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歌德,一个伟大的名字,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他不仅对德国和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遥远的东方文学也投之以高度的兴趣与关注。借歌德晚年创作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之名,我们随同岩子老师一起走进“远方有诗” 中德时刻,一同去唤醒沉睡在心底深处最纯粹最古老的诗意,那是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不断的审美积淀与呼唤,那是在历经了仕途和情感风雨的洗礼之后,心的回归,生命的回归。
战争的第四年
寒雨萧萧,
我也要歌唱,在这至暗时光,
有没有人听,我不知道。
纵然战争和恐惧扼住了世界的咽喉,
爱的火焰依旧悄悄
在某些地方,无论你看见与否,
不停地燃烧。
Deutsche Kriegspropaganda©galeriakongo
Im vierten Kriegsjahr
Hermann Hesse
Wenn auch der Abend kalt und traurig ist
Und Regen rauscht,
Ich singe doch mein Lied in dieser Frist,
Weiß nicht, wer lauscht.
Wenn auch die Welt in Krieg und Angst erstickt,
An manchem Ort
Brennt heimlich doch, ob niemand sie erblickt,
Die Liebe fort.
Kriegsbegeisterung 1914©planetwissen
阴雨连绵,冷气逼人,树叶于黑暗中枯萎、凋零。正如眼下,深秋的窗外,空气中弥漫着痛苦与悲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和平遥遥无期……
起初,和许多文人骚客一样,赫尔曼·黑塞也是所谓的“Ideen von 1914”的追随者。也是一听到反德言论就激动不已、愤慨不已的爱国人士。他也与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报名参军,但因高度近视未能入伍。他甚至没有忘记写诗致敬威廉二世。在那首《致皇帝》中充满了“忠诚”、“勇敢”、“战斗”、“团结”、“德意志荣耀”、“德意志精神”、“德意志人民”诸如此类的字眼。然而,举国上下铺天盖地的疯狂,震耳欲聋的爱国口号、漫画、诗歌——仅仅八月一个月,就产生了一百五十万首爱国诗或战争诗:不是拳打法国人,就是脚踢英国人,要么就是叫俄国人去死。报刊媒体亦是甚嚣尘上,对那些站到对立面的作者极尽排挤和打压,不予刊登他们的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评论。这一系列非理性、不似暴力胜似暴力、与普世人道主义价值背道而驰的荒唐举动,让赫尔曼·黑塞不久就变得人间清醒,由一个最初的支持者转而成之为坚定的反对派。
就在同年的11月,黑塞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哦,朋友,勿要这种腔调》的诤谏,文中他立场鲜明地指出:“愤怒之下的所言所语,难以成之为扛鼎之作。”“身为诗人和艺术家的我们不应当火上浇油,仇上加仇,恨上加恨。”他毫不掩饰地跟一位在政界做事的朋友坦言:“说到战争,我认为,一个士兵可以去仇恨,去疯狂,甚至去粗暴,但坐在家里的文人不可以这么做。至少,我不允许自己这么做。”一个月前,即1914年10月15日,黑塞在日记里写道:“仇恨之墙和昏聩的民族狂热......但凡贤者仁者无不对此反感透顶。”
黑塞因此而遭致来自四面八方的诋毁,其影响之恶劣延及至第三帝国时代:朋友弃他而去,媒体对他恶语相向,抨击他“滑头”、“逃兵”、“没有操守”。
就这样,黑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悲凉、艰辛的日日夜夜。自1914年7月正式打响第一枪以来的四年里,大约有一千四百五十万(据维基百科)挥着手、唱着歌,以胜利者姿态奔赴沙场的战士未能活着归来,无数的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山河破碎,这一切的一切尽在黑塞的眼里和心里,天寒、雨寒、夜寒,诗人的心更寒。尽管如此,在诗人内心的最深处,闪耀着一团不熄的火焰和光明——那是爱,那是信念,那是善良,那是希望,那是自我的坚守:无论有没有人听见,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人懂得,“我也要歌唱,在这至暗时光”。“战争和恐惧”也许可以“扼住世界的咽喉”,“你的咽喉”,然而它永远也扼不住你的心声,你的爱,你的思想,你对和平和正义的执着与追求。纵然你现在无法有所作为,但是你可以悄悄地歌唱,默默地希望,静静地等待,像火焰一样,不止地燃烧——“只要你的光明永不灭绝,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卡尔坞小城一个多血统、多文化的传教士家庭。4岁时,黑塞随父母移居瑞士巴塞尔。14岁时,入读毛尔布伦修道院,但因不能忍受严酷的经院教育,一年后逃离学校。之后,学徒打工、做书店店员,四处独立谋生。在此期间,黑塞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大量阅读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时期的欧洲文学和哲学,自费出版了他生平的第一本诗集《浪漫主义诗歌》。1904年,长篇小说《彼得·卡门森特》一鸣惊人,黑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专业作家生涯。黑塞一生酷爱音乐、绘画、哲学和宗教,在他的诗歌和著作中,无处不散发着音乐之色彩、浪漫之气息,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现实,使黑塞中期作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浸心于尼采的哲学、印度的佛教、中国的老子庄子,以及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试图从宗教、哲学、心理学等方面探索人类解放的理想途径。《荒原狼》便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作品之一。晚期的黑塞,依仍孜孜不倦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人生之终极答案。该时期的重要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1946年,黑塞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8月9日,黑塞因脑溢血逝世于瑞士蒙塔克诺拉家中,享年85岁。
作者简介
岩子,曾为大学教师。80年代出版了第一本译作。90年代留学德国。21世纪走向写作。国内外已出版译著或合集十余部,其中有唐诗德译《轻听花落》。
【本专栏译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对侵权行为,作者将保留以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