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百年室内集市——柏林室内集市的兴衰|德国探索之旅

文化   旅游   2024-12-24 17:10   上海  

栏目介绍

近年来,中德交流日益频繁。“中德人文交流”特邀驻德多年专家李国强老师开设《德国探索之旅》栏目,讲述德国城市故事,展示城市的丰富历史遗迹和现代化建筑,带您领略德国的浓厚历史文化,探索自然风光,游览黑森林和阿尔卑斯山脉,欣赏迷人的湖泊和山峰。在栏目中品味其丰富的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情,以期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上期回顾:德国首都的歌剧院——寓严肃于诙谐的歌剧院|德国探索之旅


柏林的百年室内集市




导言

说起菜市场或农贸集市,了解德国的读者可能首先会想到慕尼黑的谷物市场(Viktulienmarkt),这个具有近220年历史的集市现在是全城最大的食品和工艺品市场,也是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最爱去的地方,更是这座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比慕尼黑谷物市场历史更悠久的还有汉堡的鱼市(Hamburger Fischmarkt),虽冠名“鱼”市,但这里交易的不仅仅只是海鲜水产品,蔬果鲜花、活禽服装乃至旅游纪念品等都有出售。该鱼市仅在每周日凌晨5点30分开市,每次营业4个小时,是外来游客了解这座港口城市文化的绝佳窗口。柏林室内集市(Markthallen)的历史虽没有慕尼黑的谷物市场或汉堡的鱼市那么悠久,但也有100多年传统,它的兴起、发展与衰落与柏林这座城市动荡的历史息息相关。第43站,我们来了解一下柏林室内集市的发展史。


柏林室内集市的兴衰


慕尼黑谷物广场©guiders.de


众所周知,“集市”是德国古城的“细胞核”,以交易为主要功能的集市广场后来也成了一座城市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晴雨表”。19世纪上半叶的柏林,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外来劳力进城务工,原有的食品供应结构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城市的需求,再加上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欠收和物价上涨,百姓对腐败官员的怨气越积越深,1847年宪兵广场集市上的一场哄抢摊贩事件最终演变成了暴力抢砸商铺的“土豆革命”。另外,此前流行的“路头摊”“坐摊”和“流动摊”既无序,卫生也得不到有效保证,食品被污染,于是路边集市往往成了多种疾病孳生地。


汉堡鱼市的代表人物鳗鱼迪特©24hamburg.de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世纪80年代柏林市政府会同医疗卫生部门一起推出了室内集市方案,旨在一举改变集贸市场脏乱差的局面,优化食品供应结构,改善市容及公共卫生状况。


柏林室内集市中央菜场外1905年的场景©slowtravelberlin.com


在室内集市的布局方面,除了在紧挨当年新兴的轻轨线旁设立一个大型中央集市“大菜场”(Zentralmarkthalle)外,还在各主要住宅区建造一批普通规模的“小菜场”(Kleine Markthalle)。“大菜场”除零售外,同时还承担向“小菜场”周转商品的功能。


室内集市大门上方的标识©作者


在19世纪90年代前的短短10年中,柏林市政府共投资了2800万帝国马克,在市内建造了14家室内菜场,它们用罗马数字连续编号,建筑风格也基本一致:宛如凯旋门的正门入口上方刻注着集市编号,正门两侧一般设计有双层建筑,底层为小商铺,楼上租给店主作家居之用。整个大厅采用桁架钢结构屋顶和铸铁支撑系统,墙体为砖砌墙,利于调解大厅内的温度,砖墙上饰有用赤陶制成的装饰元素。大厅结构犹如巴西利卡大教堂左中右三厅,中央过道稍宽,便于运货马车进出。


室内集市外墙上的饰物©作者


在管理方面,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还设立了“室内集市事务处”和“集市监察队”(Marktpolizei),专门维持集市秩序。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室内集市大厅©作者

室内集市钢结构屋顶©img.fotocommunity


不过,柏林这种以服务个体小摊贩(一个摊位按4平米左右设计)为主的室内集市模式并未能发展壮大,在运行了30年后就开始有集市关门歇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战争破坏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等因素外,主要是后来兴起的大型超市、廉价连锁店等新型商业模式严重打压了个体小商贩,使其小本经营难以盈利,再加上城建的快速发展和住宅区域的变迁,使得某些室内集市所在的地段远离便捷的市内交通,其地理位置失去了商业价值。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式大型现代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s)的引入,更是形成了对尚剩小商贩集市的最后冲击。目前,柏林原有的14家室内集市中仅有四家尚在从事集市贸易,其他的不是彻底烟消云散,就是仅以遗迹形式留存在新建筑之中。


作者简介




李国强,1971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德语,198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本科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上海仪表系统任科技翻译,1988年至2020年在同济大学从事德语教学和学校外事管理工作,参与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职教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等项目的筹建工作,并先后三次受教育部、科技部派遣在我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科技处任一等秘书,从事中德两国科教领域的双边交流工作,2021年3月起负责上海杉达学院对德交流合作工作。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

中德人文交流
以讲述中德人文交流好故事、传播中德人文交流好声音、拓宽中德人文交流纽带为目标,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