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在线口才学校计划中秋节当天,组织学生到三岔河闫坪村挖红薯,征得孩子同意,并为孩子早早报了名。口才学校组织挖红薯活动也是能够让孩子们深刻体会中秋佳节的深层内涵。仲秋时节,各种瓜果相继成熟上市,人们把中秋节也称之为“果子节”。据说,从明朝开始,中秋节就有了互送月饼、瓜果的活动。
送孩子到闫坪村,安排好孩子参加挖红薯活动后,选择走进竹园沟。竹园沟紧挨大岔沟,位于大岔沟西侧,沟口路南是三岔河九年制中学,路北是三岔河幼儿园。靠幼儿园东侧上进沟路,路西一排民房一直向沟里排列,白墙红窗灰瓦,干净整洁。一个院子里,青年妇女正在洗衣服,边晾晒衣物,边唱歌曲,院子里小轿车、农用车、运货大卡车停满了场院,三五家院子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聊家常,过节的氛围热烈浓厚。
场院前与路之间地里得辣子、白菜、豆角、疙瘩白、菜花长得齐整。一块被主人修整得特别精致的菜地,条块清晰,行沟匀称,左右两边的辣子,红的、绿的,长条线角的、粗短肥壮的,长势喜人。这应该就是人不负地、地不负人了吧。
路东是一条小溪,近期干旱少雨已断流。紧挨着山坡上栽种着板栗树,红红的板栗落在了小溪的石头上,特别显眼。
进沟不远,沟变得窄了许多,少有人家居住。除去路、小溪和沙土地外,两边的山上长满了板栗树,走在路上,满眼看到的皆是板栗。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叔,肩上扛着五六米长的木条,手里提着蛇皮袋子,装满了未退包的板栗,见人笑着让吃板栗,指着袋子里开了口的说:“板栗颗在袋子下边,上边开了口的好剥,取里尝尝。”我们忙说:“家里买的有。”
谢过后和大叔聊聊,大叔告诉我们,一年里除去在家里种些地,再就是到外边打工,做些建筑活。这几年,年龄慢慢大了,到工地也没人让干活,一是没劳力,二是人家怕操心。回来在家种地,地力也薄,种下长得不好不说,野猪还闹腾得厉害,种不成啥庄稼,就种些菜菜拉拉得还行。板栗好的时候能卖个大几千元,去年才买人个几百元。家里两个娃,一儿一女,儿子上了人家门,女儿也出嫁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
再向沟里走,沟更窄,人家靠山而建,小溪里也有了水,每一个积水潭里还有鱼,这水流到哪里去了,这是个迷。两边山靠得更近,几乎没有地可种。板栗成了这里得主角,板栗树一个挨着一个,粗壮而高大,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熟透开口的板栗,开始了自由落体运动,打在树叶上像极了雨滴声,发出“欻欻歘......”的声响,下起了阵阵板栗雨,真是有风无风皆自由,成熟了,自由了,掉落了,与有风,与无风,无关。
一处院落,场片看起来大些,远远就听见牲畜叫唤。走近一看牌子还是陕西杨凌生态养殖什么的,名字太长没记住,大门紧锁着。透过门缝,院子里一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在拉饲料,看见人打开门,说了两句话,知道是养猪、养鸡的。
一路上,上上下下的十来个人,手上提的是板栗,收的是板栗。一处院落,台阶边的油布下遮盖着一大堆板栗,一个包张开口,大方的显示自己孕育的成果,三颗红红的板栗半包着,孪生姊妹一般紧紧报在一起。拿出手机拍照,主家闻声出门。几个人在院子里聊天,说的最多的还是板栗,主家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上就鼓励种植板栗,沟里家家户户都有板栗树和板栗坡,年年都有贩子上门来收,在咱手上收的便宜,拿到市场上就贵了,放到冷库了储藏起来,反季节卖,价会更高些。
院子边上一颗猕猴桃藤长成了树,碗口粗的主杆,枝叶铺开占据了一大块地,架子搭得结结实实,一颗颗猕猴桃密密麻麻得挂在树上。主家说,这棵猕猴桃一年能产二百多斤果子,远近的人都知道,成熟了就有人来买。
猕猴桃树下放置着一个铁笼子,笼子里坐着两只白兔,正在吃主家喂的食物。
中秋之日,竹园沟之行,遇见瓜果飘香的竹园沟,遇见了板栗满园的竹园沟,也遇见好似月亮上的玉兔。
话说回来,板栗是咱的知名土特产,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咱就有种植。发展到现在,品种有板栗、山栗、锥栗、茅栗等,嫁接技术成熟,储藏销售加工样样齐全,板栗也是美味佳肴,有糖炒栗子,板栗鸡块等,成为了咱的“致富果”“桌上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