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标星“★”“三品美术馆”,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贵妃上马图》元·钱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唐玄宗去世四十年后,当时三十五岁的白居易,与其好友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后,挥毫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诗中诸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经典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长恨歌》篇幅虽长,但通俗易懂,内容也十分详细,相当于是一个经典的剧本。从杨贵妃进宫得宠时的无限风光,到安史之乱,再到其魂断马嵬驿,后白居易又根据自己的想象升华出一段凄美的爱情神话。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杨玉环初进宫时为寿王李琩的妃子,而寿王是唐玄宗和武惠妃之子。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以为太后祈福为由,下诏令杨玉环出家为道姑,道号「太真」,最后才成为了杨贵妃,中间用了至少五年来置换杨玉环的身份。
但《长恨歌》里跳过了这段「狗血剧情」,直接写了杨玉环入宫后的情况,想来白居易当时还是怕杀头的。所以《长恨歌》可以算是最早的「删减版」剧本之一了。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但就算删减了这段,也丝毫不影响《长恨歌》的中心思想就是在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令人不解的是,尽管诗中如此直白地批评了唐玄宗,但后世的唐代皇帝却并未对白居易进行处罚,更使《长恨歌》得以流传至今,个中原因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白居易在诗中巧妙地采用了「曲笔」的手法。在批评唐玄宗好色的同时,又深情地描绘了其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
这种写法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唐玄宗的好色行为被赋予了「专情」的色彩,「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种对唐玄宗情感的细腻描写,使后世皇帝在读诗时,很难对白居易产生过激的反应。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二、唐朝是一个相对宽容开放的朝代。在皇权社会发展尚未严重变形的唐朝,言论自由得到了相对充分的保障。尽管唐朝也有过一些文字狱的先例,但整体上并未形成对言论的严格钳制。这种开放的社会氛围,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三、唐玄宗荒淫误国、造成安史之乱这一事实,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连唐玄宗自己都曾在逃难过程中多次承认过自己的过失。这种既成事实的社会共识,使白居易的批评更加难以被反驳。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四、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室逐渐走向衰落。中唐以后的皇帝存在感极低,甚至常常朝不保夕。在这种背景下,皇帝们即便对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满,也往往有心无力去处理。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
以上内容纯属小编个人见解,也诚挚邀请读者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唐·白居易《长恨歌》 董其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