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自己摘开地,去抵抗遗忘 | 胡晓创作谈

文化   2024-11-05 17:22   北京  

不把自己摘开地,去抵抗遗忘

文/胡晓

胡晓


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长片电影剧本《快活又美妙》获2024FIRST惊喜影展编剧实验室妙笔生花奖。史努比与海绵宝宝的粉丝,曾以编剧和戏剧构作身份参与剧场作品《钢琴师》《1027》《家庭教师》。主业是影视编剧,占据左脑以进行结构演算、人物推导,但本命是剧场,使用整个右脑的胡思乱想、莫名其妙、愤怒狂躁。


⬇️⬇️⬇️


很荣幸这次自己的作品入选声嚣2024,成为即将被呈现的四个剧本之一,看到宣传语自己被称为“剧作家”,非常非常忐忑,甚至可以说是胆战心惊,因为其他几位来自国内外的编剧老师,对我来说显然都是需要仰望的前辈,自己还是更习惯被称为“创作者”,而且目前还是一个非常低产的创作者。

思安希望我不局限于这一次上演的《青年路蝈蝈》,介绍一下过往作品以及对于自己而言重要的戏剧作品,这简直比写剧本还要困难。上一次自己的剧本在剧场中上演,还要追溯到2019年,再早则是像上古一般久远的2016年与2015年。很长一段时间都逃避回想自己曾经写下的一些不成熟的剧本(当然现阶段的产出也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被认为不成熟,虽说不成熟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回顾时,竟然真得有了一些发现,比如发现自己过往作品中的一些共性。

2015年的《钢琴师》关于一个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钢琴家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音乐对他而言,又意味着什么。2016年的《1027》则是一部儿童音乐剧(虽然音乐的部分当年没有机会被完整呈现),其中的世界观是一些有问题的儿童会被家长送进问题儿童修理厂,而那些问题只是多动、厌食、爱吃甜、不服从权威以及家庭创伤带来的暂时性失语。2019年的《纸飞机》是读研期间参与北大剧星的一个短剧,讲述了一个只能困在家的盲少女和家中保姆的儿子—— 一个盲流少年,逐渐彼此靠近并差点私奔的疼痛青春(bushi)故事。多年后的《青年路蝈蝈》里,也有一个因为疾病需要终生服药的角色,或者说,有一群貌似正在滑向某种病态的人。

我好像对于某种病态,也可以说对于某种被所谓的正常生活视为缺陷的东西异常敏感。我想,在早期,这包含某种仿佛嗜血一般的,对戏剧性的残酷嗅觉,意识到自己某些表达中也许掺杂着部分不够纯粹的虚伪之心,曾经很长时间让我非常自厌,一度不敢再碰衷爱的戏剧创作。(后来遇到很多想写出女性题材故事的男性创作者,才觉得我们女的,还没开始做事,已经在道德层面审视自己这方面,杀死了太多细胞,浪费了太多时间。)

然而,自我位置的校正问题一直还在后续的创作经历中困扰我。直到我读完一个剧本,台湾剧作家简莉颖的《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它关于台湾艾滋运动的复杂过往,也关于在痛苦与剥夺中,个体还能如何存在以及相信什么。但这个剧本给我更大启发的是,一个创作者在面对那些被Joan Didion视为“It’s gold”的具有公共价值的真实人生时,应该将自己放置于何种位置,又如何以一种更平等的视角使某些群体和某些现象可见,同时还能传递出创作者自身的思索。许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可以不把“我”摘开。

另一部于我而言非常重要的剧场作品,是来自华沙新剧团的波兰戏剧《阿波隆尼亚》。曾经错过了它早些年在国内轰动一时的演出,但2020年,世界范围内的剧院都不得关闭大门,纷纷将自家的戏剧上线时,我终于在某视频网站完整地看到了它。虽然只是视频,但很难形容观看过程中强烈的痛感和心中的震动,这部剧中,不同文本、时空、神话与历史中的“牺牲”在并置与交响,舞台化作了一个柴堆,一个雷霆万钧的共振箱。我想这部作品也关于“抵抗遗忘”,看完它之后,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要像刺青一样记住昨天看到这一段时脑子里的想法,记住你想去做的事情,再难也一定不要放弃”。

我想做的事情,或许就是以一个创作者的立场去记录和抵抗遗忘,最小单元地,不把自己摘开地。如果我想写下一些他人的“病”,我也将不再恐惧去直面自己的病。而我的病,有一部分源于自己所从事的逼仄而动荡的影视行业给生活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重新开始创作戏剧文本,竟然成了某种自我疗愈的仪式。

《青年路蝈蝈》当然完全无法与《阿波隆尼亚》这样的巨作相提并论,它或许只是小小的我小小的《请回答2024》,我也至今都不知道,它是否真的贴近此次声嚣的主题——“真实的事物”,真实似乎永远难以被还原,但至少可以尝试去捕捉一些一闪即逝的瞬间,在那些瞬间里,我们如果能短暂地交汇,产生共鸣,就已经是一个创作者无与伦比的幸福。

再次感谢声嚣,这是一个难得的以文本为中心并且始终关注当下的呈现平台,编剧的署名竟然可以比导演靠前,这在影视行业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我希望被看作是一个2024从零出发的新人创作者,在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起点,期待与你相见。





/关于《青年路蝈蝈》/


🦗合租房里的蝈蝈🦗
🎵嘶鸣着21世纪的青春之歌🎵
🏠明码标价的空间🏠
💰如何承放无法标价的未来💰

剧情简介 北京有一条路叫青年路,那里当然住着很多青年。青年路上有很多高楼,高楼里一扇扇寻常的门后,常常是被简易墙面分割出的紧密空间,这些空间支离破碎,这些空间明码标价,这些空间是容器,盛放青年路青年们的白天与黑夜,梦呓与叹息。这个故事发生在这座城市里一间再普通不过的隔断房里,这间屋子被以大小不一的面积瓜分给了五个年轻人,他们同住一屋偶尔相遇,彼此点头友好礼貌,直到有一天这间屋子收到一份不属于任何住户的快递,两只蝈蝈。从此,屋子里多了一种奇特的声音,蝈蝈的叫声,而这五个年轻人之间的交集也因这漫长而醒目的声音悄然变化…



/2024/声/嚣/剧/读/节/


中间剧场会员享85折优惠



/主/办/方/简/介/


声嚣剧读节 Sound & Fury


声嚣剧读节是成立于2018年的戏剧新写作与剧场实践平台。通过青年戏剧人聚合在一起的共同创作、交流,互相砥砺和刺激,搭建起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戏剧实践现场。主创团队由国内青年编剧、导演、演员及戏剧工作者组成。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以日本文化,与世界相连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的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为了加深世界各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企划多样的活动以及提供资讯,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94年起,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基于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理念,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的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国际对话三个领域。



中间剧场


中间剧场是北京西部的一家民营剧场,多年来坚持国际审美视角,关注本土现实题材创作,为观众提供多元、现代、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备的戏剧作品;扶持国内原创戏剧力量,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策划“科技艺术节”及各类跨界展览展映活动。至今,中间剧场上演剧目超过百部,其中有《梵高自传》《白兔子,红兔子》《狗还在叫》《好几个》《弗兰肯斯坦》《静态人像》《那个小孩》《云鲸记》《凡人之梦》《空格》等独立制作剧目,及众多高质量的合作剧目及国际引进剧目。


主办方:声嚣剧读节

联合主办方: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艺术总监/出品人:陈思安

编剧:(日)前川知大、(爱沙尼亚)马丁·阿尔古斯、刘红卿、胡晓

导演:肖竞、高建伟、李嘉龙、洪天贻

制作人:李君兰

技术统筹:刘叶萱

舞台监督:衡姝霖、马伟刚

灯光设计:马伟刚、卢欣然

场地支持:中间剧场

《太阳》演出及相关活动

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支持完成




中间剧场
中间剧场是北京西部的一家民营剧场,拥有座位442个,可进行中小型话剧歌剧以及音乐会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和会议需要。中间影院拥有5个放映厅和1个艺术影厅,共设615个座位,兼顾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放映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