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如雷贯耳、光照千秋的著名人物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章惇等,都与苏辙是否能到商州任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061年,宋仁宗按照惯例举办科制考试,在在职官员中遴选优秀者,授京官并下派地方锻炼,做为后备干部人选进行培养。
二十六岁的苏轼和二十四岁的苏辙兄弟俩一起,由老师欧阳修举荐参加了这次科制考试。试后,苏轼被列为科制考试三等(实为一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而苏辙因考卷中所写内容直指宋仁宗的问题,而倍受当朝官员的异议。
司马光认为苏辙可以进入三等之列,而考官胡宿以其对皇帝不恭为由,不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苏辙置于四等,胡宿却坚持要求黜落苏辙。在宋仁宗的干预下,最终把苏辙列入下等。
到了授官任命之时,欧阳修的徒弟、苏辙的同门师兄王安石却以苏辙袒护宰相韩琦为由,一直不肯撰写任命文书。直到第二年的秋天,朝廷改命沈遘起草制词,苏辙才得到朝廷的任命。此时,苏辙获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苦苦等待了一年的时间,心理的煎熬只有苏辙自己知道。当尘埃落定时,苏辙对自己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深感失望。赌气的他以父亲在京修《礼书》,兄长出仕凤翔,傍无侍子为由,奏乞留京养亲,坚决辞官,绝不赴任。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
远在凤翔任职的苏轼得知弟弟辞官决定,写诗《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劝慰苏辙,不同意他辞官的轻率决定。并在诗中说,从其好友、商洛县令章惇(宋哲宗时为宰相)处得知“商人望汝来”,规劝弟弟苏辙赴商上任。
苏辙和诗《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为自己辩解,他在诗中说:“怪我辞官免入商,才疏深畏忝周行。”“知有四翁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以才疏学浅,留京侍父为借口,不赴商州上任。实质上他的内心仍然是孤傲的,坚持己见,不肯向位高权重者、政见不合者低头。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宋·苏轼
(一)
病中闻汝免来商,
旅雁何时更着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
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
从宦无功漫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
万人如海一身藏。
(二)
近从章子闻渠说,
苦道商人望汝来。
说客有灵惭直道,
逋翁久没厌凡才。
夷音仅可通名姓,
瘿俗无由辨颈腮。
《答策》不堪宜落此,
上书求免亦何哉。
(三)
辞官不出意谁知,
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
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
《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
梦魂相觅苦参差。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宋·苏辙
(一)
怪我辞官免入商,
才疏深畏忝周行。
学从社稷非源本,
近读诗书识短长。
东舍久居如旧宅,
春蔬新种似吾乡。
闭门已学龟头缩,
避谤仍兼雉尾藏。
(二)
南商西洛曾虚署,
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
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
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
山中岂信少人哉。
(三)
埙动篪鸣只自知,
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谩作耳中瑱,
科第空收颌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
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
仰羡飞鸿两翅差。
一一文中人物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