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哈桑·拉加卜先生交往的日子

文化   2024-10-15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曹彭龄  1962年应征入伍从事军事外交工作,历任我国驻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及埃及大使馆副武官、武官,少将军衔。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中国与埃及1956年5月30日正式建交,至2016年5月30日便是整整60年了。为了纪念这值得庆贺的日子,两国政府将2016年定为“中埃友好年”。

2016年1月19日,为迎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埃及,开罗主要街道悬挂上了中埃两国国旗。(新华社)

“2016中埃文化年”开启中埃文化交流新纪元。

学长刘元培将埃及驻华使馆的约稿函用电邮转发我们,邀我们写一篇回顾与埃及朋友交往的文章。但提起笔来,一时还颇费踌躇。此时,一则关于“新苏伊士运河”通航的消息把我们记忆中的历史和现在连接起来。

“新苏伊士运河”工程是在原193公里长的苏伊士运河北段开凿与原河道平行的长约35公里的新河道,并将与之连接的37公里长的旧河道拓宽、疏浚,使原来只能单向通行的河道变为双向通行,从而大大提升过往船只的通行效率。

2015年5月18日,“中海印度洋”号集装箱船停泊在埃及苏伊士湾。(新华社)

塞西总统称这项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国家项目是“埃及奉献给全世界的厚礼”,其蕴涵的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视频中,我们看到在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彩旗映衬下,在过往船只欢快的汽笛声中,埃及空军战斗机群呼啸而过……那庄严、宏伟的欢庆场面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60年前,一位慈祥老人的身影浮现在脑海。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先生。

我们第一次见到拉加卜先生,正是在60年前——1956年的秋天。

我们进入北大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学习不久,便爆发了“苏伊士运河事件”。由于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以三国悍然出兵入侵埃及,激起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怒。北京和其他许多城市都举行了大规模游行。我们用刚刚学会的阿拉伯语呼喊着“声援埃及”的口号,走在北大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在埃及驻华使馆门前,一位高年级同学代表北大师生,用阿拉伯语宣读了支持信。拉加卜大使站在使馆阳台上,向游行队伍频频招手,并不时将双手握在一起高举过头顶。我们懂得,那是表明埃中两国人民决心团结在一起,为正义与和平而斗争。

“苏伊士运河事件”一下子拉近了中埃两个文明古国的距离,也为我们的学习增添了新的动力。我们除了关注战局的发展,搜集相关资料出壁报,写诗、传单之外,也更自觉地投入了阿拉伯语的学习。

后来,我们还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百万人的集会,并应邀去政协礼堂听过拉加卜大使作的有关战事进展的报告。那时,我们连阿拉伯字母都未学全,自然无法直接听懂报告内容,但我们却那样专注,努力从中分辨出学过的词汇,记得听得最清楚的两个词便是“中国”“埃及”。

那时,我们多么希望毕业后有机会去埃及工作,为加强两国人民友谊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然而,这个愿望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连续在好几个阿拉伯国家工作了二三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

我们到埃及后始知,哈桑·拉加卜先生在开罗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他于1911年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1932年自开罗大学工程系毕业后,又去法国进修,获博士学位。

他一生中经历过多种角色转换,都取得骄人成绩:

他参过军,出任过埃及首任驻美国武官,主持过国防部军工生产局,官至少将;


1956年出任首任驻华大使,以后又相继担任过驻意大利、南斯拉夫大使;


离开外交界后,又担任国家旅游局顾问,出版过近30种学术专著;


在旅游局工作期间,他除热心关注埃及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外,更潜心研究失传了几千年的法老时代纸莎草纸的生产工艺,并获得成功。他无偿将制作这种莎草纸的技艺献给国家,被誉为埃及“莎草纸工业之父”。


那时,仅在开罗,生产和销售这种仿古的莎草纸的商店与作坊就超过8000家,不仅解决了大批人员从业的问题,而且这一工艺还成为埃及旅游业发展的一项独特的重要资源。这样的杰出成就与贡献,使他成为埃及唯一两度获得一级共和国勋章的人。

埃及莎草纸的古法制作工艺

开罗近郊尼罗河中的雅各布岛上,有一个“法老村”,是开罗著名的旅游景点。一个假日,我们和使馆的同事慕名前往,买门票时,发现少收了钱,向工作人员询问,始知这“法老村”竟也是拉加卜先生主持修建的,而且自落成之日起,他就专门交代:凡中国游客一律八折优惠。工作人员解释说:“拉加卜先生是埃及首任驻华大使,他喜欢中国……”

曹彭龄、卢章谊夫妇在开罗法老村留影。(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在“法老村”,我们不仅乘坐被称作“时光小舟”的由拖船牵引的浮台,沿着象征尼罗河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浏览法老时代生活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男男女女如何耕作、狩猎、织麻、酿酒以及制作这逾千年不腐不蛀的莎草纸,而且还看到5000余株法老时代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花草、树木——那时的尼罗河流域,纸莎草与荷花这两种植物本是很多的,古埃及神庙及陵墓的石雕上常有纸莎草和莲蓬的图案,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两种植物都在埃及灭绝了。

村民正在收割纸莎草(新华社)

研制莎草纸生产工艺时,拉加卜先生走遍尼罗河三角洲也没有找到纸莎草,便溯尼罗河而上,终于在苏丹境内找到这种草,遂将它重新引入埃及。而荷花,则是拉加卜先生从中国引进的。我们在“法老村”中看着艳丽的荷花、翠碧的荷叶,傍着岸边依依的垂柳,仿佛又回到了我国的江南。

在“法老村”的展厅里,工作人员见我们在仔细观看拉加卜先生任驻华大使期间向毛主席递交国书和“苏伊士运河事件”时与彭真、郭沫若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百万群众声援埃及集会的照片,便笑着走过来。

1956年11月,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卜在天安门城楼出席中国首都各界人民支持埃及维护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游行集会。(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我们告诉她,当年我们也参加了那次集会,并听过拉加卜先生的报告。她笑着说:“如果拉加卜先生知道你们来参观,他会很高兴的。”

我们忙问老人家身体可好,她笑着说:“拉加卜先生虽然80多岁了,精神却非常好,每天都去市内拉加卜莎草纸研究所上班,也常来这里……”

她还指着一张拉加卜先生同周总理的合影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一个美国游客曾提出愿出3000美元购买这张照片,因为那上面有周恩来的亲笔签名,被拉加卜先生一口回绝:‘100万也不行!’”

周恩来总理签名赠送给埃及首任驻华大使拉加卜的两人合影照片。1994年,拉加卜把照片赠送给时任中国驻埃及使馆临时代办吴思科,并说:“这张照片是我最珍贵的收藏品,现在我年事已高,因此把这张照片交给年轻人,希望埃中友谊世代传承。”(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由于感念拉加卜先生的情谊,我们写了《时光小舟满载友谊》的短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

后来,在准备接待国内一个重要代表团时,埃及方面把参观“法老村”也列入了访问日程。拉加卜先生得知后,约我们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纸莎草研究所,想听听代表团有什么要求,以便更好地接待中国客人。

拉加卜先生在尼罗河畔的纸莎草研究所。(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研究所设在开罗尼罗河边的一艘轮船上,我们如约走进拉加卜先生的办公室,意外地发现他办公室里只有一张从中国带回的半旧的黄杨木小桌,上面摆着办公用品和与世界其他博物馆来往的信函。桌前有两把木椅,宾主便隔着小桌相对而坐。

拉加卜先生出身名门,本人又是将军、学者、外交官,在一般人眼中,早该是家财万贯的富翁了。然而,他却这样简朴,就像开罗大街上遇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平民长者。但是,同他一交谈便会发现,他虽已满头白发,却依旧集学者的博学,军人的干练和外交官的机敏、睿智于一身,而又不失平民百姓的质朴与谦和。他对代表团的要求问得很细,一再表示他在中国时,中国就是他的家,他希望中国客人到埃及,也像回到家一样。

谈起在中国的日子,他谈得最多的是周恩来总理:“从我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我就认定他是我的朋友和老师。他博学、真诚、谦逊,让你打心眼里感到他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人……”

他说,从那以后,他碰到问题,第一个想要请教的便是周总理。每次周总理都是同他商量、讨论,没有丝毫大国总理的架子和外交界惯见的圆滑与虚伪。因此,他同周总理谈话也总是直来直去,从不用外交辞令,感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坦率提出。

他回忆说,有一次,他看到北京市民把城墙上拆下来的城砖搬去盖自己的房子,便向周总理提出:“你们中国人看惯了这些古城砖,或许觉得它很普通,但在我们外国人看来,它却是东方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周总理听后马上说“拉加卜先生,你批评得对,是我们工作没做好”,并立即打电话要有关部门制止这种行为。

拉加卜先生感慨地说:“这就是周恩来!他总是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和你平等地交换看法,难怪他能赢得全世界的尊敬……”

我们问起一位游客想购买有周总理签名的照片的事,他笑着说:“如果是别的东西,我可以送给他,但那是周恩来总理签名的照片啊!周恩来是我最崇敬的人,我在中国任职三年多,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对我的一生都有巨大影响……”

拉加卜先生为中国代表团讲解。(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那次中国代表团访问“法老村”时,拉加卜先生亲自陪同、讲解,使每个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访问结束,还送给每人一幅他亲笔签名的莎草画。

熟悉哈桑·拉加卜先生的埃及朋友,无不对他执着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赞不绝口。他早已功成名就,独子在美国做医生,他完全可以去美国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却舍不下“法老村”——这还是他1979年赴美探亲时参观迪斯尼乐园受到的启发。

自然,他也舍不下他的莎草纸研究所及埃及旅游业。他说埃及虽不富裕,却有丰富的尚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资源,他愿为祖国繁荣与发展再出一把力。

我们在埃及工作期间,曾多次同拉加卜先生促膝畅谈,从他身上感受得最深的,也正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的友好和对周总理的崇敬。他在我们的纪念册上题过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只要有可能,就应当工作,尽其所能,建设他的祖国。这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尺度。如果一个人停止对他的民族、他的国家奉献,他的生命便失去意义。

他说:“这是我的信条,也是我从我的朋友和老师周恩来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名言及他的言谈举止中学到和感悟到的真理……”

拉加卜先生2004年1月11日病故,享年93岁。他不仅身体力行地为他的祖国奉献了一生,也为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作过杰出的贡献。

2015年8月6日,埃及总统塞西出席新苏伊士运河开通仪式。

如今,当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塞西总统主持启动“新苏伊士运河”通航庆典的宏伟场面,不禁又想起60年前“苏伊士运河事件”时那一个个令我们终生难忘的日日夜夜。

为开凿运河,1858年12月起,由西方掌控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在埃及强征一批批贫苦百姓充当劳工,在干旱的沙漠上冒着酷暑,日复一日地进行挖掘,由于伙食粗劣、饮水缺乏、工具简陋、劳动繁重,而防护与卫生条件又极差,一批批劳工因脱水、劳累、饥渴或伤病猝然倒下。特别是1863年和1865年伤寒与霍乱大流行时期,工地上的死尸都来不及掩埋。

1860年,修建苏伊士运河的场景。

据史料统计,至1896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止,在将近11年的挖掘过程中,共有12万劳工倒毙在运河工地上,平均每开凿1公里运河,就有738.5名劳工丧生。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可以说,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用血肉、用生命开凿的。

1881年,通航早期的苏伊士运河。

然而,通航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它所赢得的丰厚利润全都为西方掌控的运河公司吸纳,落入了西方殖民者的腰包。甚至在埃及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运河公司依旧是西方殖民者插在埃及肌肤上的吸血管。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是完全正当的举措。英、法、以三国竟置国际舆论于不顾,公然合谋对埃及动武,怎能不激起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呢?!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将东西方原本的绕道南非的航线缩短了1万多公里,使大西洋与印度洋、太平洋的连接成为现实。而谁能控制这条运河,谁就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我们这批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在“苏伊士运河事件”所激起的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也和老师、学长们一起,关注事态发展,出壁报,写诗、传单,参加游行与集会,声援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

至今,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哈桑·拉加卜大使作的有关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形势报告中,提到这样一则实例:

英、法军队对塞得港狂轰滥炸后,又实施大规模空降。开罗百姓义愤填膺,自发组织敢死队前往支援。一位14岁的少年给父母留下一封信,也追随前往。他和敢死队员们一起奋勇杀敌,直到最后胜利……

正是在那记挂着埃及,特别是塞得港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不眠的日日夜夜,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迅速地由青涩、幼稚、不谙世事的少年,向勇于担当、努力进取的青年时代跨进了一大步。

如今,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化作眼前这欢庆“新苏伊士运河”启动典礼上洪亮的歌声、笑声、汽笛声……怎么不令我们感慨万分呢?!

而且,我们得知,包括兴建公路、机场、港口及连接西奈半岛与尼罗河三角洲的多条新河底隧道在内的“苏伊士运河经济走廊”建设规划也即将实施,而这一宏伟规划,也正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相契合。

曹彭龄与拉加卜先生在一起。(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我们想,倘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加卜先生得知这一切,也当回眸笑慰的。



- END -

转自 | 《中国和埃及的故事》(2017年1月出版)

作者 | 曹彭龄 卢章谊

图文 | 原文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