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比人多的国度——从尼泊尔到孟加拉

文化   2024-10-17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张国斌  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先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常驻非洲8年、法国11年,走访140余国家,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国。

著有《外交官说礼仪》《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礼赢天下》《亮出最好的自己》《足迹》《绿岛仙踪》《皇家赌城》《中国外交故事》等。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暂别古国印度,我们旋即赶赴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此次南亚之行行程非常紧凑,未等从新德里之春的芳菲中缓过神来,我们便急匆匆地飞往加德满都;正沉醉于这座山国春城的清新、舒适,只一个小时工夫,又置身于三轮车的王国——孟加拉。

统计数据显示,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是世界上三轮车最多的城市。


好在各处使馆的热情接待与引导使我们很快就适应了不同地域的气候、风土,工作间隙中又见缝插针般地欣赏了当地的若干景致,令此番行程虽仓促、辛苦,却也充实、丰富。

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到孟加拉的达卡,我们约莫停留了一个星期。比之印度,这两个国家一望便知在经济上落后许多,但以土地面积或人口总数平均论之,其可堪游览的风光或名胜的数量却似乎并不亚于印度。即便此二者比较起来也是难分伯仲——加德满都与达卡,各有各的风情。

1

“神比人多”的山国春城

——加德满都印象

早8点15分乘尼泊尔航空公司的波音727飞机,由德里飞赴加德满都,历时1小时零5分。

印象中,这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素有“山国”之称,据说海拔1000米以上的土地就占全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加德满都


在飞机上提前翻阅相关资料,让我对尼泊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中部南麓,北和西藏毗邻,东临锡金,东南、南部和西部与印度接壤,东、西、北三面为群山环绕,是个典型的内陆山国。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此地为凉季,4月至6月为热季,6月至10月为雨季,而加德满都因为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天然谷地中,气候舒适宜人,四周青山环绕,常年鲜花盛开,被称为山国的“春城”。

尼泊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建国。公元12世纪前,这里先后出现了基拉特王朝、索姆王朝、李查维王朝,13-18世纪建立了马拉王朝。

1768年,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自沙海起兵攻占加德满都,征服了马拉王朝的三个公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沙阿王朝。

及至1846年,拉纳家族依靠英国人的支持夺取军政大权,并获世袭首相的地位,使国王成为傀儡,至此,沙阿王朝统治尼泊尔已近一个世纪。1950年,尼泊尔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一直延续至今。

尼泊尔大王宫(图源:《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在机场前往我驻尼泊尔使馆的路上,从车窗向外望去,感觉像来到了中世纪:市区内街道狭小,鲜有高楼,建筑物看起来颇有些年头,当地居民就生活在这些古朴的建筑里,似乎经年累月都不曾有变。

若不是这个神秘的国度吸引来日益增多的游客,这些外来者多多少少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这个遗世独立的城市或许会永远这样包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安静地繁衍生息。

寺庙之城

高山多寺庙。寺庙多,是这个多山之国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各式各样的大小寺庙和众多的朝拜者不绝于途,整座城市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加德满都在尼泊尔语里就是‘独木庙’的意思,当年李查维王朝的国王用一棵树建造了一座塔庙,后以此庙为中心,造屋扩建,才演变为城市。”看到我们惊讶的样子,使馆小沈解释道。

街头老僧(图源:《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到,在尼泊尔,多达86.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这里的寺庙不计其数,加德满都又被称为“寺庙之城”;每逢印度教的传统节日,数千民众聚集在一起,场面蔚为壮观,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不能目睹那大规模朝觐的热闹场景。

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却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大街上,中古时代古老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不悖,相映成趣。

廓尔喀弯刀


街上有不少小摊贩,他们沿街叫卖、兜售各类物品,所售多为鲜艳的手编大毛衣、成打的廓尔喀弯刀(尼泊尔的“国刀”),以及闪着妖娆光芒的红宝石,琳琅满目,很有特色。不时有游人上前询问、砍价,吆喝声与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而有生机。

加德满都街头小市场(图源:《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尼泊尔人偏爱红色,从当地居民的着装上可略见一斑。尼瓦族妇女多身着红黑相间的纱丽,孩子们也爱穿戴鲜艳的红色。看着那火热的色彩在街头跳跃,让人感觉十分炫目、温暖,似乎能从中感受到尼泊尔人对生活的热情。

游览山峰

抵达尼泊尔的第二天,我们在小沈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一座名为Nagakot的山峰游览。

尼泊尔国旗


尼泊尔境内多高峰,珠穆朗玛峰(尼称萨加玛塔峰)就位于中尼边界上。而最能说明尼泊尔多山特征的恐怕要数尼泊尔的国旗了——这是世界上唯一呈三角形式样的国旗,由上小下大、上下相叠的两个三角形组成,两个旗角表示喜马拉雅山脉的两座山峰。与大多数国旗皆为四四方方的形状相比,尼泊尔国旗上的尖角似乎与起伏的山峦有某种契合。

小沈兴冲冲地告诉我们,Nagakot山峰海拔达2700多米,从那儿可以远眺珠峰雪山;尼泊尔境内的大多数山峰都被开辟成旅游景点供游客攀登,但也有特别险峻的,政府明文告示严禁攀登,比如鱼尾峰。

鱼尾峰原名Machhapuchhre,海拔6993米,上形如头朝下的鱼尾,是尼泊尔旅游的标志。

鱼尾峰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曲折上升,沿途草木丛生、翠竹映影。透过车窗向山下望去,但见满山遍披绿装,森林、翠竹、花草,加上盘山开发的梯田,春意盎然,一幅田园景象。由此也可看出,尼泊尔人民是十分勤劳的。

同行的老常说,如果再加点水,这就是十足的江南景色了。此话不假,有了水的灵动,这里堪比鸟语花香的江南。

尼泊尔人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栽培许多经济作物,如黄麻、甘蔗、烟叶、油菜籽等。小沈说这两年因天旱,使粮作物减产,仅能维持自足,前些年这儿的大米还是尼泊尔主要的出口商品呢!

经过一个小时的向上盘绕,我们终于登上顶峰,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用望远镜向珠峰望去,真谓壮观。可惜老天不作美,正巧赶上大雾弥漫,我们只能透过雾色远眺珠峰的雄姿。不过,云蒸雾绕,也有另一种幽趣,使人浮想联翩。

这时,从旅游车内走出几位西班牙朋友,他们似乎兴致很高,一下车便说笑个不停,使山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因为语言不通,我们相互点头致意,算是“陌路相逢,亲如朋友”吧!在山顶也有商贩出售小工艺品,比如各式铜制器皿、尼泊尔王国的象征——廓尔喀刀和诸多小纪念品。

尼泊尔乡村小景(图源:《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在苍松翠竹掩映的山顶拍照留念以后,小憩片刻,我们就下山回返了。

此次在加德满都小住了四天,感觉这个国家虽然经济不算发达,但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环境雅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只要政策得宜,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临别前,我胡诌了一首五言绝句借以表达心意,诗曰:

湖光山水新,碧落澄凡尘,

世外桃源处,加德满都春。

2

邂逅三轮车王国

——孟加拉见闻

昨天还在品尝尼泊尔的大虾,一小时飞机的航程,我们又在达卡吃上甲鱼了。这里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不说,气温也由在尼泊尔的十几度骤然增到二十几度,感觉一个小时之内就变换了天地,人一下子从春天进入到夏季。

孟加拉的地理位置

孟加拉位于南亚次大陆东部、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下游,南临孟加拉湾,东西、北与印度接壤,东南与缅甸相邻。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道密布且降雨量充沛,素有“水中之国”的称谓。孟加拉国土将近15万平方公里,人口逾1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仅首都达卡就有1000多万人(本书出版于2006年)

孟加拉国渡船上的民众


从资料上看,孟加拉每年5月至10月为夏季季风期,平均气温29摄氏度,10月至次年4月是冬季季风期,平均气温19摄氏度。但使馆也有同志说孟加拉分六季的,即除去春夏秋冬季外,另加一个花季、一个收获季。

三轮车王国·清真寺之城

孟加拉的首都达卡位于南亚的平原地区,称得上是一个新型发展的城市,尽管孟加拉在亚洲算是一个较为贫穷的国家,这点从达卡市内诸多的失业人口和穷人上就可证实。

达卡城区


不过,达卡的市容还是不错的,比起加德满都的古朴,这里无论是建筑式样、风格,还是城市布局,都算得上是一座较现代化的城市。

使馆同志介绍说,达卡分老城区和新城区两部分:老城区是贫民居住区,街道狭窄,设施简陋,卫生条件较差;新街区街道相对整洁,商业网点较多,政府和军事领导机关及外交使团均在新城区。看来,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破败萧瑟的一面,可能这在哪个国家都避免不了。

有趣的是,达卡的寺庙比起号称“寺庙之城”的加德满都来也毫不逊色,只不过多为清真寺罢了。使馆同志告诉我们,仅达卡市内就有800多座清真寺,是名副其实的“清真寺之城”,其中以奠基于1960年的巴伊特-穆卡拉姆清真寺规模最大,可供数万人同时做礼拜。

巴伊特-穆卡拉姆清真寺


还在印度,老常就曾对我说过,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孟加拉则是三轮车王国,意思是说孟加拉的三轮车数量之多可与中国的自行车相媲美。

上街一看,方知“三轮车王国”果然名不虚传。街道上、马路旁,到处都是三轮车,各式三轮还都被其主人涂以花花绿绿的颜色,借以招徕客人。据说,全达卡有3万多辆三轮车。

由于三轮车多,使用也较方便,比等候公共汽车省时,车费也不贵,遂演变成一种方便、实惠的交通工具,成为达卡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达卡红堡·议会大厦

达卡为历史古城,据史书记载有400多年的历史。除大小清真寺外,这里还有不少名胜古迹,红堡就是其中之一。

达卡的红堡,当地语称为“拉也福特”,是当年印度一位总督的葬地。印度有座红堡,想不到达卡也有一座红堡,如此巧合,让离开印度不久的我们惊诧不已。

我们驱车来此游览,只见这里的建筑群是对称式布局,别致,雄浑,颇有气势。红堡大殿内有总督一位妃子的陵寝,殿内盥洗室、浴池、更衣室应有尽有,每一处细节都很考究,装潢得十分富丽。连人死后的居所都考虑得这么周到,不难想见,古代的统治者,不管是哪个王朝,在大肆挥霍劳动人民血汗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

在另一个殿里设有一个展厅,展出孟加拉不同时期的文物和史料,供游客观瞻。

议会大厦


在红堡内拍照留影后,我们又驱车游览了达卡著名的议会大厦。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建筑群,据说占地15万平方英尺,内分9个区,设有总统、总理、议长、议会领袖、反对党领袖、副议长、部长、秘书长等的办公室,以及银行、邮局、餐厅、图书馆等配套商业设施。只可惜大厦门口有卫兵把守不让走近,我们只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赏。

导游告诉我们,孟加拉议会大厦始建于巴基斯坦时期,主要设计者为美国的鲁伊·艾·汗教授,但汗于规划之初去世,后由其合作伙伴威尔科特斯最终完成设计任务,全部工程于1984年6月完工。该设计曾获世界设计大奖。

我对建筑设计并不在行,但直观上看,大厦由若干规则的几何体组合而成,外墙了无装饰,感觉是用一些巨大的、表面粗陋、长方形的水泥板,通过白色灰浆黏合在一起的,线条简单,略显粗糙,但令人耳目一新,感觉低调质朴、浑然天成。

达卡街头(图源:《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在达卡停留的几天,最大的感受是这里车多、人挤。市内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除了按部就班的公交车外,自由载客的运输工具还真不少,既有出租车、摩的,也有三轮车、人力车,车主大都很热情,想去哪里都可以,价格也很实惠。不过乘车环境却不敢恭维,很多车冒着黑烟在马路上飞驰,弄得尘土飞扬,路人还无处躲闪。这么一天下来,路上的行人基本上都成了“黑脸包公”。

从加德满都到达卡,地域不同,气候相异,各具风情。由于经济上不甚发达,南亚国家不似欧洲国家那般富丽,但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那充斥于街头巷尾的市井气息使城市显得既热闹又有生气,外来者很快就能融入其中,不会产生“只可远观”的疏离感。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魅力,正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值得静心观赏、体会。遗憾的是我们来去匆匆、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了解不同城市文化的特色与精髓。不过,残缺也是一种美丽,至少日后回忆起来还能“想入非非”,若来日有机会能够旧地重游,定更添兴味。




- END -

出处 | 《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2006年9月出版)

本文作者 | 张国斌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