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诺布劳赫之家:比德麦雅风格下的柏林生活

文化   2024-12-28 13:40   上海  

博物馆是传播知识的教育场所,是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德国博物馆以其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历史悠久的特点闻名于世,这些博物馆或气势恢宏、壮观依旧;或别出心裁,小众有趣。在这片不足36万平米公里的土地上,有超过6000座博物馆,它们带领观众体验与众不同的旅行,让我们走进德国博物馆,走近历史,探寻文化魅力。




博物馆, 如同一座架起的桥梁,将我们与世界相连,


透过时间的迷雾,看到彼此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

 

穿越时光,感受着过去岁月的脉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们汇聚在此,探索和分享彼此的文化与艺术;跨越文化的鸿沟,互相启迪,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博物馆也是灵感的源泉,它们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滋养和启示,让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溯文化的源头,汲取智慧的营养。


上期回顾:登顶柏林胜利纪念柱,尽览城市美景




克诺布劳赫之家(Knoblauchhaus)位于柏林最古老的住宅区——尼古拉区(Nikolaiviertel)邮政街23号。这座建筑外墙涂成柔和的粉色,在湛蓝的天空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街道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建于18世纪的克诺布劳赫之家,是柏林中产阶级住宅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市中心少有的保存完好的18世纪建筑,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自1989年起,这里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向公众展示克诺布劳赫家族的历史以及19世纪初柏林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馆内布置采用比德麦雅(Biedermeier)风格,这种风格简约实用,强调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舒适。展出的家具、艺术品和文献等展品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每逢圣诞节,博物馆会在原有的比德麦雅风格布置基础上加入节日装饰,如圣诞树、花环、温暖的烛光和精致的小摆件,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克诺布劳赫之家

这座建筑建于1759年至1761年,由制针匠约翰·克里斯蒂安·克诺布劳赫(Johann Christian Knoblauch)建造,此后一直由克诺布劳赫家族拥有,延续了长达170年的历史。


克诺布劳赫家族的历史为柏林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建筑方面,家族成员中的爱德华·克诺布劳赫(Eduard Knoblauch)设计了多座19世纪柏林的代表性建筑,儿子古斯塔夫·克诺布劳赫(Gustav Knoblauch)则推动了市民住宅的建设。而阿诺德·克诺布劳赫(Arnold Knoblauch)在二战后则推动了合作社住房的建设。


在经济方面,克诺布劳赫家族曾从事丝绸贸易,并与凯贝尔家族(Keibel)合作,扩大了在柏林的经济影响力。1868年,阿尔曼德·克诺布劳赫(Armand Knoblauch)创办了酿酒厂,并将皮尔森啤酒引入柏林;伯恩哈德·克诺布劳赫(Bernhard Knoblauch)则担任柏林酿酒与麦芽工人职业协会主席,并于1889年在柏林发起了德国事故预防综合展览。他还在柏林组织了病人运输系统和急救协会。


最初,这座建筑呈洛可可风格,具有典型的弯曲外立面和中央突出部分(Risalit)。随后,1806年和1835年分别增添了古典主义和比德麦雅风格的装饰,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1929年,随着城市规划的变动,克诺布劳赫之家被出售给柏林市政府。进入20世纪后,这座建筑先后作为租赁住宅和办公楼使用,二战期间幸免于空袭,战后改为租赁公寓,并在楼下开设了“历史酒馆”。


随着柏林尼古拉区的重建,为庆祝柏林750周年,克诺布劳赫之家经过修复,1996年正式成为柏林城市博物馆基金会(Stiftung Stadtmuseum Berlin)的一部分。修复后的房屋展示了克诺布劳赫家族与柏林历史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家族成员与著名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以及洪堡兄弟威廉(Wilhelm von Humboldt)和亚历山大(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重要联系。


参观体验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浓浓的圣诞氛围。


门框四周装饰着由仿真松柏编织而成的绿条,门顶上方挂着一个绿色的花环,花环上点缀着金色的铃铛、红色的浆果、松果和彩色的丝带。这些都是德国圣诞节传统的装饰元素。它们不仅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和温暖,也代表着希望与永恒的生命。



在一楼大厅的服务台购票后,游客可以领取语音导览器,随后前往楼上参观。沿着楼梯缓步而上,脚下发出咔吱、咔吱的声音,增添了几分怀旧感。



一楼展区呈现了19世纪初期柏林中产阶级的家居风貌,布置采用比德麦雅风格,反映了从拿破仑时代结束到德国市民革命期间柏林商人的生活方式。游客可以了解克诺布劳赫家族的历史及其对柏林城市发展的贡献。


首先,看到的是接待室,位于三间相邻房间的中间。这是卡尔·克诺布劳赫(Carl Knoblauch)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除了家庭成员,卡尔还会定期举办社交聚会,迎接来自柏林的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


1835年,卡尔在家中设立了一个名为“拉斐尔小阁”(Raffael-Kabinett)的房间,墙上悬挂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桑齐奥·德·乌尔比诺(Raffael Sanzio de Urbino)的铜版画。房间内陈设精美,配有华丽的水晶吊灯,窗帘采用亚麻质感的罗马卷帘,内层为18世纪风格的窗帘,完美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



精心布置的圣诞树上挂满了各式圣诞吊坠、蜡烛和红色彩带,周围摆放着精致的礼品盒。看到这一切,仿佛能感受到克诺布劳赫家族在圣诞节时的欢声笑语。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中产阶级家庭愈发重视教育和文化生活,写字间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家庭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空间。这个时期的写字间设计典雅,展现出比德麦雅风格的厚重感,强调精致、简约且实用的生活方式。


写字间的墙壁刷成了柔和的绿色,实木地板与比德麦雅风格的家具搭配,散发着一股复古的气息。秘书桌(Sekretär)上放着一只精致的古董钟,不仅用于报时,也展现了主人的品味。书桌上方两端各放着一个雕塑小摆件,为房间增添了艺术气息。


在那个年代,写字间不仅仅是用来工作或学习的地方,还承载了家庭的文化与传统。父母和长辈们经常在这里阅读、写作,或者讨论一些学术和文化话题,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浓厚的教育氛围。


比德麦雅风格的家居中,钢琴也是常见的元素。中产家庭通常通过钢琴表达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同时也用它提升家庭的文化氛围。在家庭聚会或社交活动中,钢琴演奏是常见的娱乐方式。钢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象征了家庭的品味和教育水平。



厨房是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中的这间厨房再现了大约1830年左右的样貌。厨房的墙壁和天花板采用了典型的红棕色调,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虽然这个房间没有窗户,无法接收到自然光,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整个房屋中最温暖的地方。


当时,烹饪通常使用明火,因此炉灶里总是保持着炭火。这种火焰不仅为烹饪提供所需的热量,也增强了厨房的温暖感。炉灶上方配有大型排气罩,用来排放烹饪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和烟雾。此外,厨房里常配有一个小型烤炉,在圣诞节期间,人们可以用它来烤制一些传统美食,如圣诞烤鹅。



结束完一楼的参观后,通过旋转楼梯前往二楼。


二楼的展览主题为“柏林沙龙”(Berliner Salon),重点介绍了卡尔·克诺布劳赫的社交圈。展示了柏林知识分子与商界精英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共同推动城市文化与社会变革。



在19世纪的德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卧室通常位于房屋的内侧。这个展厅布置简约,配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婴儿床。房间内悬挂着古董吊灯,窗帘采用蓝色亚麻质感的布料,整体布局既简洁又温馨。


在冬天,没有供暖的卧室通常会使用铜质暖水瓶来预热床铺,这样睡觉时就不会太冷。



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由克诺布劳赫家族捐赠,包括家具、艺术品、日常用品及重要的历史文献,如书信和家庭档案,展现了家族的历史与日常生活。此外,比德麦雅时期独特的家居文化和设计理念也是一大亮点,反映了当时在美学与实用性之间追求平衡的理念。


结语

透过窗户望出去,仿佛回到了19世纪初的柏林。街道依然保留着昔日的模样,行人低语的交谈声在空气中回荡,时间似乎在这里静止,一切依旧如故。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

刘霞,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学硕士。目前居住在德国柏林,曾在上海的德国企业任职。希望将其学术背景和多元文化经历融入写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并通过文字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

中德人文交流
以讲述中德人文交流好故事、传播中德人文交流好声音、拓宽中德人文交流纽带为目标,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