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寻美丨诗书画印——范银山谈综合素养
《三品寻美》,我们又见了。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家,必须要有综合素养,他的艺术才能够发挥的更全面更好。诗、书、画、印是对艺术家衡量的一个四绝。
比较典型的有吴昌硕、齐白石,他们都做得很好,今天请来的范银山老师,他在这方面也在努力的做出了很多成绩,那么我们从这方面跟范老师一起聊聊,先从诗聊起。我们通过你的一张画来开始。
好。画家不见得都是一个诗人,但是要有一颗诗心,要懂诗,要读诗,包括文心的萌养、诗心的阐发,以及对于诗的一种意象的理解,包括一些诗意的、境界的感悟,这个是需要每个从事传统书画的学人要具备的一个能力。
我这张画的是一个冬日的雪景,就是上面诗堂部分写的一个《枯树赋》。画面前景是以枯树去表现雪景,然后在丛林深处有两只锦鸡,这也是画面的一个画眼。
▲范银山作品
比较传统的题材,加一些点景人物,或者是一些鞍马,表现场景,宋人善于造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你的画面要有诗意,要有故事性。文心和诗心很重要。
我17年有一个展览,名字就叫“吟山放怀”。吟山放怀一个是跟我的名字谐音,第二我想表达的一种情怀,是放怀天地,啸傲山林的得大自在的状态。其实我的绘画表达的主题一直就是向往自在自由的情怀。
但在过程当中,一定是要去表现画面的诗意、意境。就像这张冬日的雪景,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对古诗词,包括禅宗的寂静里边孕育的生机一种表现和追求。
所以说诗心,说的是诗书画印要综合,这一颗诗心确实让你感受到真善美,让你提高对审美的感觉,对字画的一种表现能力。还有欣赏的时候带着诗心去欣赏,会对画面里读到更多的一些信息。
嗯,说到真善美,其实真是最重要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去表现什么样的状态。
美其实也是多种多样的,粗犷是一种美,阴柔也是一种美,阳刚也是一种美。每个人的美是不一样的,无有高下,只要适合自己。
本身没有好坏,写字画画的时候要知己知彼,从过程当中自我觉受,你是什么样的性情就自然的流露出来。只要自然流露出来,那一定是美的,真实是最美的。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们人要诚其意,那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最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就是善的,善的东西一定是美的。
我们一直说中国文人画最经典的必须要诗书画印四绝。那么书法方面,你刚才说在诗心方面,不一定自己写诗词,但是只要有诗心去发现美,用诗心的修养去创造美,这是诗。
书法方面你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些什么?你觉得怎么才能够让书法的美更好展示?书法跟绘画的审美有什么异同?
以前古人也说过书画同源。其实同源同的就是心。如果是一个好的书法家,历史上凡是画的好的人,书法都不会太差的。
虽然也有一些人像仇英不太擅长写字,但他善于落款。包括古人所流传下来的经典,大师的作品,首先他书法绝对是过关的,包括近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没有一个书法是差的。
▲齐白石书法作品
▲张大千书法作品
所以实际上都是互为萌养的状态。可能他不太善于刻印章,但不影响他去欣赏印章。
所以书画同源这一方面,我们看一张画的时候,我会看他见不见笔。如果他没有抑扬顿挫的一些笔法融在线里面,可能这张画的就不耐看了。
嗯,是的,笔法是相通的。
因为张彦远说过:“绘画是本于立意,最后是归乎用笔”你有再好的思想,再好的境界,最终还是要归到笔墨上去表现。
我提出一个观点是“品画四意。”首先看“意构”就是他心里面想创作一些东西,就自然会有一个构图的理念,还有表现的一些景和想法。
然后必须要“意笔”,没有笔法表现不出来。你刚才说的笔不到的话,意肯定是不可能到的。
对,是表现不出来的,我们的笔墨,有很高的审美,要求的是清雅不拙、浓焦不燥、渴笔见润。种种的包括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黄宾虹说过:“筑基于笔、建勋于墨。”他笔墨一定是非常高超的,很高超的。
本身笔墨虽然是一个内容,但它更大的是代表中国画的审美,要没有笔墨,谈其他的那都是什么?都是皮相。
徒有其表,皮相没意义。笔墨是要见精神的,这个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学养,一个人心识上的认知。笔墨是有高度、有境界、有次第的。不会是单纯的几根线条,几个墨法。
虚实对比就是中国书画的一个审美。我们还提到第三个意是“意象”。我想通过你一张作品来理解意象。这是你在前些年创作的一张画。这张画是一种意象表达的一个典范,你讲解一下。
我是特别喜欢,只要我自己满意的画,基本上都是水墨,不做颜色。符合我自己审美的,我画的越快越满意,我画的时间越长,它可能上的颜色都不是我得意的作品。
就是缺点什么,用颜色来补。
对呀,虽然这张画是16年的一张旧作,但是一直挂在我自己家里。因为当时我画这张画的完全是无意的一种画法。
所以怎么说呢?其实我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是在无欲无念无想的情况下,我也不知道我要画什么,画着画着慢慢明晰出来的。
如果是带着经营,带着我要去画什么,我要去立意,这个地方放什么,那个地方构图,去经营的话,一定是画不好的。
▲范银山作品
因为我在绘画当中,去体会我自己作画,当时的那个心境往往是在没有任何念想,没有任何欲念,也不需要考虑我给别人画的,人家藏家喜欢不喜欢,也不会有任何诉求非要画好它,往往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无意于佳乃佳。
苏东坡说的那种理念。在这个理念里边我越画越自信,越画可能就把我带到很陶醉的那种状态里了。
所以这张画也算是偶得的一个作品,其实是很快的。这个纸张当时都是一张很差的纸,不是好的纸,可能好的纸我这种心就变了,当然这种是一个很洒脱的状态。
毛笔在前面起承转合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是意随笔后的。到了那一刹那,就分不清你是在用毛笔还是毛笔在用你。
那个过程当中,那毛笔就是有灵的,这种灵性给人的感觉就是跟庄周梦蝶似的,你都分不清。
物我合一了。
物我合一。那个状态下,就是真正的是一种无为法去临帖。
心手双畅。
心手双畅对,你的心内外合一。达到那个状态,人的心意跟笔意是相通的。
所以你这样画是在这么一个状态下,很快速的完成。
对,很快速的完成。然后你回头再理解,这些东西我可能都没有去刻意的经营,可能就是笔随机而发的,任性恣情的状态下呈现的。这种可能就是所谓的我们心流上的心流所现。
北宋的时候郭熙写过《林泉高致》。很多人引用的自古以来是“三远法”。你这张画,就在无意之中把三远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中国画不像西方绘画讲焦点透视,它都是随机的。可能面对高山,是一种仰望的视角,可能看见河流或者是像千里江山,相当于坐在飞机上俯视的一种场景。
你可能看见纵深的景深感,远处的溪流,婉转流过来的那个状态。好像是一个长焦镜头,一种深远的状态。其实这就是中国绘画的高妙之处,它是散点透视。
所以同时三远融在一张画上确实很少见,你这张做到了。
谢谢。
《溪山行旅图》是高远,毫无疑问是典范。倪瓒比较善于表现平远。平远比较难表现,比较辽阔。
▲郭熙《溪山行旅图》
对,你刚才说的《溪山行旅图》,其实它行旅的队伍前面有一个是什么?有一个溪流。其实那块溪流也有一点深远的状态。
▲郭熙《早春图》
其实它的重点是可能表现高山的一种巍峨的感觉,包括《早春图》的感觉,就类似于《蒙娜丽莎》的画面后面背景的景深的一个风景的状态。都是相通的。
他们在平远方面没有那么明显。你这张画平远方面就做的可以。当然我们说到诗书画印,画也说了,还有个印没说。为什么对刻印那么专注呢?
其实我画画写字刻印章,按道理来讲刻印最早。我刻印那会儿也没有老师,就是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喜欢刻,那会儿也刻过萝卜,也刻过大理石。
那么小的时候,那大理石很硬,以前也没有那种石头,包括最早的塑料印,就是有机玻璃。以前我就喜欢,我们当地有赶集,那个时候还有专门刻印章的,就是领工资要盖的楷书印。
现在楷书印,我也能刻,因为那个时候就是有使不完的精力。再一个是刻印章的时候,有一种成就感。刻完了以后很有成就感。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因为当时身边没有高人指点,就自己瞎刻了多少年,通过买书也看,后来90年代末,我去见过一次卢沉先生,他对我的启发倒是很大。
我后来就开始系统的临摹汉印,包括先秦战国玺印,到后来的明清流派印,我也喜欢。
▲范银山作品
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大部分刻印章,无意于佳那个状态,反而是我不需要迎合任何人,这只是以文会友的一种形式,或者是我自己画面里边要用到哪个印章,我想起来需要有个什么印语,我自己刻一下。
▲范银山作品
我也没去刻意去创造一个风格,基本上就是按照我对古代的印章,审美的古朴、那种自然,崇尚的是在这个点上,去追求自己的风格,也没有说我要刻一个别人没有的风格。
▲范银山作品
没有。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好多前辈一些书法家喜欢我的印章,我也给很多书法名家刻过,一些前辈刻过印。但印章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爱好,没把它当一个职业。
我们一直说诗书画印四绝作为一个大家的前提条件。像吴昌硕、齐白石他们都是在这方面特别擅长,你也在这方面在努力着。
是。见贤思齐嘛。因为作为一个文化人,还有画家,当然是要去对标像陆俨少说的要血战古人,但是我们做不到,那就心向往之。
还需努力,谢谢你的光临。
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