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近笔者看了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老师《从出海到全球化:如何提前布局谋求新增长》的主题分享,获得很多启发与思考,王煜全老师的观点也把我的注意力引向之前少有关注和思考的话题、领域。
中国企业出海与全球化发展在未来二三十年中蕴含着海量机会,对不少企业来说可以将其作为主要增长点。
我非常想把王煜全老师的观点、思路分享给原动力平台的各位读者。
在我平时与企业交流、合作时,我看到在竞争、挤压愈发明显的环境下企业采取能想到的一切手段降本增效,同时因为不知道怎样的发展路线才是对企业最有利的而感到迷茫和焦虑。
企业或许需要换一种思路:现在固然重要,但现在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综合结果,过于执着和纠结于现在让企业难以发现未来的增长机会,不如坚定地展望未来,并且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王煜全老师主要讲述了以下观点和内容:
一
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出海
王煜全老师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企业必须首先在本土经营中积累出相比海外企业的显著优势,因为在出海经营的陌生环境企业势必不断遇到困难和挑战,也就是说本土积累的优势和经验在被抵消后必须还有剩余才能支撑和海外本土企业的竞争。
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01
供应链优势
中国供应链的超大规模性导致和承接了的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生产制造转移,同时也加深了全球协作。
中国制造业通过为ZARA、戴尔、苹果等品牌代工承接了制造能力并且借助这些品牌接入了全球价值链,这一方面让国际需求驱动中国企业产能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中国供应链在融入全球后,企业竞争实现的不仅企业口替代,更是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替代,中国企业已经深度嵌入全球的产业生态网络之中。
02
线上市场优势
线上购物的兴起为中国企业出海打开新的窗口机遇。
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也不是近一两年才被发明出来,但是毋庸置疑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是最深的,并且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影响和带动美国、欧洲乃至非洲部分地区和人群的购物习惯。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Diago Comin所说,一个经济体的实力强弱不取决于它引入先进科技的速度,而取决于它使用先进科技的深度。
线上市场的领先应用在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将变现为信息、资讯、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以及销售、物流等环节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03
文化输出优势(未来)
文化输出是经济和消费高效的催化剂。
近一两年有少数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的非常突出,包括米哈游(原神)、抖音、小红书等。未来中国企业在文化输出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二
出海只是潮流,全球化才会永恒
这里先解释一下出海和全球化的关系。出海是指企业通过海外设厂、建立海外公司等方式实现海外经营,是一个变革或者动作,可以按照项目来理解。全球化则是企业实现多国布局后的经营状态,是一种稳定下来的常态化运营。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出海?相信不少读者已经想到这个问题。出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也是一个通过转型获得新生的过程,如果本土经营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应该没有人会愿意出海走向陌生的环境去经营企业。
归根结底,出海一是因为本土的市场需求到达上限,市场上供过于求,而海外仍蕴藏着广大的市场机会;二是因为贸易冲突原因,出口因各种因素而受到限制。
所以回过头来,王煜全老师认为出海只是潮流,全球化才会永恒,出海是过程,全球化才是最终的结果。
该推论的得出主要基于两个考虑,其一是低价策略与跨境物流之间的冲突,长期盈利难以持续。这一点对于非价值密集型、走海运的商品交易影响尤为明显。其二是出于对未来制造业产品服务化趋势的思考,全球化运营模式下为本地用户提供服务将拥有诸多便利条件。
这一点上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讨,限于篇幅我们在以后专门的文章中与各位读者分享。
三
日本经验的学习与反思
这里提到日本是因为它是在企业出海与全球化方面非常好的研究和借鉴对象,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日本在该领域是走在前列的,日本有众多非常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中国在这方面则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同为东亚国家日本在商业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中国相对接近。
日本企业出海起源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汽车在欧美崛起的机遇,当时省油、便宜成为美国市场新的追求,日本车在美国获得很好的销路。而后美国本土汽车公司受到冲击,最终通过谈判向日本施加了300万辆/年左右的出口配额,此后本田公司(当时日本排行No.7)最早开始在美国本土投资建厂。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产品“质量好”的标签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日本刚开始出口时产品以低价低质为特点,之后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等实践一步步搏取了质量好的名声。
从日本研究企业获得的经验主要有:
1、中国出海成功的企业很可能不是国内该行业的老大,但也不是国内的末流,而是老大后面那几个。因为实力和老大其实没差多少,但是品牌形象、认知,这些和老大比有差距。
2、出海与全球化过程中,产品信誉与文化认同是两个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对全球化中的管理与文化冲突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一点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戴明博士关于质量管理的主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过程(在美国本土不受认同→受到日本企业追捧→在美国本土得到认同)。
四
中国人如何探索出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王煜全老师在分享的最后也提到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层面的干货,中国企业在探索全球化的过程中如果关注到以下这些问题,将能够少走很弯路:
01
顺序
如果只讲出海,那就不涉及顺序问题,因为本土外的目标只有一个市场,但如果讲全球化,一定避不开顺序的问题。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选择的第一个海外市场是发达经济体(美国、西欧),然后是发达经济体周边(北欧、南欧、东欧、加拿大、墨西哥),再之后是新兴经济体(80年代中国)。
当前中国不少企业跟风选择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并且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遭受损失。日本的经验在当下环境也不能完全照搬借鉴,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往来处在趋势转变的节点上。
王煜全老师提到了一个相对简单有效的方法或衡量指标,即华为在目标国家当地的表现,例如荷兰、爱尔兰等国家为华为提供了相对不错的经营环境。
02
进入方法
目前中国企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独资进入:例如比亚迪在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独资建厂,进入当地市场;
2)合资进入,也就是自己站在前台,例如海尔在美国合资成立生产基地,主导合资公司;
3)合资进入,也就是自己站在后台,例如阿里在东南亚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电商公司,阿里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总体而言,企业应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市场进入方法。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应该尤其重视政治风险的分析,企业应当在这方面有所投入。这是因为,政治风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真风险”,其他风险则大都能找到办法来解决。
总结
以上内容对王煜全老师的分享进行了复述,笔者此处仍非常推荐感兴趣的读者搜索并观看王老师的报告现场纪实。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