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宵禁

百科   2024-11-11 08:26   北京  

点击关注“有料有趣又专业”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识》


宵禁通常是以鼓或钟为号,故又有鼓禁、钟禁之称。唐初,“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警众”。贞观十年(636年)“始置街鼓”,宵禁前擂响600下,结束时擂响400下,“时人便之”。元代的宵禁以钟为号,并规定宵禁期间寺庙不能敲钟。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尊崇佛教,故对寺庙的宵禁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甚至有的地方还借寺院之钟来进行宵禁报时:“凡寺之甲郡县者有钟焉,而有司因之。甲夜扣之一百有八,人皆闭户休息,行于路者为犯夜,有禁。昧爽(黎明)以前复扣之一百有八,先行者为犯早,亦有禁。”

古时也有钟鼓并用的情况。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言:“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明清时期的宵禁是晚上先击鼓后敲钟,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即所谓“暮鼓晨钟”。

宵禁的时间,一般是“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古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一更又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24分钟。19点入更,一更三点即20点12分,五更三点即4点12分。有的朝代还会根据冬夏时令来微调宵禁时间。

宵禁时,会有专门人员负责巡逻、执法。如元大都(今北京)在夜晚“有三四十人一队的巡逻队在街头不停地巡逻”,如果遇到犯夜之人,便会“立刻将其拘留”,待天明后交有司处罚。在元杂剧《玉清庵送错鸳鸯被》中,巡夜者在宵禁期间发现了外出约会的刘员外,便道:“这早晚更深夜静,见一个人走将去,那厮必定是贼!”于是将刘员外捉到自己办公的巡铺,吊了整整一夜。这些巡夜人员在巡逻时还须携带夜巡牌,牌上一般写有“关伪防奸,不许借带,违者治罪”“持此夜巡”等内容。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11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读完文章点“赞”“在看”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百科商城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杂志内容摘编,与读者互动,品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