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要宵禁

百科   2024-11-06 08:31   北京  

点击关注“有料有趣又专业”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识》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剧集《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我们看到长安城的宵禁十分严格,夜晚时分,守卫宫中及京城安全的金吾卫便会严格巡查警戒。宵禁,通常也称夜禁,是一种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社会秩序或救灾需要,而采取的以限制民众活动范围的方式来管控夜间人员流动的措施。


由于现代社会仅在特殊情况下,于特定的时间、区域临时采取此措施,所以当代人对宵禁已较为陌生。但在中国古代,无论皇宫、都市,还是关禁、县城,都将宵禁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常规措施。宵禁深刻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近代以后才被逐步取消。


由于古代夜间照明设备有限且效果不佳,加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所以古时入夜后,人们一般都居家休息,遇有紧急之事往往也是“日行百里,不以夜行”,以避免走夜路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在此情况下,为了防范有人趁夜深人静外出行“奸邪之事”,古代的城市管理中很早便设置了专员来司夜。

至迟成书于西汉的儒家经典《周礼》中记载,周代有“司寤氏”根据星辰起落来确定禁止人们夜晚出行的起讫时间,并率部属进行巡察。东汉永宁元年(120年)颁布的《禁夜行诏》要求“钟鸣漏尽”后,京师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唐代将宵禁列入律令,每天时间一到,负责人员便开始击鼓,届时城门、街口都要下锁,街区间无法通行。


之后的朝代一般都有宵禁。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在离京赴任前到欧阳修家辞行,就是因被留饮酒而未能在宵禁前离开,只得与欧阳修痛饮了一夜。边城、县城也要严格执行宵禁。明人胡安描述宵禁后边城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刁斗风清初禁夜,毡帷月冷尽防秋”,一片肃杀之气。清代诗人钟淳崖喜好饮酒,一次喝醉后违规夜行,被当地县尉施以杖刑,他每挨打一下,“辄呼爽快”,被时人传为笑谈。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11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读完文章点“赞”“在看”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百科商城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杂志内容摘编,与读者互动,品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