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路远有知音(下)

文化   2024-10-09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郭晓勇  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曾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



本文音频


前文链接



天涯路远有知音(上)


本文内容



3

辗转相赠

彭龄和章谊一直惦念着库鲁兹馆长的嘱托。重返黎巴嫩时,他们不仅带来了冰心签赠的《先知》中译本和她为博物馆题写的墨宝,还有尽力搜集到的与纪伯伦博物馆相关的礼物,以及其他中国作家、翻译家的关爱与祝福。

但是,由于当时局势紧张,转交礼物成了一件难事。眼看任期将满,在黎巴嫩朋友穆罕默德·泽丹的帮助下,他们终于联系到库鲁兹,再次来到纪伯伦博物馆。

那天,库鲁兹身穿一套蓝色的“猎人装”,更显得神采奕奕。他笑着说:“一接到泽丹先生的电报,说有中国客人要来博物馆,我就猜想到一定是你们。在这种时候还赶到这里来,实在太感谢了。”

一行三人穿过街区,由于局势动荡,大多数商店已经歇业,一路上偶然见到的行人也都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往日平和、安详的小山城,笼罩在一种大难临头的紧张、无助的氛围中。

彭龄和章谊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就像前一次一样,这里的一切都那样朴实、自然、熨贴,使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即使炮声还在远处轰响,这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我们紧紧吸引着,让我们暂时忘却了担忧与不安。

纪伯伦曾说过:我是那坚实的植物的种子,在我们的心成熟丰满的时候,就会交给大风纷纷吹散。

“这是冰心先生签赠的《先知·沙与沫》。”他们怀着对纪伯伦深深的敬意,把带来的礼物一一转赠给库鲁兹,并告诉他,《先知》经著名诗人和作家冰心译成中文后,便广泛流传。她的译笔明丽、晓畅,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内涵,还保持了原著质朴又华美的风格。该书从20世纪30年代出版起,就被中国广大读者视为瑰宝。1981年,它与冰心译的另一部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沙与沫》合辑重版后,很快就脱销了。这一本,还是冰心自己留存的唯一一本。

库鲁兹馆长接过书,翻开扉页,上面有冰心用她清秀的字体亲笔题签:赠给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

“请告诉我,冰心女士是哪一年翻译的《先知》?”库鲁兹问。

“1931年。”这是冰心初版短序后标注的年份。

“啊,那是纪伯伦逝世的同一年!”库鲁兹说,“这大概是纪伯伦著作的最早译本了。请你们代我们谢谢冰心女士,谢谢她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事——不仅自己是纪伯伦的知音,而且通过她的译笔,又把纪伯伦介绍给千千万万中国读者,让他拥有千千万万个知音……”

彭龄将冰心亲题的纪伯伦《论友谊》卷轴赠给纪伯伦博物馆馆长瓦希布·库鲁兹。

“这是冰心先生按中国的传统习惯亲笔题赠的卷轴。”解开卷轴的丝带,慢慢展开,卷轴上正是冰心先生特意抄录的纪伯伦《先知》里“论友谊”中的那段:

“让你的最美好的事物,都给你的朋友……”

他们根据库鲁兹上次赠送的阿拉伯文版《纪伯伦两卷集》,把这段话的阿拉伯文事先用打字机打印出来,和卷轴一起交给库鲁兹。

库鲁兹说:“冰心女士从纪伯伦的著作中,特地选出‘论友谊’中的这一段,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恰恰证明,黎中两国作家和人民是心心相通的。”

他们还把在使馆找到的一本英译《中国女作家作品选》(上面有一篇冰心的小说)和刊登着冰心访问记的英、法文版《北京周报》一并交给了他。这些是当时能找到的仅有的有关冰心的外文资料了。

“这是我们北大学习时的同窗、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仲跻昆翻译的《泪与笑》。”

库鲁兹接过,发现扉页上有仲跻昆用阿拉伯文书写的题赠,格外兴奋。

他们告诉库鲁兹:“纪伯伦的《泪与笑》同样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欢迎,一出版就卖完了。和冰心女士一样,这本书也是译者手边唯一的一本,本来准备自己留存的,但听说我们还要到博物馆来,便毫不犹豫地托我们把它送给博物馆,他说这样比他自己保存更有意义。”

“我想,纪伯伦如果知道他有这么多的读者、朋友与知音,一定会高兴的。”库鲁兹非常感慨。

他们还带去了一本《世界文学》杂志,其中节选了黎巴嫩著名作家米哈依尔·努埃曼所写的纪伯伦传记。时任《世界文学》主编的高莽还给纪伯伦博物馆写了一封信,表示中国读者对纪伯伦的爱戴与敬仰。

“库鲁兹先生把这些礼物一件件接过去,一一摆在办公桌上,兴奋得脸色通红。”彭龄和章谊这样回忆。

他拿起冰心的卷轴,细细端详木轴和绢面。他告诉二人,纪伯伦生前珍藏着一对中国的玉雕如意,说明他十分喜爱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手工艺品。

库鲁兹又将几本带有纪伯伦手绘插图的英文版《先知》赠送二人,并提笔在书的扉页上一一为冰心、高莽、跻昆题写了赠言。他为冰心题写的赠言是:

您给纪伯伦博物馆的赠礼,是最有价值和最宝贵的。我们将把它陈列在纪伯伦文物旁。

在您的手迹前,我看着它,感到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深邃和您眼中闪烁的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的光辉。我热爱中国的古老文化,并努力从中汲取营养。您对纪伯伦的《先知》的重视,在他逝世不久的同一年里就将它译出,正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价值和您的睿智的明证。

我毫不怀疑,您给我和博物馆的赠品,将是最深刻、最根本的人类共有的文化联系着我们大家的最好的纪念。只有深刻的、人类共有的文化,才能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促进他们的团结。

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4

友谊见证

冰心(新华社资料片)

1995年,95岁的冰心被授予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同年,她还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彩虹翻译荣誉奖。

说到冰心获奖,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黎巴嫩前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他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5年1月下旬,我刚到黎巴嫩工作不到一周的时间,即前往黎外交部拜访了萨马哈先生,他当时已经被任命为新任驻华大使,正在做赴任前的准备工作。我们相互祝贺各自履新,聊得十分开心。我结束驻外回国后,工作上也多有联系,或到使馆采访,或相会在外事场合,或应邀赴大使官邸做客,我们也聊到纪伯伦和冰心。

萨马哈大使对华友好,待人热情,善于交际,学识渊博。1985年至1998年,他整整13年出使中国的经历成为时任驻华使节之最。他对中国了解得深刻,也对中国爱得深沉,卸任返黎后仍继续心系中黎友好,为促进两国民间友好发挥余热,联合黎一批友华人士创建了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联合会。

90年代,作者和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在大使官邸留影。

1995年3月7日,北京医院三楼小会议厅,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正在温馨和喜悦的气氛中进行。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将一枚代表黎巴嫩最高奖的“雪松骑士勋章”佩戴在冰心胸前。黎巴嫩总统利亚斯·赫拉维亲自签署了第6146号令,授予冰心这枚国家级勋章,以表彰她为中黎文化交流事业所作的贡献。

萨马哈大使在授勋仪式上致辞:

我们今天颁发勋章,是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冕。如此象征性地在谢冰心女士身上得到体现的这些品质,是由兼收并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和诗一般的温馨融汇在一起的一种民族精神。

从年轻时起,她便敏感地感受到另一位思想家、伟大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深奥哲理和诗一般的呼唤。多亏了这位伟大的女士,纪伯伦的声音和他的人文思想和诗一般的呼唤才能得以不仅在黎巴嫩和美国,而且在中国传播……

亲爱的朋友们,要赞扬冰心,单靠语言是不够的,他们听起来就像沧海中的小溪一样乏力。所以,我最好就此打住。此处无声胜有声。我深信冰心懂得我的意思……

冰心在致答词中说:

黎巴嫩政府经总统亲自批准授予我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我感到十分荣幸。这个荣誉不仅是给予我的,也是给予12亿中国人民的。对此我深表感谢。

我喜爱纪伯伦的作品,特别喜爱他的人生哲学、对爱的追求。他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压制的人。”这些深刻的真理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几代人。

纪伯伦不仅属于黎巴嫩,而且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全世界。

2011年12月的一天,我荣幸地收到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签赠的一本由他作序的《纪伯伦诗选》。这是一本英汉对照版。他在《意切情深信达雅》——序《英诗经典名家名译》中写道:“译者全是令我肃然起敬又感到亲切的名字。冰心是我初中时代的‘作家奶奶’,我工作后曾专门找借口去拜访她在福建的故居。”

在黎巴嫩工作三年多时间里,竟没能有机会亲往纪伯伦博物馆瞻仰凭吊,成为我的终生遗憾。如今,卢章谊也离开我们几年了,但她绘声绘色讲述“纪伯伦与冰心”故事的情景,我们一起到贝鲁特南郊巴勒斯坦难民营采访时所经历的那惊心动魄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萦绕脑海……

2019年10月,作者看望曹彭龄先生时留影。

那就借用纪伯伦这句诗作为结尾吧:

用记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未来。



- END -

转自 | 新华每日电讯(2023-06-12)

作者 | 郭晓鹏

图文 | 原文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