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 提振底气助推基层治理——九甲镇果吉村驻村工作队
文摘
2024-10-13 22:01
云南
九甲镇果吉村驻村工作队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协助果吉村“两委”强化组织建设,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步实现基层“党建强”“农民富”“产业强”“乡村美”的良好发展状态。一是落实职责任务,进一步规范驻村工作队管理。严格按照云南省驻村工作“五项职责任务”清单督促全镇驻村工作队落细落实驻村工作职责任务,制作并下发工作例会表、走访记录表及工作日志表,进一步规范驻村工作队管理,更好地落实驻村工作队工作例会、考勤管理、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工作制度。二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按时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坚持班子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不低于2次,组织果吉村全体党员参加镇党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1次57人,广大党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与干部综合履职能力。三是加强支部建设,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战斗力。在重大事项决策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公开栏、规范公开内容;适时入户走访,听取民意,关心关爱贫困党员、老党员,利用节日期间,慰问贫困党员、军人家属、弱势群体,密切党群关系;管好用好小组活动室,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全面落实党内生活制度、“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按时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 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果吉村后,在九甲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果吉村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推行“公司+党总支+村集体+农户模式”,深入推进消费帮扶工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负责登记落实,挂钩单位对接承销、社会力量带销,确定扶贫产品3个,涉及农户123户,引进3家公司落地投产,使资源变资产、商品变产品、资金变股金,打造产业品牌,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订单产业2个。一是推动“小火腿”逐步成长为“大产业”。积极引进“镇沅九牧坊农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原闲置小学作为火腿加工基地。公司按照市场价以上收购农户土猪,年底给村集体分红,达到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在果吉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宣传下,果吉村农户们纷纷同意与公司签订养殖协议,至今全镇300家农户都签订了养殖协议,果吉火腿加工厂年生产加工生猪达2000余头,村民们靠着这个不起眼的“土特产”富了起来。二是推动甜脆玉米产业种出“甜日子”。积极与镇沅盈诚农业发展合作社对接,由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并按照每公斤2.4元回收玉米;果吉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负责玉米的种植、管理、采收,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2023年整合土地资源种植甜脆玉米20亩,创收20吨,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8万元。三是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牛劲”十足。整合集体土地资源建设饲草加工车间帮助农户加工牧草,不断扩大畜牧业养殖规模,深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联结带动,召开黄牛养殖发展专题会议3次,召开小组会议2次,使政策宣传全覆盖,用好黄牛产业发展政策小额贴息贷款支持12户农户,顺利推进黄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黄牛存栏达592头,其中能繁母牛175头,抓实畜牧产业发展。四是推动“金果果”撑起农民致富梦。积极协助果吉村两委与镇沅盈诚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人参果产业,经土地资源整合,35亩人参果扎根九甲镇,亩产约4--6吨,总产量超120吨,预计产值达60万元以上,平均每天带动务工20余人,预计实现务工收入3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预计10万元以上。以省级美丽乡村、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法治民主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重点聚焦乡村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与时俱进建章立制,让公序良俗有规可依,移风易俗有章可循。一是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顺利实施省级美丽乡村奖励金80万元项目,完成污水处理、垃圾池建设、村委会庭院提升工作;争取30万元资金完成了风雨桥修复、田间道路硬化1公里、大村子村组道路修复工作;完成了7个小组污水处理前期申报工作及人畜饮水项目前期测设工作。村组道路修复、产业发展布局、人居环境提升等各项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二是因地制宜开展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措施,健全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每月组织党员,凝聚群众力量,管好用好公益岗,坚持每月环境大扫除、大整治、大检查3次制度,落实好环境卫生红黑板评分制度,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工作。三是积极与县文旅局、县文联等部门沟通对接,对九甲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对优秀民族文明进行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九甲“杀戏”于2009年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先后投入资金125万元建设杀戏传习馆,培养业余演出队10支203名演出队员,每年巡演50余场次,连续三届参加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会演并荣获“优秀汇演奖”。2023年1月,九甲杀戏传习所被认定为普洱市“非遗戏剧艺术创作演出基地”,让苦聪人文化的神秘色彩更好地展露在更多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