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归(上)

文化   2024-10-17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李清泉(1919年3月-2014年1月25日)江西临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首席政务参赞、中国驻瑞士大使等职,安徽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 供稿者按 /

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外交部的工作会议上对刚刚转入外交工作的外交官们说:“你们每一位都是不穿军装的战士,所以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将来无论在国内接待外宾,还是出国工作,你们说的每句话、办的每件事都是代表着国家。我再重申一下,外交无小事……外交是代表国家工作,被人家抓住弱点便要被打回来。”

果真如此,我国首批驻瑞士的外交官因工作不慎,被瑞士政府抓住辫子驱逐出境六人。

“落叶归根”,60年代初居住在美国的李宗仁先生希望能回到祖国。作为曾是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一级4星上将的李宗仁如果回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及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打击是很大的。对此,美国的FBI和蒋介石的特务机关想方设法地阻挠和破坏。

在这集里,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在周总理的指导下,我们新中国的外交官们是如何与美国和蒋介石的特务机关进行斗智斗勇、机动灵活的斗争,终使李宗仁顺利地回到祖国。

李清泉长子 李一林


 1963年

12月9日-22日

久居美国的李宗仁12月9日从美国飞抵瑞士苏黎世。

苏黎世有其夫人郭德洁堂弟郭德风开的饭店。李宗仁以旅游和探亲的名义来到苏黎世,实际上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预先约好在这里等候和国内前来的程思远先生(30年代曾任李宗仁的秘书,解放后曾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见面。

程思远(左一)与李宗仁(右一)

李清泉大使接到国内指示,派员协助程思远做好和李宗仁会面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和掌握李宗仁的思想动向,随时报告国内。

以下是李宗仁回国前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去美国就医,长期留在美国。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长居美国的李宗仁有回归祖国之意。

李宗仁(右一)和长子李幼邻(左一)

李宗仁和蒋介石积怨很深,他深知蒋介石的为人,如去台湾,等于自投罗网,必将成张学良第二,因此台湾决不能去;在美国,人家不重视,遭冷落不得意,不甘心老死异国他乡。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祖国建设繁荣,日益强大,特别是抗美援朝,美国从没有被别国打败过,却败于建国不久的新中国;1964年冬,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以及中印边境战争的胜利等等重大事件对李宗仁的影响很大。

在中印边境战争中英勇作战的中国边防军战士。

正如李宗仁自己所说:“我们统治国家多年,连一部像样的单车(自行车)都造不出来,想想在我们政权下的糜烂和孱弱,我是服输了。”

但是离国已久,共产党对他的态度如何,不了解,顾虑很多,决心难下。

1955年4月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讲话,关于台湾问题,总理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李宗仁看到总理的讲话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这个讲话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正确途径,凡属爱国人士应竭诚拥护,并为促其实现而努力。

李宗仁

为此,同年8月,李宗仁在美国公开发表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认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反对“联合国暂时托管”或成立“独立政府”,主张恢复国共和谈,中国人解决中国事,就可能得一和平折中方案。

李济深

李宗仁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明,表明他政治立场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立即引起周恩来总理的注意和重视。周总理通过李济深邀请居住在香港的曾任李宗仁秘书、长期是李的部属、深得李宗仁信任的程思远先生到北京来会面。

1956年4月,程思远到达北京。周总理对他说:“李宗仁先生去年发表了一个声明,反对搞‘台湾托管’,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协商解决,这是李先生身在海外、心怀祖国的表现。我们欢迎李先生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回来看看。”

在另一次宴请中,周总理说:“我们一贯主张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过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有过两次合作,并肩作战,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希望将来有第三次的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总理还对程思远说:“请程先生向李德邻先生和所有在海外的国民党人士转达我们这样几句话——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和为贵,相见以诚,团结对外。欢迎他们回来看看,保证来去自由。”

程思远回港后,把这次会见经过和总理的谈话写信告诉了李宗仁。

这之后,李宗仁有两次回国的试探:

一是将他收藏的12箱古代字画捐献给国家;

二是写信给李济深,表示要回国定居。

关于字画,据李宗仁自己说是花了11万美元买的,后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仅值3000美元,大部分是假的。

毛主席说:“这是投石问路。我们还是给他12万美元吧。”

后来总理寄语程思远说:“这些字画,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赝品,但政府体念李先生的爱国热忱,将助他一笔赴欧旅费,以壮行色。”

关于回国定居,周总理认为时机不成熟,于是又约了程思远第二次进京。

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程思远到了北京。总理对他说:“李宗仁先生有信给李济深先生,表示将回国定居。我认为他回国的时机还不成熟,我想请你到欧洲,先同他谈谈再说。”

总理这是考虑到,如果李宗仁就这样马上直接回来,会遭到美蒋特务的阻挠,甚至暗杀、绑架。为了李宗仁的安全,总理建议他可以先去欧洲走一走、看一看,而且按时回美国去,这样可以麻痹一下美蒋特务,等准备充分之后再回来,比较安全可靠。

李宗仁得到讯息后,对周总理如此细心周到的考虑十分感动。为了对欧洲之行做准备,1960年秋,其夫人郭德洁赴香港和程思远商量。他们商定会面地点在瑞士苏黎世,李宗仁以探亲、旅游的名义前往;程思远则先到罗马参观古迹,然后转瑞士,在约定的时间同李宗仁见面。

约翰·肯尼迪在发表演说

1960年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人普遍对这位年轻的总统寄予期望。李宗仁也以为肯尼迪对新中国的态度比较缓和,会改变杜勒斯的僵硬对华政策,于是写信给肯尼迪,祝贺他当选总统,希望他调整对华政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肯尼迪复了信,只不过是官样文章,敷衍了事。

1961年6月,周总理约见程思远,说李宗仁对美国抱有过高的幻想,肯尼迪年轻气盛,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既定的对华政策。周总理要程思远到欧洲去和李宗仁谈谈,希望他对美国不要存有幻想。

程思远和李宗仁经过多次联系,最终约定1963年12月在苏黎世会晤。程思远11月到北京向总理请示。总理和程思远进行了彻夜长谈。最重要的是让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四可”:

第一,可以回到祖国定居,李先生决心回来,我们欢迎;

第二,可以回来,也可以再去美国;

第三,可以在欧洲暂住一个时期再定行止;

第四,回来后可以再出去,如果还愿意回来,可以再回来。

总之,来去自由,不加拘束。

12月 

李宗仁到苏黎世后数日,程思远从罗马来到伯尔尼大使馆,向李清泉大使谈了此行的任务。李大使对其肩负重任倍加鼓励,并告诉他,使馆将派二秘麦丰、三秘王尔康协助他工作,有什么情况或有什么事要解决可找他们,他们会提供帮助。

程思远到苏黎世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及“四可”意见。李宗仁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晚年,更思念祖国。帝国主义者讽刺中国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如今民族团结,边陲归心,国际地位与日俱增。这样一个祖国,是值得我们衷心拥护的。”

关于“四可”,他说“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国定居,安度晚年”,并且说如果他的夫人暂时不想走,他一个人也要先回去。

12月22日

两人分手,各自乘飞机离开苏黎世。李宗仁于圣诞节赶回美国,消除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疑虑。

李宗仁和程思远这次会晤,虽然没有商谈回国的具体时间,也没有讨论回国的具体安排,主要是程思远向李宗仁介绍国内情况和就回国问题交换意见,但是这次见面更加坚定了李宗仁回国的决心,对李宗仁1965年最后下决心回国起了重要作用。




- 未完待续 -

出处 | 《一个战士的足迹》

作者 | 李清泉

供稿 | 李一林(李清泉长子)

图片 | 供稿者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