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Jason老师写作趴趴走"关注公众号
和数万雅思和英语学习者一起成长、进步
不能做到应有尽有,但我会做到为你而有
今天,一则新闻直接登顶内地各大平台热搜!
不过,小编再认真一看,这次的假学历事件,有点特殊:家长要求中介赔偿200万!
事情,是这样的...
根据内地媒体报道,南京李女士耗资70万人民币,通过中介机构帮助女儿成功申请进入香港大学(港大)。
岂料,女儿在港大上学一年后,竟因“入学资料造假”被校方通知退学!
李女士认为,中介机构在帮助女儿报读港大时,擅自伪造了美国高中的学历及IB成绩,并要求中介赔偿200万人民币。
家长砸70万送女入港大
入学1年遭清退
据悉,李女士于2022年初透过南京索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女儿申请入读港大的文学士课程,并于当年12月收到录取通知。
2023年9月,李女士的女儿如愿进入港大就读。
然而,仅仅一年后的2024年10月,校方突然通知李女士的女儿,其在申请过程中提交的IB成绩单存在伪造行为,随即对其作出退学处理!
李女士愤怒不已,指控中介机构擅自伪造了女儿的美国高中身份和IB成绩,并质疑中介的诚信。
她认为,若女儿原本不符合港大的入学标准,中介应提前告知,而不是私自伪造材料。
据悉,李女士的女儿原本高考文科成绩不错,本可入读内地的“211院校”,如今却因退学事件被迫中断学业,对其心理和家庭都造成了沉重打击。
女儿崩溃欲“出家”
中介退还70万但拒绝赔偿
李女士表示,女儿在得知被退学后,情绪一度崩溃,甚至表示“想去尼姑庵当尼姑”。
作为母亲,李女士难掩内心的自责与不安,与女儿一同抱头痛哭。
她认为,这场教育“投资”最终却成为一场家庭灾难,身心双重打击令全家一时无法承受。
事件曝光后,中介机构倒也爽快,立刻全额退还了70万元的费用,试图平息事态。
然而,李女士并不认可这一处理方式,要求中介赔偿200万元,作为对女儿学业中断和心理受创的补偿。
但中介方认为,200万的赔偿金过高,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协议,僵持不下。
法律观点
消费者可索赔3倍服务费
针对李女士的索赔诉求,江苏天熙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倪韶凤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商家隐瞒或虚构事实,导致消费者损失,消费者有权主张“退一赔三”的赔偿。
也就是说,李女士可要求中介机构退还70万元的同时,还可额外索取不超过服务费3倍的赔偿金。
目前,李女士已向当地公安报案,并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中介机构的责任。
舆论热议
家长与中介谁该担责?
事实上,香港大学作为亚洲顶尖学府,招生原则是“诚信至上,规则透明”,无论是“关系生”还是“金钱关系”,都无法逾越港大的审查体系。
所以,有部分家长或中介就动起了“歪心思”,采取学历造假方式。
然而,根据港大的规定,即便学生已经入学,若事后发现申请材料有虚假行为,依然可以被退学,而且将被列入“永久拒录”名单,这意味着该学生将无法再申请港大。
此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认为,家长作为消费者,确实是受害者,但也有网友指出,家长可能“心知肚明”,默许了中介的“操作”。
也有评论认为,李女士可能明知女儿的成绩无法达到港大的录取标准,但依然选择与中介合作,最终“赌输”了。
教育投机心态与中介乱象
事件折射出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捷径心态”。
李女士的女儿原本可入读内地的“211院校”,但家长希望让孩子接受“国际化的教育”,选择与中介机构合作。
这一举动虽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但家长忽视了合法性与风险。这一事件警示广大家长:“教育无捷径,投机取巧害人害己。”
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还在于中介市场的“黑灰产”操作。
根据市场监管局的统计,部分不具备合法资质的中介公司,会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鼓吹“包录取”、“国际身份增益”等概念,实际上却用伪造资料等非法手段谋利,导致家长和学生成为受害者。
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
专家建议,家长在选择留学中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查资质:确认中介是否具备教育部、公安部的资质认证,避免与“无证中介”合作。
2. 签合同:与中介签订正式的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口头协议”。
3. 避免贪图捷径:教育无捷径,若子女无法达到入学标准,家长不应以伪造资料的方式强行“制造成绩”,否则“人财两空”。
4. 信息透明化:关注入学政策变动,了解各类大学的录取条件,避免信息不对称。
谁为这场教育梦买单?
她的女儿原本可入读“211高校”,如今却被退学,陷入“无学可上”的困境,在学业和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悲剧,究竟是家长的贪念,还是中介的黑心?
舆论中,家长与中介各执一词,但不容忽视的是,孩子是这场斗争中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