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古名樊良湖,又名新开湖。跨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金湖县与安徽省天长市,属淮河流域,淮河入江水道穿湖,终达长江。水域总面积为760.67平方公里(平水面积),为江苏省的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文章༒
相传古代有一个名为“高邮”的地方,后来因地质变化和水系演变等因素形成湖泊,就以该地名为湖泊名。另外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甓社湖(高邮湖旧称之一)出现珠光的奇异景象,后人也将其称为珠湖,但随着时间变迁主要还是称为高邮湖。
高邮湖是由多个小湖泊连接形成的,约6000-7000年前,长江三角洲和淮河三角洲不断扩大,使得高邮一带形成了浅海湾。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水的冲刷作用逐渐填平了海湾,在高邮地区形成了许多小湖泊,如新开湖、津湖、甓社湖、平阿湖等,这些小湖泊是高邮湖的前身。
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河南濮阳决口,改道南流,经泗水夺淮。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沉积,导致淮河入海河道逐渐淤塞,水流受阻,水位上升,洪水汇聚。淮阴西南部的一些小湖泊和低洼地逐渐被淹没,淮河的水流改由洪泽湖向东入海,大量的泥沙流入高邮的各个湖泊,各小湖的湖面不断扩大。
明末清初时,高邮地区的湖泊在黄河改道、漕运和人工导淮、治淮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连成一片。到了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最终形成了相对完整水域的高邮湖。
湖水主要由地表径流补给,三河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95%以上,另外由安徽境内的白塔、铜龙、秦楠、杨村和王桥等5条小河补给,最终由东南部高邮湖控制闸入长江。
淮河入江水道,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下游。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于周桥以南的五坝开了三条引河,并筑六道河堤,时称“三河六堆”。
嘉庆十八年(1814年)在今三河闸处开挖仁、义、礼三条引河(即新三河),洪水遂经新三河入宝应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和邵伯湖,经江都六闸入里运河,再出金湾河、凤凰河、太平河等五河,由芒稻河、廖家沟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
- 白塔河:是高邮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有南北二源,南源为主源,发源于来安县江淮分水岭东部;北源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全长110千米,平均比降0.086%,流域总面积1604平方千米。
- 铜龙河:曾名北山河、铜城河、龙岗河,流经天长市北部,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有南北二源,南源为主源。全长64千米,流域面积426平方千米。
- 杨村河:发源于天长市平安乡西南翁集丁坝,向东南流经古家桥,进入魏桥小型水库,出库后折向东流,经多处水库和村庄后,于螺狮桥附近进入沂湖,出沂湖后于郭家大桥与老白塔河汇合后入高邮湖,河长30千米。
- 王桥河:在航测图上称龙桥河,发源于天长市横山北麓,于岗陈进入岗陈小型水库,出库后再北流进入大涧口中型水库,出库后向东北流过王桥与来自官塘涧小型水库之水分别进洋湖后注入高邮湖。
- 秦栏河:流经安徽、江苏多个乡镇,是高邮湖的主要支流之一。近年来,由于源头保护力度不够,秦栏河出现河道不畅、岸线破损、面源污染等水生态问题。
高邮湖湖底平坦,湖底高程3.5-4.5米,高邮湖常年水位5-5.5米,蓄水5-6亿立方米,汛期蓄水9.38亿立方米。湖水呈黄绿色至淡黄色,为重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
高邮湖动物资源丰富,有动物122种,鱼类有青鱼、白鱼、黑鱼、鳊鱼、鲤鱼、鳗鱼等63种,优势种有鲫、大银鱼、鳙等。青河虾、银鱼、螃蟹闻名遐迩。渔业对当地经济有重要贡献,是渔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是众多野生水鸟的栖息地,如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此繁殖和越冬,还为大量的鱼类、水生植物等提供了生存环境,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淮河入江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邮湖在淮河洪水季节起到关键的泄洪作用,能调节淮河下游的水量,削减洪峰,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压力,确保水流顺利进入长江。
高邮湖航道是安徽天长矿石及农副产品水路外运的唯一通道,也是江苏中部与安徽东部重要水上通道,湖区航道里程达36公里,与京杭运河相连,还与周边的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等构成完善的航道网络,促进了两省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物流运输。
高邮湖水域宽阔,拥有优美的湖光山色,还有大片芦苇荡,其中高邮湖芦苇荡生态湿地有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水上芦苇迷宫。有湖上游船、休闲垂钓等旅游休闲项目。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