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2024(11):全方位思考如何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

文化   2024-11-18 13:36   浙江  

中国茶叶




2024, Vol. 46, No. 11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期亮点👇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时代要求背景下,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关于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的思考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通信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全方位阐述茶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文读懂茶叶加工品质形成的基础理论、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2023年茶叶加工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茶多酚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可应用于粮油、肉、水产、果蔬制品及饮料中,茶多酚在其中是如何发挥健康作用机制的呢?——茶多酚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于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姜仁华,陈富桥,潘昌健,伊晓云,胡林英,林梦星,刘仲华*
摘要: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产业瓶颈的关键,为做强茶产业注入新动力、新要素和新动能。针对茶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克进展不快、茶业人才支撑力度远远不足、产品创新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茶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不够等挑战,应大力推动茶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积极探索业态创新、大力推动产品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工作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加快形成茶业新质生产力。

2023年茶叶加工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杨高中,赵燕,朱荫,张悦,彭群华,施江,吕海鹏*,林智*
摘要:茶叶风味品质怡人,备受全球消费者的喜爱,其品质形成机理及品质调控技术是茶学研究和产业实践的重要内容。2023年,茶叶加工品质调控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涵盖茶叶加工品质形成的基础理论和茶叶加工品质调控的技术研发等两个方面。文章综述了2023年茶叶加工品质调控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叶关键品质成分的分析鉴定、不同加工工艺对关键品质成分的影响、贮藏陈化对品质成分的影响、茶鲜叶原料品质提升,以及茶叶风味品质定向调控技术研发的新进展等,旨在为茶叶加工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和茶叶加工品质调控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助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茶叶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与思考


陈立佼,樊宗珮,李铦尧,王格兰,李丽梅,王嘉灵,高峻,王白娟*
摘要:标准化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云南省茶产业正处于向“茶业强省”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好标准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文章梳理了云南省茶叶标准化工作开展的现状,重点分析了云南省茶叶标准化组织、茶叶标准制(修)订工作、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情况,并从建立健全云南省茶叶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标准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未来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思考和讨论,以期为推动全省茶叶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茶多酚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炳银,陈红平,田宝明*,张洁茹,张相春*
摘要: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防止食品变质、改善食品感官品质和提高食品营养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不合理使用导致安全和舆情问题多发。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且作为天然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在粮油、水产、果蔬食品中已经广泛应用,但茶多酚易氧化、滋味苦涩的特性也限制了其使用。文章对茶多酚在食品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梳理,进一步对其抗氧化、抑菌等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推动茶多酚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武夷山引种的3个四川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分析


陈秋莲,石玉涛*,苏哲西,郑淑琳,程曦,方晓红,洪永聪,陈丹妮*
摘要:为了探究蜀科1号、川茶2号、川茶3号等3个四川茶树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引种后鲜叶的红茶适制性,以槠叶齐为对照,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作红茶,通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所制红茶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茶2号所制红茶的感官品质与槠叶齐所制红茶接近,表现为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鲜醇,综合品质较优;4个品种所制红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差异明显,川茶2号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茶多酚、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与槠叶齐相当;基于4个品种所制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川茶2号与槠叶齐聚为一类,蜀科1号和川茶3号聚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咖啡碱、黄酮类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等6个成分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品种红茶品质的关键特征化合物。综合来看,川茶2号所制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表现较优,更适合用于红茶的加工生产。


英德红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姚中华,李安生,李苏童,刘少群*,孙彬妹,郑鹏,谭新东
摘要:英德红茶是英德市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英德红茶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人工采摘成本较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欠佳和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对英德红茶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综合分析,分别从提高智能化、规范化、生态化、科教化水平,加速新优品种推广,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申报非遗项目,找准品牌定位和茶文化赋能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英德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雁荡毛峰品牌形成历史及原因窥探


刘明慧
摘要:雁荡毛峰历史悠久,建国后成为著名茶叶品牌。雁荡毛峰品牌的塑造是一段充满智慧和探索的历程,其形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工技术的进步及文人的推崇密切相关。地理环境使雁荡毛峰“色香味”俱佳,加工技术的继承和创新保留了茶叶醇香的滋味,历代文人对雁荡茶叶的记载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对雁荡毛峰品牌塑造成因的探究,可为当前如何进一步做强雁荡毛峰茶叶品牌提供有益的启示。

信阳毛尖茶园施用氨基酸叶面肥的效果初探


李丙奇,李太魁,张香凝*,郭战玲,寇长林
摘要:为探讨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叶面肥对信阳有机茶园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新县香山湖有机茶园开展有机氨基酸叶面肥的喷施试验。分别设置0.300、0.150、0.075 g/L 3个处理,同时以清水作为对照,每隔1周喷施1次,共3次;于2021年3月30日、4月14日、6月17日采摘新梢,分别测定品质成分、芽叶性状指标与产量,并评价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喷施有机氨基酸叶面肥能提高信阳毛尖春茶茶多酚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春茶的酚氨比;酚氨比以为0.150 g/L处理最低,同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比对照提升了5.05%~5.45%,其中以4月14日采摘的春茶游离氨基酸提升效果最为显著。从芽叶性状来看,0.075 g/L和0.150 g/L处理均能使百芽质量略减,芽密度显著增加,使茶叶更符合高品质春茶的芽叶形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0.150 g/L处理,经济效益增加最多,较对照增加了55.60%。综合茶叶农学和经济效益,0.15 g/L的有机氨基酸叶面肥最有利于信阳毛尖春茶增产增收,但夏茶喷施有机氨基酸叶面肥不会取得显著效果。


白化茶树新品系绍白1号选育报告


夏小欢,王雨欣,黄磊,丁旭锋
摘要:绍白1号是从浙江嵊州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方法,经过“单株选择-扦插扩繁-品系性状鉴定-区域品种适应试验”等程序选育出的品质优良的白化茶树新品系。品系比较试验表明,绍白1号属晚生种;春茶每667 m²鲜叶产量38.21 kg;氨基酸含量6.3%、酚氨比3.2;抗寒、抗旱性强,抗炭疽病和抗茶小绿叶蝉中等;适制绿茶,其滋味品质突出,香气较高鲜、微有花香,滋味甘醇、鲜爽。


茉莉白绢病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措施


姜洪新,唐美君,周孝贵,郭华伟*
摘要: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且产量最高的花茶,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但茉莉易受白绢病侵害,各种植区均有发生,白绢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传统化学药剂防治会产生抗性菌株并存在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文章阐述茉莉白绢病的发生特点,总结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形成绿色防控措施,为防控该病及促进茉莉花健康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新农科”背景下《茶叶审评与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适,林勇,李银花,周跃斌,黄建安*
摘要:《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涉茶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一直以来在茶学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结合《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工作实践,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的创新和改革进行梳理,旨在为“新农科”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茶叶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茶学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邵阳市茶产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田容积,唐静怡,唐瀚*,唐俊,李瑾,曾志龙,董婧妮,陈颖
摘要:邵阳市是湖南省重要产茶区,产茶历史悠久,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文章总结了邵阳市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分析了其在建园基础、资源保护、品牌影响力、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投资、茶文化发掘、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邵阳市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新时代背景下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保护路径探究


吴平昌,何洧丞,唐安康,唐志刚*,刘鑫
摘要:镇巴毛尖茶原属晒青绿茶,其传统制作方法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后经不断优化,形成了烘、炒结合的“改进制法”,改为烘炒型绿茶。镇巴毛尖茶的手工制作技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机构传承的有效结合,是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历150余年9代人传承不衰的关键。自2015年镇巴毛尖茶的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县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建立手工制茶室并制售手工毛尖茶、开办手工制茶培训班、开展师徒传承活动、举办手工制茶大赛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扩大了其文化影响力,帮助其实现良好存续。文章对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以为今后“非遗”技艺保护传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技艺新型传承机制的探索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助推镇巴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宏大进程中焕发新活力。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微店订阅链接

喜讯!《中国茶叶》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5年《中国茶叶》杂志开始征!
2023年茶叶加工品质形成的理论研究进展

奶茶基底茶“新宠”——栀子花茶窨制技术

茶叶拼配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秋冬季茶树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应用研究新进展






中国茶叶
报道茶叶科研进展,推广茶叶实用技术,传播茶业资讯,普及饮茶知识,弘扬茶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