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小镇位于洛南县保安镇,距离洛南县城25公里,距西安87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景区包括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主题教育拓展基地、仓圣湖康体养生度假区三大板块及洛河滨河景观带。
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仓颉传说”,精心打造谷雨祭仓圣核心地标、汉字源流及现当代书法碑刻博览中心,恢复性再造元扈凤图、灵龟负书、阳虚鸟迹、墨染黑潭等仓颉造字文化遗址,洛惠渠、唐澍纪念馆等红色教育拓展基地及生态康养民宿集群,再现“仓颉圣创·大美胜地”的山水人文格局,打造产业、社区、文化、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文旅特色景区。
走进汉字源流馆,偌大的院落,古雅的建筑,各种石刻雕像,书法展室,看得人移不开步。
汉字源氚馆通过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文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仓颉传说”等,体现仓颉造字的艰辛和伟大,同时彰显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自信心。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汉字的出现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结束了华夏民族的蒙昧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历史纪元。山水峥嵘、风光明媚的洛南,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华汉字的故里,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不已。为追根溯源,缅怀古圣先贤,坚定文化自信,在仓颉造字的圣地玄扈山下,背依阳虚山,面朝洛河水,特建造中华汉字源流馆,目的在于让人们记住汉字辉煌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文字创造之前,天地人处于混沌状态,社会演变、生活起居等都无法予以记载。随着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展开,先后出土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史前阶段出现在陶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刻画符号,它们为研究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依据。可以看出,这些刻符都是原始人在生活中根据自然的形状,用来表达自己生活的图画形式,然后慢慢地将原始图画变成“表意符号”。
石室造字,阳虚山阴有一巨型石洞,传为仓颉造字时所居,名曰“石室”。相传黄帝离开洛南后,仓颉住在石洞里,白天狩猎捕鱼,观看鸟儿在雪地上走过留下的爪痕、野鹿奔跑时踩下的蹄印;晚上仰望满天星斗、察看奎星圆曲之势。天长日久,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他丰富奇特的想象中,好像都变成了会说话的图案,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了出来。此后,他就把看到的、想到的、领悟到的一点一点用石块在所住的石壁上刻画成图形。民间相传,仓颉造字有三斗六升菜籽之多,最终留下二十八字。
灵龟负书,景点位于保安镇眉底村,阳虚山脚,洛水之畔,巨石形似灵龟,屹立千年而不倒。据传,大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灵龟负书石也因此成为洛南县一个著名景点。
仓颉授书处,该景点位于保安镇柳庙村元扈山,仓颉将其在阳虚山所造廿八字刻于元扈山悬崖峭壁,以示后人。历代过往官员、社会名流仰慕仓颉,纷至此处沓观至拓印,以示风雅,对当地百姓骚扰甚大。当地百姓不胜其扰,趁雷电之机,架柴火焚,浇水而毁,致使字颓石裂。所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请石匠凿碑,竖立于元扈山下的许家庙村,以祭仓颉造字之德。
仓颉造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历经五千多年,演变成了炎黄子孙共同使用的文字。造字的仓颉受人敬仰,保护和传承造字成果的王森文值得尊敬。
——本文来源于侯培元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