寺庙上。“淳漆处世长,诗书传家久”古人的日常是生活起居于漆所营造的空间之中,漆作用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促成了中国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的文化形态发展和审美意趣养成。“欣赏大漆艺术极容易被带入东方的美学语境,体会到东方审美精神的基调。可以说大漆是东方艺术精神的物化体现,是最能代表唐风宋韵的东方文化。”明代是漆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我国目前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在此期间问世。图2 虹名诺亚东京店 酒店空间(1)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如今的漆艺已经涉及了多种材料,发展出丰富的技巧和表现力,成为了一门综合表现力强却冷门的艺术。并且由于漆的采集难以大规模的工业化,且漆器制作耗时耗力,传统漆器的器型难以满足现代的审美和使用,漆制品已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所替代,更遑论漆空间的营造。曾经对外输出汉魂唐风宋韵文化的大漆成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遗憾,但漆自身所根植的中华文化基因,漆器、物、空间所自然传递出的文化底蕴是天然的东方叙事。中国古人讲求“以器载道”,而今我们寻求“漆”以载道的东方叙事来复兴唐风宋韵。图2 虹名诺亚东京店 酒店空间(2)
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师法自然”一样,中国古代的工匠也是从自然造化的万象中汲取养分进行创造。中国虽然没有成系统的设计造物理论,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古代工匠“制器尚象、以器载道”的造物思想。孔子为《易》作《系辞》曰:“以制器者尚其象。”简称为“制器尚象”,这一重要的法则指引了代代的手工艺者和制造业者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明。“象”,指的是天地间万物的形象及其物性。“制器尚象”,指的是制器者通过观察物之象而触类旁通,应用到造器之中。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而教民筑巢而居;通过对鱼类的模仿,发明了鱼形的船体,仿照鱼鳍制成船桨和单橹,由此实现水上交通的自由;鲁班有灵感于割手的草,因而发明锯子;然而,除了这些形态功能的模仿之外,在形制、纹饰以及色彩上比拟物象,寄托寓意,则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尚象”。譬如汉代的烛台取羊之形是由于烛、灯皆为火,而火为阳,羊除了发音同“阳”并且物性属火,中医中常用羊肉配伍当归黄芪用来补阳气、气血。故古人以羊形为灯具。南北梁简帝在《对烛赋》里写道:“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灯火不须然。”以赋、比、兴来阐述观念的方法源于中国文化的含蓄与内敛。器物在日用生活和陈设赏析的过程中,伴随着自身的不断演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及观念感受。“托物言志,寓意于物”正是古人器道相通、物我与共的传统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器非止为器,而是知识与思想的体现,是“道”的传播载体。中国传统思想之“道”通过器物的传播而远扬国外。图2 虹名诺亚东京店 酒店空间(3)
漆器、物构成了中国古人文化生活的空间,并形成了独有的东方文化。可以想象在万国来朝的唐代,长安城内雄健的斗拱托举起深远的出檐,覆盖着青黑色漆瓦的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高贵富丽;由漆乐器、漆书、漆日用品所构建的日常生活娱乐文化呈现出大唐帝国的风采;漆空间之形、色、韵都传达出典雅华贵的东方气韵,具有中国美学思想先天的特质。“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文化输出的首座高峰,也是中国向海外输出漆艺审美文化思想的高峰。唐代,漆器一度被列入国家税收什物,甚或成为唐政府‘漆器外交’的重要凭物。漆器艺术盛极一时,漆器不仅是唐帝国的物质文化精品,还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由此可见,漆树作为中国独有的经济作物,漆天然地成为以器载道的东方叙事载体。宋代民用漆器得到了大力发展,漆器得以在中底层级普及开来。宋代为中国美学的高峰,文人士大夫阶层讲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学艺术都透露出典雅内敛之气。这一审美特质也影响了漆器工艺,宋代的漆器大多一色髹涂,简洁大方,不加修饰。被称为素髹,素髹漆器所传达出的优美素雅的美学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式的“寂”审美,备受日本人推崇。此时的“漆物”就是顶级审美的代表。日本的莳绘(まきえ)由唐代出现的洒金法发展而来。日本的英文“Japan”的发音与漆艺之乡福州的方言“JiaPen”(意指刚刚上漆)几乎相同。笔者在十数年前访问日本冲绳县漆工场时,亦曾听工场内日本漆工介绍说日本漆艺是由福州传至冲绳后才传至日本本岛。漆虽源自中华却被西方冠为日本国名,并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日本传统饮茶方式源自唐宋,但茶道却成为日本的文化符号。日本政府结合日本的服饰、庭院和建筑系统地推出茶道文化场景,将做茶的手法、饮茶的礼仪营造出一种和、敬、清、寂的审美体验,将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这些场景成功塑造了日本朴素、谦和、有原则的国际形象,打造了日本的文化名片,成为日本软实力的一部分。代表日本风格的高端和风酒店“虹夕诺亚”东京店的空间设计就大量运用了漆元素。酒店前台的案台是黑漆素髹的面板,案台侧面则是朱漆素髹。酒店空间里大量运用了黑加金的配色方式,同样源自漆器中本色贴金和素髹金缮的做法(图2)。图2 虹名诺亚东京店 酒店空间(4)
从古代唐风宋韵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近代日本茶道传播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结合人对“器”的使用,并将之置于空间之中,系统性地进行空间重组才能突出文化特性,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而针对“器”进行的空间重组过程也是对于传统文化再认识以及提高文化自信的过程。空间由器组成,空间是“器载道”的最高形式。空间精神是造物空间深度指向的价值内涵。2016年湖北国际漆艺双年展上的漆空间作品《漆茶亭——云起》既是一件大漆装置,也是一件大漆“组合家具”。漆茶亭的尺度和风格能够很好地融入现代空间中。同时,艺术家将中式饮茶流程糅合到茶空间的设计中,让完全不会泡茶的人坐在茶亭内也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中式茶道”煮、泡、饮的过程。艺术家“力图以‘漆’之有形之物将无形之茶文化物态化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希冀以‘饮茶’之有序的‘行为’传达‘大漆’之无穷的‘韵味’。作品汲取唐宋家具风格,以传统的木作结合大漆工艺为载体,用朴素极简的宋式风格的木线条勾勒出漆茶空间。四根立柱与抬高的坐席界定了行茶的席位,主席位后的插板漆画以四时为主题可以根据季节以及茶席的主题进行更换。漆茶席间蕴含的茶之‘道’与‘礼’和席外的‘风起’与‘云涌’在坐、饮、看的行茶过程之间形成精神拓扑关系。”漆空间作品《漆茶亭——云起》可以得见漆茶空间传承了唐宋茶道的精髓,是唐风宋韵的当代叙事(图3)。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器用以载道,同时反向而观“道在器中”。使漆融入日常生活,在使用和复观之中实现技艺的复活和文化的存续。图3 云起(大漆茶亭)大漆 麻布 木 220cmx200cmx200cm 叶菁 2015年
总而言之,大漆的非遗属性是中国的、东方的,以漆进行当代叙事,使非遗之气、器,构筑当代空间是非遗传承的最佳形式,是非遗活态遗存的重要方法,是器道相宜的传承抓手。以漆空间复兴唐风宋韵进行东方叙事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22年第二期 作者:叶菁)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
〔2〕叶菁.浅论大漆是东方艺术精神的物化体现[J].上海工艺美术,2021(2 ).
〔3〕潘天波.丝路漆艺:被输出的中国之美与文化[J].文化遗产,2015(3).
〔4〕时序·大漆世界·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