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言
近期,笔者聆听了微软CTO韦青老师从一名工程师、技术专家的角度剖析VUCA时代的特点、推动时代变化的重要因素——技术演进,以及身处其中的企业或个体的应对思路与方法。
职业原因,这一话题本就是笔者平日里思考的方向,但老师的观点仍是冲击我的内心,给出的方法再次刷新我对时代的不确定性特征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理解。
笔者借助「数智原动力」平台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并盼望需要的人能够从中有所借鉴。
Part.1
时代的变化
复杂性时代,
也就是确定性消失的时代。
复杂性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特征。
我们总想学对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答案,但这个时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去摸索、探索,需要去试错的时代。
这是一个开卷考试的时代,闭环考试可以背答案,开卷考试需要解出答案的方法,需要科学方法的实证。
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从根本上、也就是从更高的维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思考对策。
我们越发频繁听到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感叹工作与生活之艰辛,这是从确定性时代到不确定性时代切换过程中个体所切身感受到的无所适从与阵痛。
韦青老师认为,这里的核心矛盾在于,人们试图在确定性消失的年代仍旧使用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并制定出基于确定结果的一系列行事策略。
但是很不幸的是,事实上人们面对的问题多数属于复杂问题。复杂即是指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
我在之前的文章【数字化转型之路 |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我们该怎么办】中曾经讲过,过去的200多年中人类经历了三次时代变革,并来到了目前的数字智能时代。
每一次时代的变革期都是一个VUCA的时代,其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中,不断引进、消化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百年沉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体系,增强自身实力。
截止目前,我们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边际效益已经出现递减趋势,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
在与标杆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已经成为新的标杆的前提下如何继续保持快速地自我提升,这是当代企业家们必须探索的主题。
未来的冲击不可避免,我身处其中也时常清晰感知时代的迷茫。
韦青老师用犀利的观点直接指明了问题所在:确定性消失的年代,用确定性的思维模式去解决不确定年代下的复杂性问题,不可行。
对复杂性时代的特征要有清晰认知,思维模式也应该逐步调整到能够适应复杂时代。
Part.2
技术的演进
看到“+ ”与 “化”的变化,
技术的演进。
当你理解为“+“的时候,你会想要拥有这种功能;但是当你理解为”化“的时候,你就会想要把他融入系统和工作流程。重点不是拥有,而是理解和运用。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讨论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元宇宙时,我们才真正进入这一轮技术发展赋能的时代。
韦老师非常风趣地提到:“当前,有谁会和来到自己家的朋友介绍,你看,我们家有个插座,这个插座有电,可以让灯亮起来”。
但是,在100年前,电作为新技术的出现则是被那个时代的前辈们当作是一件非常新奇的新事物,反复被提及。
同理,100年后,我们的后代看现在的我们不断在讨论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这些当代的新奇事物,是否也会有我们看前辈那样的感觉?
技术不断发展是客观现实,每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同时代人们会以“+”的思维看待新生事物。因为其之前的认知里面没有这个事物,对于新事物要去学习、理解,并逐步应用。
当技术应用广泛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则不再觉得这是个新鲜事物,这非常容易理解。他们已经将所谓的新事物“化”于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后代看待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元宇宙这些技术将会如同当下我们看待电能应用一样,将这些内容“化”于生活之中。
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入了这一轮技术发展赋能的时代。
技术的演进是不断演绎的,当代人要对前辈的技术成果予以充分尊重,也要为后代创新出新的成果;这样,技术的发展就会代代传承,从而推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Part.3
思路与方法
我们不要只将其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去学习,每当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应当从刻意套用框架开始,进而养成如此思考的习惯,形成思维定式。
思考问题的属性,繁杂、复杂亦或是混沌问题?并依据方法论行事,逐步将这种思维模式内化到自己身上,当遇到问题时养成的习惯会帮助你做出科学决策。
同时,韦青老师也建议我们具备两种意识,非常形象。
#
盲人摸象
不要因为摸到了什么,就觉得这是全部。
承认自己是“盲人“,将自己放在相对较低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所面对的环境与问题,正确看待别人的不同观点,而不是认为自己的认知都是正确的。
这类似于苏格拉底论述的「无知之知」。意识到存在“自己连不知道都不知道的领域”是形成高维度思考能力并且洞察把握事物全局的前提。
#
小马过河
依据已经摸到的对象(耳朵或者尾巴),敢于去实践,不断试错,探索。
一方面,不要因为没有摸全,就不行动;
另一方面,也不要完全根据他人的说法就不做实践,还是要主动进行实证,光听不做毕竟难以创造价值。
「兵之利顿是常,贵因败以成」,科研实验或是经营创业,其实全是因败以成,一路失败一路总结,最后把事情办成。
#
三错法
在黑天鹅、灰犀牛层出不穷的时代,做「对」的事情有可能是一种极小概率的事件。
如果一开始就以一定会做错的预判和心态,而关注于如何以最快速度地「知错」和最高效率的「改错」,反而能够提高巨变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韧性和坚毅(Resilience & Grit)。
而这种能力,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机器学习」能够帮助人类的主要贡献。
从结果上进行改变,是为改良;
从做什么开始改变,是为变革;
从目的上发生改变,是为转型。
连通这三者与结果的是三条反馈链条。
当结果为负面,链条为负反馈,即纠偏。自然界中极少存在正反馈,但这里却存在。当结果为正面,链条为正反馈,改良、变革、转型的力量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条反馈的链条包含了企业全部的变革活动,正/负反馈都有其宝贵价值。
所以不妨积极行动,勇敢试错,快速改错,锤炼出VUCA时代下无论个体还是企业都渴望具有的强大韧性。
— End —
编者按
笔者也是工程师出身,后转入咨询行业,至今从业20余年,主要在制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以来,不断学习,以提升思维认知并结合实践进行落地,非常感谢韦青老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