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童双攀
2024.12.4
企业蒸蒸日上之时,林建全却把一应事宜交弟弟林建胜去打理,自己虽身处工厂,却终日蜗居工作室,专心“玩瓷”。
边品茗边赏玩或高端大气或小巧别致的陶瓷,林建全从桌上拿起一面放大镜递过来:“你用这个看,看不到任何瑕疵的……”一脸自豪!
“你们看得出这杯子有什么特殊吗?”他指着我们手头喝茶的杯子。这杯子确实与普通茶杯有别,端在手上,觉得很厚重,手感很好,此外我们都说不出所以然。
“非常难、非常难……”林建全一迭声地说,“这杯子,烧出来之后是没经过任何处理的,每一件都有我的编号和标志,外观造型呈一条弧线和一条直线,其设计之经典在全行业独一无二!”
原来,这些茶具每一套有四个杯、五个碟,外加一个泡茶的碗。林建全把样品设计出来之后,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才在德化找到能做得了的师傅。他让师傅自己开价,又足足跟踪了一年时间,烧坏就重做,做到了第300号,去掉编号带“4”的,总共做了243套,那师傅实在做不下去了!为何如此之难,只因这样大小的极厚的杯子,如此重量已经是达到了极致—— 也就是再烧不出比这更重的了。
还有眼前的一尊弥勒佛,苹果大小,刚好可以放在手中。林建全让我们用放大镜看其中的细节,从脸上的笑容、衣服上的褶皱、手上的念珠、手指甲,到整个大肚子及其肚脐,其做工都与众有别,都是他苦心孤诣的结晶。他认为“人体是活着的动物里最美的构造”,为此,他可以长时间不厌其烦地去研究人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种器官的动态或静态的造型,甚至他还拿自己“开涮”,做了一尊自己的雕塑摆在工作室里。为做出弥勒佛的笑容,他观察了从人生第一笑到最后一笑这一过程的至少一千个不同的笑容;为做好弥勒佛的肚子,他还专门研究各种肥胖之人的肚子;那串念珠,从第一颗到最后一颗,大小分布要符合远近不同的观察效果;肚脐眼设计成了螺旋形状,仿佛世间万物都能进入弥勒腹中,寓意佛家“大肚能容”的气度。这弥勒的重量比别人同样大小的作品至少重一倍以上,被开创性地设计成“掌中宝”款式,随时可把玩,让它“转陀螺”竟可以历时四分钟之久才停下;而无论你怎么玩它,它都始终笑脸相迎:一恍惚,岂止是你在玩它,何尝不是它在玩你。
还有一样是林建全引以为豪的,那就是他在做石膏模具上下的功夫。打模的时候,石膏的拼接做得不够紧,产品就会在接缝处出现很明显的模线,需要修坯工人用刻刀削掉。他虽然也需要工人做一些修整,但却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刮削,因为他做出来的模具,拼接处几乎天衣无缝!
每一处细节,都极尽推敲!这背后,是精力的投入,更是时间的付出:从第一个弥勒佛试验到最终定稿,林建全花了十年的时间!
但是,林建全并不是闭门造车式地钻研,从生产西洋小手工艺瓷开始,他就特别注意研究具有异域风格的艺术品。
记得1996年,林建全第一次去香港,在商场看到西班牙“雅致陶瓷”一组瓷马的造型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非常惊讶:原来陶瓷还可以做得如此真实生动!于是,他咬牙买了几件回来学习,后来又通过香港的表弟订阅了“雅致”的刊物,潜心钻研多年,终于悟出了很多道理,设计出来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订单更是如雪片般飞来。
后来有了出国参展的机会,每次展览结束后林建全都要安排几天时间在该国或到周边国家走走。多是去参观博物馆,学习当地文化,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会去逛商场,找自己想了解的东西。据他说,欧洲的大部分世界级博物馆他都去过,仅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他就参观了三回!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7年,林建全有幸接到了制作“中法文化论坛大奖赛”奖杯的任务,但只给他区区 12天时间!这是行内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但却把他的那股子狠劲儿激发了出来。他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有一天晚上,他一直睡不着,凌晨4点钟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好创意,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工作室,撸起袖子干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美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提前了两天时间!
“普通的产品谁都会做。我就是要动脑筋,做出别人做不到的,就觉得很开心!”他如是说。
今天起的每个晚安,都有我们陪伴。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 | 童双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 | 山有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