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出新——彭双龙书法创作心得(第一百六十一期)

文摘   文化   2024-11-22 13:17   广东  

三品寻美丨入古出新——彭双龙书法创作心得

美,无处不在,在生活上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但是在艺术上我们也要寻找美的所在。今天就请来了彭双龙先生来跟我们一起探讨书法的美,欢迎你。


谢谢。


书法的美,笼统的说,应该是有帖的秀美和碑的一种壮美。但具体分下去,当然很多各种的美。在帖学和碑学方面自古以来就是两大类。我知道你是在帖学里面下的功夫比较深,专注帖学,当然你一定会有关注碑学。


对。


那我们就先从帖学的美那种你的感悟说起吧。


嗯好,谢谢黄馆。关于碑学和帖学,其实我们知道从清代开始,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提出南北两大书法流派,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明确提出“碑学”与“帖学”的概念。崇尚碑学,提出碑学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等,但康有为晚年又重新审视帖学,并有“碑帖融合”之意。他有句诗:“北碑南帖孰兼之?”,就是有南北融合的意思。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内页


我们知道,纯粹用帖学笔法写小字没问题,一旦放大就需要碑的气象来支撑。我以前关注二王帖学一脉比较多,喜欢帖学的流畅自然和典雅中和,从二王、颜真卿、杨凝式,到宋四家、赵孟頫,以及董其昌、白蕉等,都有一些涉猎。但也写汉碑,比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


康有为作品


早些年多以妍美流畅的小行草作品来投稿,现在也想在碑帖融合这方面下功夫,但碑帖融合很难,所以我主要还是以帖学风格为主。


我早期看你的作品,确实也有这么一种跟大家拉不开距离,没有一种自我风格。这些年来很高兴看到你逐步的在加入自己内心上的一些东西。


▲彭双龙早期作品


所以你也逐渐的慢慢拉开了距离。这个过程刚才你也说到了,这是通过你反复学习、不断研究的过程。那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跟大家说一下。


嗯,其实这个在帖学包括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它是一个逐渐的由传承到发展,然后创新的过程。

那么传承是首要的,最开始就是要求像、接近,尽可能的去接近古人,去体会古人,不仅仅是去靠近古人的面貌,包括古人的一些诗词,他流传下来的文章,都要反复的去体会。

比如说王羲之,他所流传下来的《兰亭序》不仅仅是一篇书法史上的杰作,我觉得在文学史上,兰亭序这篇文章也写的非常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非常好,他的视野也非常开阔。不仅仅要写他的作品,学他的作品风格面貌,还要研究他背后的心迹心路历程。要慢慢的融合其他的元素,然后这样慢慢的丰富你自己的体系。


▲王羲之作品


我前些年的作品,为了投稿参展,追求共性比较多,个性意识不强,所以跟别人拉不开距离,没有自己的思考。

一方面是觉得学问和修养还不够,不敢过早去追去强烈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就是作品背后“人”的不在场。


▲彭双龙作品


这几年慢慢思考创作和心境之间的关系,捕捉心灵感受,融入情感变化。像孙过庭讲的“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王羲之一帖一貌,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帖》之所以震撼,就是因为都有不同的情感支撑。

▲孙过庭《书谱》局部


所以,个人风格从哪里找?一方面是汲古修绠,要深入经典,如同用长绳从井中汲水一样,要坚持不懈地深入传统。一方面就是本乎天地之心,要找到作品背后“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意识。


嗯,所以我提出一个“四并重”的观点,一个是“传统传承与时代创新要并重”,这个我们讨论很多了。另外第二个就是“审美共识与个人风格、风格独特要并重”。


审美共识大家都从古代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了,我们必须要有共同的审美点。盲目的自己去创一个极其古怪的个人风格,那是不现实的。


对。风格不是盲目创造出来的,而是慢慢积累形成的。其实也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深入经典其实就是追求共性,达到审美共识,然后在共性的深厚基础上再去追求个性,慢慢探索个人风格和语言。


共识之中要有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看你这张作品,虽然是行书,但是有行楷的味道。这个作品在创作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我平时的功课,就是努力的去了解古人笔法,以及作品的审美所传达出来的感动,要尽可能的去了解、深入的去了解,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深入到传统书法的核心中去。


▲彭双龙临摹作品


这幅小品是在比较安静平和的状态下写的,前几行以行楷为主,在行书中稍微融入楷书的笔意,追求典雅和安静的感觉,最后一行稍加一些草书的元素,让它整体活泼一些。小品的书写不像参展作品那样刻意追求视觉变化,总体上追求静中有动、动静相参的感觉,自然书写,真实表达内心的安静的感觉。


▲彭双龙作品


所以自然真实很重要。艺术它是一种视觉艺术,但是更重要咱们中国书法还是一种感知的心印的东西。所以我也提出过《四并重》里面还有一个并重是“技法精到与情感尽致并重”。


▲彭双龙作品


那情感尽致其实艺术最终还是要表情达志。那表情的话可能大家说唱歌我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容易,你把情绪到位就出来了,但书画方面确实是越高端的艺术它的难度越高。这方面刚才你一直强调要进入到心境里面去创作,而这个一般是很难做到的。


对。的确很难,但一定要去探索,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能做到技法精到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还是不够,还要追求情感的结合,有形,还要有情。


我们在看你的偏草书的作品,从视觉上看它有疏密、开张还有收有放、互相穿插,但是内心上的情感你当时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大家可以看这三幅作品,其实就是三种状态。每个人理解不一样,他笔墨所传达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我在整体风格上比较倾向于经典古雅、清新俊逸的风格。但是在基础上,我的作品风格体现上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者说不同。其实主要是结合了当时创作时候,具体的一些心境感受,就捕捉心境的变化。


▲彭双龙作品


我觉得艺术,无论书法、音乐或者美术也好,它其实是对心灵的一种再现,就是瞬间的感受。所谓的灵感其实就是瞬间心灵的一种感动。这个感动过了你可能就会麻木了,就是很平静了,没有什么感触了,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机械。


所以当你有了感受的时候,就要马上诉诸笔墨,然后再把这种感觉强化下来,可能就会形成一种不同的作品。


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前期的大量的临摹书写,技法已经很娴熟的时候,你是表现不出来这种感觉。


没错。所以前提就还要基于刚才您讲的传承与创新。首先是传承,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再慢慢的去摸索。

技法精到之后,你才能够把情感抒发出来。


技法精到是前提,但不是说技法熟练了,就一定能表现相应的情感,技法要训练,情感的表达也需要训练,而且不同的情感还需要不同的技法来支撑。


颜真卿《祭侄文稿》、《刘中使帖》


比如颜真卿《祭侄稿》与《刘中使帖》的情感不一样,你看笔法和风格就不同,一个沉着,一个痛快。再比如王羲之的《姨母帖》和《平安帖》也不一样,一个是古法多,一个是今法多。技法熟练了,情感还要到位,才有可能做到技进乎道,进而产生“无法之法”的一种境界。


王羲之《姨母帖》、《平安帖》


所谓的无法之法,就是法已经到了极致了,所以忘掉它了。


对,所以前提就像刚才说的,一定要有日积月累的锤炼,功夫一定要下到。在功夫的基础上,要有情感的融入和驱动。并不是真的把技法忘掉了,而是完全融入情感的表达之中,这时候情感占据主动,技法退居幕后,表面上看似无法,实际上透过情感,处处都有法。


我们所有学书人一定要先下足功夫。后面的是水到渠成。但是你看这三幅作品,这幅就相对来说又比较雍容之中带点秀雅。


对,这一张图片上看不出来,其实它是一张八尺整张的一幅作品。


这么大的大幅作品。


是一张大作品。


创作不好驾驭。


其实它右边那一张,反而是一张小品。所以放在一块看的时候,可能它有不同的效果。那左边这一张是今年第十三届全国展进京展的一幅作品。


▲彭双龙作品


我觉得首先还是比较雅正的感觉,如果放大来看,线质上可能增加了一些厚实,甚至来说有一些苍茫变化的元素在里面。


其次,大幅作品还要要注意整体气象的把握,雅正之中也要有一些节奏的变化,沉着中也要兼具痛快,章法上既要完整,也不能过于平淡,既要有传统共性的表达,也要有个人审美的流露。所以,这幅作品放在展厅中,可能跟其他作品就会有一点点区别。


线质虽然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


线质非常重要,甚至来说是一个艺术家风格语言最重要的一个承载基础。每个人的线质都不同,包括工具材料以及对笔法的理解不一样的话,他都会产生出不同的一种线质风格。


▲林散之作品


我们知道林散之在60岁以前的时候,每天坚持写汉碑临汉碑,坚持做基本功,包括他对绘画的训练,对诗歌的撰写,其实最终都滋养了他这张草书的创作。我觉得气象非常峥嵘博大,而且中间运用了很多枯笔散锋,在中国书法史上我觉得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实际上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当你审美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你会觉得他非常能够感动人,能够打动人。


所以我说美是因人而彰的,它叫物我合一。就是你进到作品里面,作品也进到你心里,产生这种感动的意象世界就是我们得到美的享受。我们下期再见。


好,感谢黄馆。






三品美术馆
坚持传统书画东方艺术理念,观照古典当代西方艺术观念,探索现代书画美学创新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