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金基公园的轶事

文化   2024-10-12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刘彦顺   曾就职于中国外交部,中国前驻波兰大使;先后在中国驻革但斯克总领事馆、驻波兰大使馆、外交部苏欧司和欧亚司工作,历任随员、三秘、二秘、一秘、政务参赞等职务;是波兰沧桑变幻的见证者,也是中波关系发展变化的亲历者。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中国人称它是“肖邦公园”


走进华沙市中心最美的公园瓦金基公园,犹如走进如诗如画的世界。在沙石铺砌的小路上,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金黄色的松鼠,立于路旁向你作揖,欢迎远来的客人。这时,你若扔给它一颗坚果,它会迅速地用两只前爪紧紧抱住,欢天喜地地跳跃着,躲进路边的绿茵中。

华沙人十分喜爱这聪明美丽的小精灵,用小姑娘的名字为它命名,亲切地叫它“巴夏”或“巴西卡”。

瓦金基公园中的松鼠,调皮地跳到古树上,回过头来注视游人,等待着抛来的美味硬果。她似乎在说:“朋友,我欢迎你,我不害怕。”(图源:《山河湖海话波兰》)


波兰文“瓦金基”译成中文是“澡盆”或“浴室”。翻译要求信、达、雅。如果把一个其美如画的公园直译为澡盆或浴室,在中国人的习惯和感觉中,虽“信”而难于传神,未免有些不雅之嫌,还不如直接原文音译,倒也痛快和明了。但到过华沙的中国人自有独到之处,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瓦金基公园更名为“肖邦公园”。

因为肖邦是波兰人的杰出代表,肖邦的名字蜚声中国。当行车在乌亚兹多夫林荫大道,一眼望见公园西侧巨大的肖邦塑像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看,这里是肖邦公园。”

瓦金基公园一景——肖邦塑像


毫无疑问,肖邦塑像是瓦金基公园中的突出一景。它始建于1926年,塑像是著名的雕塑家瓦茨瓦夫·希曼诺夫斯基的作品,取肖邦树下弹琴的姿势。

肖邦面部表情似沉思,似幻想,背后的巨树在狂风中摇曳,颇似一只充满力量正在弹琴的手。你会感到,那贯耳的风声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琴声都来自肖邦,是肖邦手中风云。


建成于亡国之时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巧合,或者说“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瓦金基的建园史就是如此。殊不知这座夏日宫殿建成之日,就是波兰亡国之时。

玫瑰园


瓦金基原系卢鲍米尔斯基的房产。1764年,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即位,他对这里的森林和林中的洛可可式建筑、整齐优美的法式花园情有独钟,想在这里建造王室的别墅,于是购买了这片地产。

他邀请名师,按法国园林风格进行设计和扩建。从1766年开始大兴土木,至1795年方始竣工,历时30年,—座座豪华的建筑拔地而起。

首先把卢鲍米尔斯基的浴室扩建为水上宫殿,继而建成仿意大利别墅式的白宫(传说为国王情妇艾·格拉鲍夫斯卡专建)和梅希里维茨基宫(国王弟弟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大公的官邸),后又建成供王室游乐的Trou-Madame厅(类似台球馆,后来改为剧院)以及露天剧场等。

恰恰在1795年,波兰遭受第三次瓜分。又三年(1798年),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逝世。1817年,波兰国王的后人将瓦金基出售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沙皇把贝尔维德尔宫改建成康士坦丁大公的官邸。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波兰国家复兴,瓦金基收归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4年希特勒匪徒曾纵火焚烧水上宫殿,但来不及炸毁它和公园中其他建筑,从整体讲,瓦金基幸免一场灾难。


公园的精华:水上宫殿


公园的设计和规划极具匠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大道小径状似蛛网,向四周放射和交织。

这里的小溪演奏着淙淙流水的乐章,池水和湖水保持着自然的、弯曲的岸边,绿油油的草坪、高大奇异的树木和一幢幢散落其间的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宫廷建筑融合在一起,构成了18世纪欧洲最美丽的宫廷园林之一。波兰人说,这里不是田园景色,却胜于田园风光。

水上宫殿,瓦金基公园中的精华。看,白云飘在蓝天,宫殿浮在水面,皇家园林美景多,堪称天上人间。(图源:《山河湖海话波兰》)


水上宫殿是瓦金基公园中的中心和精华。宫殿的主体建在岛上,两侧厅堂建在左右两条河道的外侧岸上,通过石桥同主体建筑连成一体。

水上宫殿由原来的浴室改建和扩建而成。先后有八位建筑大师参与改建和扩建的设计和规划。改建和扩建后的每一个房间,尽管高度各不相同,但却天衣无缝地结为一个建筑整体,令人惊叹不已。

主体建筑的正面立着四座雕像,象征着一年四季。在大门口上端,雕刻着一段用拉丁文书写的欢迎辞,大意是:

本宫

痛恨烦恼,喜爱和平,

乐赐沐浴,倡导村风,

忠诚之人,是我宾朋。

水上宫殿的第一层有浴室、更衣室、舞厅、肖像厅、绘画厅和圆顶大厅等厅室。从整体看,水上宫殿的建筑风格是波兰古典主义,但留有巴洛克式建筑的痕迹,例如浴室和更衣室。在更衣室和浴室四周的墙上,镶有荷兰瓷砖和神话故事的浮雕。

从舞厅开始,波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历历在目。舞厅,因其光线充足,又称为“白厅”,这里陈设着国王于1793年从意大利定做的古希腊雕像的复制品。

“白厅”内部


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的还有肖像厅、所罗门厅和绘画厅。

肖像画廊


绘画厅因其墙面贴有绿色的绸缎,也称作“绿厅”。这里曾密密麻麻地陈列着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收藏的名人油画近2500幅。

作者在瓦金基公园的热带植物厅中留影。(图源:《山河湖海话波兰》)


圆顶大厅是各厅室的中心,原建有喷泉,后改称“英灵厅”,陈列波兰历代国王的塑像和罗马皇帝的胸像。水上宫殿的第二层是国王卧室和起居室。水上宫殿堪称欧洲建筑艺术的珍品之一,来到华沙的人不可不看。


梅希里维茨基宫


瓦金基公园东侧的梅希里维茨基宫,对于中国人来说已不再陌生,它早已写进新中国的外交史。历时15年(1955.8.1-1970.2.20)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有12年是在这里进行的。

梅希里维茨基宫,宫殿保存完好,未受到战争破坏。


梅希里维茨基宫是洛可可式和早期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混合体。造型完美,线条明快,有扇形的两翼和效仿中国建筑风格的屋顶,花神和风神塑像镇守在大门两侧。把中美大使级会谈安排在这里,确是波兰政府善意的选择。

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式于1955年8月,在日内瓦开始。历经3年之后,1958年9月,双方将会谈地点移至华沙。我方曾建议轮流在双方大使馆进行会谈,美方不表同意。美方担心这样做会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美国已在某种形式上承认了新中国。

后来,我方请波兰政府帮助提供会谈场所,波方欣然同意,提供了梅希里维茨基宫。就是在这里,从1958年至1964年,王炳南大使同美国大使谈了6年,尔后王国权大使又继续同美国大使谈了6年。

1970年后,由于中美之间建立了新的沟通渠道,中美双方决定:先后进行了136次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不再恢复。

王炳南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1955年4月他出任中国驻波兰大使,数月后兼任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首席代表。从1958年9月起,他在梅希里维茨基宫先后同两任美国大使比姆和卡伯特唇枪舌剑地谈了6年,直至1964年奉调回国。

如果说在众多的中国人中,他对梅希里维茨基宫有着特殊的情感,恐怕是毫不过分的,因为这里恰恰是他施展外交才华的战场和舞台。

1984年春,他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身份访问波兰,特地抽空到梅希里维基茨宫旧地重游,并同我们在一起合影留念。

瓦金基公园中的梅希里维茨基宫。就在这里,中美两国进行长期的大使级会谈。对这幢建筑物,王炳南大使(左三)记忆颇深。1984年他以对外友协会长身份访问波兰,和陪同人员合影留念。左四为王炳南夫人姚淑贤,右三为作者。(图源:《山河湖海话波兰》)

他向我们回忆中美关系的历史和当时会谈的情景。他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一场外交斗争,是新中国外交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独创。

当时,中美两个大国互不承认,没有外交关系,但能互派大使进行长期会谈,保持会谈关系,使双方在严重对立的情况下有了一个相互沟通和联系的渠道。中美两国之间大使接触之频繁,甚至超过同某些有外交关系国家的联系。

双方还创造了协议声明的新写法,就是在同一文件中采取“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内容和形式,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王炳南强调,中美大使级会谈所取得的有形与无形的成果,应归功于毛主席和周总理,但我们长期在驻波使馆工作过的同志也深知,王炳南大使对中美会谈倾注了多少心血!




- END -

出处 | 《山河湖海话波兰》(2012年7月出版)

作者 | 刘彦顺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