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沉思

文化   2024-10-11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李端本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曾在法国使馆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工作;1982-1986年任中国驻瑞士使馆办公室主任、一秘;后任中国驻德国使馆参赞、外交学会研究部主任;1998-2002年任中国驻苏黎世兼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离开瑞士已有12年多了,这个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8年的国家依然令我心驰神往,以前更多是怀念那里的迷人风光,而如今则常触景生情,引发出一些莫名的思虑。

共同乐园

瑞士之美,有口皆碑。

首先,她四季皆美,不论什么时候到瑞士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即使邂逅滂沱大雨或鹅毛大雪,都会有别样的风景让人喜出望外、大饱眼福。

她处处皆美,从博登湖到莱蒙湖,从阿尔卑斯山到汝拉山,从莱茵河到罗纳河,从苏黎世到日内瓦,从城区到农舍……可以说是无处无花,无处无绿,无处无景。

瑞士景色


更难能可贵的是,似乎人迹所及的每个角落都打理得那样赏心悦目,以致偏远农户的房前屋后、森林深处的休憩小棚也都整洁有序。不少同事都曾感慨地调侃道,瑞士人用不着突击大扫除,用不着应付检查、糊弄领导、忽悠外宾。

令世人艳羡的美丽瑞士当然不是从天而降,她原本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小山国,今日的荣耀是一代代瑞士人长期努力的结果,当代瑞士人仍在努力续写辉煌。他们在长期奋斗中所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据说瑞士公交车其准确程度堪比瑞士钟表,人们可以在公交车到站时对表。


公交优先这一先进的城市发展管理理念,在瑞士已成功实践了数十年。他们不把钱花在修路上,而是投巨资改造和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使其网线布局合理、设备一流,所有车辆一路绿灯,定时行驶,准点、安全、便捷、经济,成为人人出行之首选。谁想自己驾车上班,恐怕就无法保证不受拥堵之苦了。因此,瑞士企业和各级政府机构配备的公车数量极少,全国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市政府当年仅有公车4部,更遑论什么市长专车了。

再说令人印象深刻的市政建筑管理。瑞士全国各地,不分城市乡村,各式建筑五彩缤纷,错落有致,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每次徜徉在整洁的街道上,都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在那里生活8年,从未见过私搭乱建的房子,更不知“违建”为何物。这当然是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公民的法制自觉在发挥作用。

作者在伯尔尼老城(图源:《在瑞士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初,我驻伯尔尼使馆扩建馆舍前,就是先提出申请并附上详细设计图,瑞士相关政府部门初步核准后,又在地基上用木条搭出拟建房屋的轮廓框架,标出四至与高度,然后郑重登报声明,在限定的数月时间内广泛征求周围居民的意见,当地政府部门确认无反对意见后,才最后批准施工。

严格的程序体现了管理的力度,管控软弱甚至缺位必然导致建筑秩序混乱,一旦违章建筑像毒瘤一样肆虐,留给这个国家的只能是满目疮痍和遍地垃圾。不少建筑业界的瑞士朋友一再向中国同行提出过善意忠告,但我们的现状只能让他们失望。

游客交口称赞瑞士为“世界花园”,说这里蓝天白云、山青雪皑、气爽水绿、鸟语花香。在不吝赞美之词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忘记,这幅无与伦比的人间仙境图卷是全体瑞士人一笔一画精心描绘的共同杰作。

他们人人热爱家园,悉心呵护一草一木,坚持自觉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废纸,不乱抛杂物,不随地吐痰。若有人无意间将糖果包装纸掉落地上,说不定会有小朋友走来悄悄捡起塞回你手中,他们微笑无言,却让你汗颜不已。

瑞士街头的自行车


瑞士人出行,只要能徒步或骑车就不乘车,能乘公交车就不自驾车。堂堂苏黎世市长没有专车,经常见他在车站等公交车上下班。有一次他率市政府多名官员到我馆赴宴,就是集体乘坐公交车而非市府公车。

家庭垃圾严格分类、沿街设简易“狗厕”以便及时处理狗粪便等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早已约定俗成。

民居墙垣和窗台四季鲜花竞放,一簇簇、一排排,堪称瑞士独特的温馨一景,这种源自本能和自觉的强大力量,恐怕会使任何行政命令都相形见绌吧?

 诚信为本

很多人都有过在瑞士问路的经历。你向行人问路,他会耐心地停下来给你一遍遍详细指点;可能的话,他会帮你找一张地图,为你标出路线;再有必要,他还会亲自带你走一程。

到商店买东西缺货时,只要你急需,售货员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附近哪家商店可能有售,一点也不怕别人抢了他的生意。

瑞士手表精准耐用、美观大方,是当年过往客人的首选纪念品。其中奥妙在于每家表厂都特别重视生产中的检验工作,几乎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终端检验则更长更严,从而保证下线产品件件合格。

至此,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各个品牌都把售后服务延伸到无限远的距离和无限长的时间,使其产品不论何时何地所购,均享受专业售后服务。

当时,使馆办公室与不少表厂保持着良好关系,凡送去修理的手表都能得到及时的免费服务。一次,一位很多年前曾在使馆工作过的老同志托人转来一块老旧的欧米茄绝版手表。面对这块老古董,该厂人员勉强同意试试看。几天后,收到厂方来函,说明此表已无法修理,该厂决定征用为厂史展览文物,随附寄一块档次相当的新款手表作为答谢。表厂如此善解人意,让所有当事者和知情者无不赞赏有加。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还远未普及,彩电更属稀罕之物。有一回,使馆仅有的一台彩电出了故障,送修时正值电视机行门市繁忙,须等待时日。老板问明情况后,首先立即开机检查,发现是小问题,换个小零件即可。他随即向略通电器的使馆师傅指明该零件的部位,并向后院堆积如山的报废电视机一指,让马上搬两台回去自拆自换。真没想到,修彩电难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还为以后的修理找到了捷径。老板的真诚换来的不只是夸赞,还招徕了更多的客户。

保险业似乎总是理赔难的行业,但在瑞士却不是如此。记得大约在1985年,使馆商务处发生过一起车祸,一辆面包车爆胎侧翻,约10人受伤,损失巨大。保险公司派代表上门服务,在顺利谈妥各项依法理赔项目后,该代表又进一步询问受损细节,接着主动提出:“鉴于贵馆车辆多年来谨慎驾驶,未有较大事故发生,双方合作良好愉快,故保险公司决定,将对驾驶员之外的乘员受损的私人物品给予额外赔偿。”这使大家颇感意外,因为各人受损的相机、衣物、随身用品等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人家不赔你也无话可说。从此,使馆就成了这家可靠的保险公司的永久客户。

如上事例不胜枚举。瑞士商店和工厂的老板堪称人人优秀、个个精英,谈起业务如数家珍,多种语言侃侃而谈。但外表看去,以中国人的标准,有人不免有些木讷,不如中国老板圆滑世故,其实这正是人家的大智若愚,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基本功。

大家都说,瑞士的国际竞争力长期名列前茅,其秘籍何在?以我之见,就在于服务至上、诚信为本,在于真真切切地把顾客当上帝对待,不欺不瞒,竭诚服务,商品质量可靠,消费者吃着放心、用着满意。

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这种商业的诚信不仅净化了容易染上铜臭的商业活动本身,而且直接滋养了整个社会关系,为构建具有普遍安全感的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教育成功

瑞士的教育事业给我的印象是务实、先进和成功,它既满足了本国青少年的义务教育需求,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支撑了国家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其始终处于世界各国前列。

我的印象大多源自一些微观小事,最早使我惊奇的是某星期天在一个小学教室的所见所闻。


那天,到一位瑞士朋友家做客。身为小学教师的朋友夫人带我们顺便去看看她任教的四年级的一个班。一进教室,我们全都傻了眼:两排课桌旁齐刷刷地挂着一个个小书包,不多的书本和作业簿装在有些发瘪的书包里。朋友夫人连忙解释说,瑞士小学一贯提倡寓教于乐,头四年没有考试,也不布置家庭作业,所以学生的书包不许也不必要带回家,孩子们的唯一家庭作业就是玩耍!

后来参观过的中学课堂也和中国大不一样。他们班小,不超过20人,上英语课时,老师讲课时间较短,主要时间留给学生分组讨论,轮流练习口语,学生三四人一组,课桌可随时搬动,随意摆放,不要求整齐划一。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时间反复消化所学内容,方法灵活,效率很高。

作者在瑞士一所国际学校参观。(图源:《在瑞士的岁月》)


还有一次,我陪同一位瑞士国际学校的校长考察北京一所有名的国际学校。考察结束时,他明确婉拒了中方提出的以瑞方学校名义联合办学的强烈请求,理由是中方学校英语基础太差,花五六年时间还达不到瑞士学校二三年的水平,无法满足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

瑞士没有统一的高考,能否升大学全看高中阶段的成绩和学习表现,所以不存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热,不会出现全国、全市性的警民齐动员为高考保驾护航的壮观场面。

最值得称道的是,瑞士根本不存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式的大学狂热,那些不愿意或不能够升大学的中学生都有机会享受中专或大专职业教育,毕业后成为技工或工程师、会计师,并能提前就业挣工资,到头来并不比上大学吃亏。这样的教育体制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需求,自然也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可靠保证。

学徒们在企业里学习面向实践的知识。(SwissInfo)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瑞士儿童的活泼天性得到了悉心呵护,智力得到科学开发,他们共同享受着欢乐幸福的童年。

不少到过中国的瑞士朋友都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中国的孩子都到哪里去了?因为中国各地的公园、景区和展览馆很少能看见孩子们的踪影。

当得知他们是在形形色色的奥数班、剑桥英语班、特长班以及补习班之间疲于奔命之后,有瑞士朋友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钱,是有人在“绑架”孩子,逼着家长出钱!

他们还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极不正常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否在快乐成长,是衡量—个国家教育制度优劣的最直观标志。”

宁静致远

在瑞士,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万籁俱静。不论是伯尔尼或苏黎世,夜晚都无比寂静。每当夕阳西下,夜幕徐徐降临,人回家、鸟归林,车水马龙的街巷渐渐消停下来,深邃湛蓝的天穹好像把世间的声音一下子吸收得干干净净,晶莹明亮的星星似乎伸手可摘,使人油然生出一种愉悦的神秘感。一位初到伯尔尼赴任的同事曾抱怨说,这里的宁静叫人难以入睡!

白天当然要喧闹很多,但总体而言,仍然堪称安静。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在瑞士早已是不成文的法律,音乐会的听众始终鸦雀无声自不待言,在医院、餐馆乃至机场、车站也很少有大声喧哗的现象。对天上的飞机、工厂的生产和露天施工等各类噪声源,也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作者在苏黎世中国总领事馆前。(图源:《在瑞士的岁月》)


有一年,使馆为了节省费用,请一个临时过路的木工小组利用星期天赶修一批家具。开工不到10分钟,就接到了一瑞士邻居的电话,称电锯等声音打扰他们休息,要求立即停工。木工师傅提议改到室内关门干活,又干了不到10分钟,电话再次响起,这回升级了,是地段警察的礼貌提醒:“假日不得开工扰邻。”我们的修理工作只得就此作罢。

最令我叹服的还是瑞士人的心静。到了瑞士,欣赏着养眼的多彩景致,呼吸着润肺的清新空气,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心也随着静了下来,只想着慢慢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

我总觉得,常年生活在这种宁静环境之中的瑞士人,似乎他们的节奏也是偏慢的,或者说在必要的快节奏之后,他们能够迅速入定、复归宁静。

少女峰是瑞士的著名山峰,海拔4158米,是同名的山脉断层中的最高峰。


瑞士景区经常提醒游人慢行,在少女峰的冰川隧洞中是因为空气稀薄,在更多景点则是因为风光太美,不可错过。公路限速,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慢运动”,开设“慢餐厅”,甚至出现了“慢生活组织”等。这一切表明,宁静祥和已经成了不少瑞士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以一种赤子之心远离浮华,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安宁。

不要误以为他们生活态度消极,其实他们往往是工作中的佼佼者,只是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主动掌握生活节奏,疾缓相宜,张弛有度,而对金钱权势却秉持脱俗的冷漠态度,不求发大财,发了财也不炫富,不穷奢极欲、暴殄天物,不做金钱的奴隶和人质,只做生活的主人。

当年,在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时,一位饱经风霜的瑞士长者的一番话至今仍在我耳际萦绕:

古今世界,国无论大小,凡有社会顽疾久治不愈者,其背后必有腐败作祟,而贪腐之徒必定心绪不宁。故治国必先治人。

信哉斯言!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世人回归心灵的宁静,如此则国家幸甚,天下幸甚。

——写于2014年8月6日




- END -

出处 | 《在瑞士的岁月》(2015年7月出版)

本文作者 | 李端本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