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关是古义阳三关之一,位于河南信阳市与湖北广水市的交界处,其中湖北省广水市的武胜关镇因此关而得名。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
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
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有“全楚之襟”的称谓,是楚国重要的军事屏障。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朝齐称武阳关,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清朝正式称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
1929年,“蒋桂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时,冯玉祥的“讨逆军”第三路总指挥韩复榘抢先控制了武胜关,致使桂军一败涂地。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信阳后,迅即夺取武胜关南下,从翼侧进攻武汉。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武胜关所在的大别山区战略地位重要。
武胜关位于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是河南省与湖北省间的交通咽喉,把控着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
雄踞于峡谷之中,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充分利用了周边山峦交错、群峰环结的地形,将山体作为天然屏障,增强了防御性能。
城墙多以巨石或青砖砌成,质地坚硬,墙体厚实,能够抵御外敌的攻击。关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南北各设一门,门外有吊桥,城内有重兵把守。
关楼建筑高大,便于士兵瞭望和防守,居高临下,可俯瞰关内外的动静,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周边设有屯兵地,如将军寨,全以大片石构筑,长约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凿一插旗圆孔,四面各有一高出寨墙之券顶砦门,可容纳大量士兵驻扎。
烽火台用于传递信号,一旦发现敌情,通过烽火的传递,能迅速将信息传达给后方及周边的军事据点,以便及时做出防御部署。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武胜关的建筑规模较大,涵盖了关城、城墙、关楼、烽火台、屯兵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能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
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也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要战役,如柏举之战中,吴军穿越大隧(即武胜关古名),深入楚腹地;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忽必烈率军攻大胜关,后越关南下直取鄂州;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
武胜关是中国古代南北抗衡的重要战略支点。北军若攻克此关,便可南下控制孝感,进而威胁武汉和荆州;南军若占据此地,往北可进取信阳,控制淮河中段,还可分兵攻打襄阳,从方城通道侧击河南。
如今,武胜关关城下面是京广铁路隧道,关上107国道纵穿,它依然是连接中原与湖广地区的重要通道,在现代交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