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是常见病,支原体肺炎。小朋友的父亲想让医生开进口的阿奇霉素“希舒美”,但医院没有,只能开国产仿制药。
目前阿奇霉素的配方已经开放,但因为技术、配料质量等原因,国产仿制药的效果比较轻,副作用比较大;小朋友的病情也被耽误了两天半。
有些朋友觉得,是因为实施了医保DRG制度,医院担心超支一味省钱,所以不敢开好药。
但DRG制度实施的范围是住院医疗。现实情况是,现在不管是住院还是门诊,都难开进口药、原研药了。
还有哪些原因,一起把好药推走了呢?
1. 医药集中带量采购
由医保局出面,用招标的方式确定药品的中标(购买)价格、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每次集采,医保局谈判代表的“灵魂砍价”都会震惊广大网友。
这种方式的初衷是用合同承诺药品数量,直接和药企谈,希望省去药品销售费用,以此把药价降下去,减轻人们看病的经济负担。
根据第九次集采结果来看,中选药品平均降价了58%,效果显著。
但相应的,因为是招标竞价,愿意降价的多是国产原研药。据统计,191个中选产品里,仿制药占了188个。
没有成本优势、不愿意降价的进口药、原研药,基本不会进入集采清单。
2. 药占比
指人们在看病过程中,药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
医保局对药占比有政策规定,不能高;为了持续监控,医保结算的医院每年都要接受考核。
把药占比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初衷,是防止医药费的不合理增长,减轻人们的买药负担,出发点是好的。
3. 综合影响
一方面,医保DRG制度规定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预算标准,医院用超支了就得自己贴钱。
为了保证不亏/少亏,医院会尽力把医疗费用控制在预算内。如果遇到重症、基础疾病比较多的患者,一看就可能要超支,那么治疗方案和药品就会偏保守、偏便宜,也就是多用国产仿制药。
另一方面,医保局拨款的医院必须接受药占比考核。药品费花得越多,药占比越高,考核结果越差。
进口药、原研药的效果是好,但耐不住价格高啊。给病人开这类药,相当于给医院考核使绊子。
在双重压力下,医院也是费力应对。
有些医院限制了部分药品的购买条件,得住院才有能买,门诊买不到,这是我今年9月底的就诊经验。
有些医院干脆不用进口药、原研药了,统统用集采药。
4. 对策
如果我们想用更好的药,但医院开不出,该怎么办呢?
比较经济的做法是,买支持院外购药的医疗险。
这里的“院外药”不单单指为了治疗癌症,去院外买的昂贵药、靶向药,
因为现在很多普通疾病,医院都开不出好药。
所以,得是不限制疾病种类的院外药责任。
要想彻底突破DRG束缚,需得进阶到中高端医疗险:
可以到公立医院的特需部/国际部、私立医院看病。
这些地方不用医保结算,当然就没那些限制。
许岑cen说:
医保DRG改革后,很多同行说买无社保版的百万医疗险就行了。
其实行不通。
其一,百万医疗险的就诊范围是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部。只要是普通部,就会受集采限制,这和社保身份没关系。
其二,就算你跟医生说,不用社保、全自费,医生为了避免风险,大概率也会按DRG制度来医治。
因为有些病人会在出院后拿着发票去医保局报销,这样也是用医保结算了,医保局会和医院算总账。如果超过预算标准,医院一样要自己垫。
医生无法确定你是不是这类病人,干脆一视同仁,都按DRG规定治。
即使真超支了,心里也有个数,比不明不白的好。
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