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歌德,一个伟大的名字,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他不仅对德国和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遥远的东方文学也投之以高度的兴趣与关注。借歌德晚年创作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之名,我们随同岩子老师一起走进“远方有诗” 中德时刻,一同去唤醒沉睡在心底深处最纯粹最古老的诗意,那是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不断的审美积淀与呼唤,那是在历经了仕途和情感风雨的洗礼之后,心的回归,生命的回归。
上期回顾:黑塞:战争的第四年 |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空气中已嗅得雪的味道
作者:莎拉·基尔施
翻译:岩子
空气中已嗅得雪的味道,我心爱的人
留着长发,啊冬,将我们裹卷
在一起的冬即将到临,驾着
灵踶雪橇。窗上
开着它抛洒的冰花,炉膛里炭火炯炯,
雪白、美得不可方物的你依偎在我的怀里
我说
这雪橇断是久长不了,雪
直落进我们心间,着了
院子里的灰铁桶上乌鸫轻声把Darling低喃
«Dorfstrasse im Winter» 1911 von Gabriele Münter©Radio SRF 2
Die Luft riecht schon nach Schnee
Sarah Kirsch
Die Luft riecht schon nach Schnee, mein Geliebter
Trägt langes Haar, ach der Winter, der Winter der uns
Eng zusammenwirft steht vor der Tür, kommt
Mit dem Windhundgespann. Eisblumen
Streut er ans Fenster, die Kohlen glühen im Herd, und
Du Schönster Schneeweißer legst mir deinen Kopf in den Schoß
Ich sage das ist
Der Schlitten der nicht mehr hält, Schnee fällt uns
Mitten ins Herz, er glüht
Auf den Aschekübeln im Hof Darling flüstert die Amsel
13. November 1976 - Konzert von Wolf Biermann in Köln©WDR
乍眼,一首平常得似乎不能再平常的爱情诗,甜得有些发腻,若不是那吸睛的标题,那有味道的、提前预感到的雪。可读到最后,最末尾的那句“院子里的灰铁桶上乌鸫轻声把Darling低喃”时,你有些懵圈了:这属于哪门子的“浪漫”啊,浪漫在一点也不浪漫的地点——“灰铁桶”上。众所不知,那“灰铁桶”实为垃圾桶,镀了锌的,东德制造,据说现在已成为抢手的收藏品。哈,有意思了,说不定有什么故事呢,至少与诗人的东德时期有关。那么,它产生于那一年呢?查了查,发表时间:1976。这一年,莎拉·基尔施因为带头在反对驱逐东德诗人歌手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的抗议书上签了字,被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和作家协会除了名。次年,离异的她被获准携子移居西柏林。第二年,即1978年,莎拉·基尔施遂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笔会的一员。
书归正传。开篇的那句“空气中已嗅得雪的味道”无疑是对标题的再重复,或者说是被诗人用作了标题。紧接其后“我心爱的人”出现了,且留着一头长发。这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嬉皮青年,瑞典阿巴(ABBA)四人流行乐团里的班尼和比约恩,上文中提及的沃尔夫·比尔曼等,都披头散发过。而且,这个“心爱的人”很美,美得不可方物;很白,白得跟雪似的。只见那“将我们裹卷在一起的冬”迎面奔来,驾着灵踶拉着的雪橇……读到这里,你不禁有些恍惚:我不是在读童话吧?屋外,雪舞翩翩;窗上,绽放着美丽的冰花;屋内,“炉膛里炭火炯炯”;帅得不要不要的白马王子“依偎在我的怀里”——多么的缱绻温馨!多么的如梦似幻!醉醉醉了……正值这热火朝天之际,但听“我说”——
ABBA in AVRO's TopPop (Dutch television show) in 1974©Beeld & Geluid wiki
请注意,“我说”两字自成一行:“Der Schlitten der nicht mehr hält”——什么意思?这雪橇停不下来了?这雪橇要散架子了?因为风快的若白驹过隙般的光阴?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摔打和考验?雪花不语,洒洒飘飘,直落进他们的心间——“着了”——雪竟然被那滚烫的爱情烧着了!火遇冰!此时此刻,你也自沉醉中陡然醒来,算是领会了那该死的最后一句“院子里的灰铁桶上乌鸫轻声把Darling低喃”,为何那么的滑稽,那么的不美,那么的与浪漫无关。再回头去看那辆曾经载着两个如胶似漆的恋人的雪橇,早已不见踪影,还有那曾经炽烈如火的爱情,也早已化为灰烬,倒进了灰铁桶,像所有的垃圾一样被扔掉了,惟余落单的乌鸫兀自低喃“Darling,Darling”……
莫非爱情都是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冷冷清清地下场?
Sarah Kirsch©Frankfurter Allgemein
莎拉·基尔施(Sarah Kirsch,1935-2013),当代德国著名女诗人,出生于原民主德国图林根北部的里姆林格罗德。学生物出身的她,受其诗人丈夫赖纳·基尔施(Rainer Kirsch)的影响,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卡尔·米克尔(Karl Mickel)、沃尔克·布劳恩(Volker Braun)和阿道夫·恩德勒(Adolf Endler)等诗人一起成为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民主德国诗歌界的主导,人称“萨克森诗派”。莎拉·基尔施的第一部诗集是与丈夫一起出版的,不过他们的婚姻仅持续了8年,两人于1968年分手。1967年,基尔施的第一部个人诗集《乡村行》问世并一炮走红,成为民主德国备受欢迎的女诗人,且多次获奖。但由于1976年带头签署反对驱逐沃尔夫·比尔曼的抗议声明,被民主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作家协会开除。1977年,莎拉·基尔施得以离开东德。自1983年起,定居在北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艾德河畔,在这里她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莎拉·基尔施一生创作诗集50余部,获奖无数,其中有埃里希·魏纳特奖,海因里希·海涅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艺术奖;格奥尔格·毕希纳文学奖等等。
作者简介
岩子,曾为大学教师。80年代出版了第一本译作。90年代留学德国。21世纪走向写作。国内外已出版译著或合集十余部,其中有唐诗德译《轻听花落》。
【本专栏译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对侵权行为,作者将保留以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