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别名海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平潭县,东濒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相望、南北长30千米,东西宽约19千米,面积274.33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
平潭岛又名“海坛岛”“东岚”。因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在海上远望如坛,所以被称为“海坛岛”或“东岚”。在长期的称呼演变过程中,“平潭”这个名字逐渐被广泛使用。
从地形上看,平潭岛以海坛岛为主岛,它的地形比较平坦。在海边有大片相对平整的陆地,“平”字体现了岛屿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潭”在古代常用来形容比较深的水域,海岛四周被海水环绕,有众多港湾和较深的海域。
平潭岛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原、台地次之。海坛岛海蚀地貌极为丰富,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拥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阶地等形态各异的地貌。
晚三叠世,福建进入濒太平洋边缘活动带阶段,构造变动转变为燕山期由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形成平行于海岸的长乐—南澳陆缘拗陷带,平潭岛即位于该拗陷带中。
晚侏罗世,随着板块俯冲加剧,大陆边缘遭受挤压,产生一系列大断裂带。晚侏罗纪时期,火山喷发与岩浆入侵,地壳运动使岩石产生断裂和位移,形成北东向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加上其他方向的断裂,构成平潭复杂的断裂格局。
古近纪时期,地壳拉张裂陷,海水逐渐淹没平潭部分陆地,平潭与大陆分离,成为近岸的大陆岛。约6000年前,海坛岛转为上升为主,岛屿面积不断扩大。在内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平潭岛形成了岛礁、港湾、丘陵等多种类型的地貌。
平潭岛汉时置港,成为南下北上的贸易枢纽,唐末五代成为与广州、扬州齐名的三大贸易港口,宋元明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随着时代发展,平潭岛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核心区域,在对台交流、海洋经济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力较大,冬季短但温暖,夏季长且凉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
土壤主要为红壤、风沙土和盐土,植被稀疏,土层薄弱,养分含量少。主要植被类型以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混交林、灌草丛为主。
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石牌洋礁、仙人井、海坛天神等自然景观,以及海坛古城、石头厝等人文景观。此外,还有龙凤头度假村、坛南湾海滨浴场等优质海滨沙滩。
- 半洋石帆:位于海坛岛西部的海坛海峡中,是两块并峙直立的巨石,一高一低,高者33米,低者17米,由底部礁盘托起,似舟船张帆,为全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是平潭旧时十景之一。
- 海坛天神:与石牌洋并称平潭岛奇石“双绝”,位于南海乡塘屿南中村南海中,是由花岗岩球状风化造型而成的巨型天神像,身长330米,体宽150米,下身斜翘一柱状风化岩体,如男性特征,世所罕见。
- 三十六脚湖:为福建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位于北厝镇的东部海角,面积2.1平方公里,湖、海、山、林交相辉映,湖岸曲折,港汊众多,湖中还有龙屿、大龟山、小龟山等诸多奇特景观。
- 南寨山石:独特的海蚀地貌景观,位于海坛岛中部的北厝镇山利村东南,景观集中于五峰一谷,即鳄鱼峰、仙女峰、绵羊峰、神雕峰、青蛙峰与神龟谷,遍布着球状风化花岗岩体,石景千姿百态,赢得了“动物世界”“石头公园”“石景大观园”等美誉。
- 东海仙境:位于流水镇王爷山南麓海滨,由仙人井、仙人洞、仙人谷、仙人峰、仙人柱、仙人台、仙人泉、王爷嶂谷、金观音等景观组成。其中仙人井是天然海蚀洞,形如巨井,涨潮时海浪汹涌撞入,井底白浪翻腾,声若洪钟。
- 海坛古城:中国首座海岛旅游古城,占地1047亩,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以海洋文化、海防文化、海丝文化和海峡文化为根基,有众多仿古建筑、商业街、主题广场等,城内还有各种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动。
- 68海里景区:以两岸交流为主题,在这里可以眺望台湾海峡,感受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景区内还有一些与两岸关系相关的展览馆、纪念碑等设施。
- 将军山:山势临海而起,险峻陡峭,巨岩交错,怪石呈奇。这里曾是部队演习的重地,有部队为演习构筑的观礼台、飞机场、坑道壤沟等军事设施,规模宏大。
- 北港文创村: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小渔村,这里的建筑以传统的石头厝为主,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海边。村里有很多文创工作室、民宿、咖啡馆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当地的渔家文化,感受慢生活的节奏。
平潭岛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由于近代遭受人为砍伐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主要植被以次生植物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竹林、木麻黄、灌木丛等,沿海地带有少量红树林、沙生草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