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源自福建省安溪县,是闽南乌龙重要的茶品之一。
今年5月11日,安溪铁观音以品牌价值1440.42亿元、品牌强度902,再次位列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地理标志)百强榜价值第一,这是安溪铁观音连续第五次荣膺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第一,也是连续九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与2023年相比,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净增7.98亿元。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加工技艺,安溪铁观音在茶叶评比中屡获殊荣,多次荣获国内外茶叶大赛金奖,其名誉不仅响彻国内,更是远播海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靓丽名片。
>>> 优质铁观音的茶青产地
制作优质铁观音,首先要有优质的茶青原料,而作为铁观音的原产地,福建省安溪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溪境内大量的pH值在4.5~6.0之间的红壤、砖红壤、黄红壤、砂砾质土壤,以及安溪县全年的温湿度、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铁观音茶树生长。
安溪产茶史可追溯至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乌龙茶制作历史也十分悠久,安溪境内的茶农对于铁观音的种植、采摘等技术有十分深厚的积淀。在自然条件和管理技术的双重优势下,安溪县境内产出的铁观音质量较高。此外,铁观音最适宜的种植海拔为300~1000 m,在此范围内,海拔越高越好,因此,安溪县感德镇、祥华乡等地的铁观音茶青颇为适制优质铁观音。
(图源:安溪融媒)
>>> 铁观音制作技艺
要制得高品质的铁观音产品,需要在初制环节严格把控,而铁观音的初制工序繁多,包括:鲜叶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这11道工序中存在着诸多关键节点,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谨慎操作,所以探讨相关技术要点对提高初制环节的制优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初制技术的良性推广和传承,提升铁观音产品的原料水平和成品品质。
(图源:CCTV-1综合频道《农耕探文明》)
// 采摘环节
(图源: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科教片《芳香是怎样炼成的——安溪铁观音36小时制作工艺流程》)
(1)存在问题
铁观音作为乌龙茶,其加工需要经过摇青等工艺,因此鲜叶原料不能追求过度嫩采,过度嫩采容易造成茶汤浓度过高,而且嫩芽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损伤,不利于摇青和揉捻,导致成品外形较差、香气不足。
目前,机器采摘所获得的叶片质量不理想。因为机器难以识别芽、叶分布情况,切下的茶青标准不一,难以符合制作优质铁观音所需要的“一芽二三叶”的采摘标准。
(2)技术要点
采摘标准一般为驻芽中小开面、一芽二三叶,适当提倡嫩采,但不提倡采芽。不同季节的采摘标准也不同,春秋茶通常以中开面采摘,夏暑茶通常以小开面采摘。
优质铁观音鲜叶应避免机器采摘,提倡手采,并遵循安溪茶农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适合铁观音加工的“虎口对芯”采摘方法,即将食指和拇指分开后对着芽芯,在适宜的位置扭断枝梗向上提采。此采摘方法在采摘枝叶的过程中减少了手掌对叶片的压伤。铁观音鲜叶品质以每年谷雨至立夏的春茶和秋分至寒露的秋茶为佳。采摘一般选择天气晴朗、气温适中的时间,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以12:00—16:00 采摘的下午青品质最优,具体应视当天天气情况而变,采摘时也应考虑采摘结束后是否有充足的阳光以便晒青。// 晒青环节
(图源:CCTV-1综合频道《农耕探文明》)
(1)存在问题
铁观音晒青时间不足易导致成品香气较低,含水量过高容易导致做青失败;晒青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叶片水分大量丧失,叶片枯黄,无法摇青。
采摘时如遇雨天无法进行晒青,直接将带有雨水的茶青进行凉青、摇青等后续工序,会使成品茶出现“水味”,香气严重减弱。铁观音晒青环节要注意不能暴晒。应根据茶青含水量和光照强弱适度调整晒青时长,一般5~30 min为宜,其间翻拌2~3次,摊叶量0.5~0.8 kg/m²,具体视当天茶青情况和光照情况适度调整晒青时长,一般以茶青颜色稍转暗,茶梗能折弯但不会折断的程度为宜。总体失水率10%左右。一般鲜叶采摘应选择晴天进行,但在茶季如遇长时间降雨天气,为避免茶叶生长过度、鲜叶粗老,也应适度采摘。雨水青加工的成品易出现“水味”,因此对于雨水青,应用筛盘晾干,并借助风扇等工具进行物理通风,减少雨水附着。这个节点需要注意摊凉时间要延长,且只能在室内萎凋。// 凉青环节
(1)存在问题
凉青环节的主要问题是易出现“闷青”,导致茶青过度萎凋或者变质。
(2)技术要点
茶青的摊凉厚度要适中,防止茶青过度堆叠,并在凉青过程中提高观察的频率,凉青时长控制在0.5~1.5 h,具体以茶青状态为准,凉青过程中茶青颜色会由暗绿色稍转明亮后再度转为暗绿色,叶片稍变硬后又转为柔软,一般历经上述转变过程即可完成凉青。
// 摇青环节
(图源:CCTV-1综合频道《农耕探文明》)
摇青过程中如果叶片已经红边显著,又出现大量的红色斑点甚至叶片大面积红变,并且出现类似青苹果的清香气息而后又消失,逐渐显现出类似红薯的香气,则很有可能是因为摇青过重、时间过长导致发酵过度的情况。摇青不足则会造成香气弱,甚至出现青味,且成品不耐存放。相同产地的茶青,用相同的摇青手法摇相同次数,在不同的季节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摇青过程中投叶量不当、摇青房的温湿度控制不当导致的。掌握“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原则灵活调整摇青方式,并且严格控制投叶量、温度、湿度等变量,具体应注意以下4点技术要领。摇青要注意摇匀整、摇出茶青的红边、摇出香气,所谓“一摇匀、二摇红、三摇香”。要注意梗茎的走水情况,茶青逐渐转为黄绿色、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并逐渐出现红边,梗茎逐渐柔软,慢慢释放出类似青苹果的清香时就接近摇青的结束点。每次摇青后进行摊凉,摇青与摊凉多次交替进行,全过程历时8~16 h。一般而言,春茶含水量较高,摇青次数应该适当增加;秋茶含水量较少,摇青次数可以适当减少,主要视茶青的状态而定。如果初制后是作为焙火的原料,摇青应该适度加重,促进酶的转化和发酵的充足。摇青要注意投叶量适中,投叶量过多易导致摇青不匀甚至闷青。尤其是春夏时节,气温较高,更要注意避免厚堆,防止茶青高温闷堆造成发酵过度或者变质。然而秋茶的时候,气温较低,特别是在祥华、感德等高海拔的产地,夜间气温低、甚至微寒,这种情况投叶量可以适当增加,保持适当的温度进行摇青有利于提高茶叶的酶促氧化作用。摇青房温度应控制在18~23 ℃,湿度在60%~70%。// 杀青环节
(图源: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科教片《芳香是怎样炼成的——安溪铁观音36小时制作工艺流程》)杀青也叫炒青,杀青不均匀容易导致部分茶青杀青不充分,酶的活性尚存,在杀青结束后持续发酵,导致成品风味的异化,甚至不符合乌龙茶的发酵标准;杀青不均匀也可能导致部分茶青过度炒制,铁观音成品出现焦苦味。同样,杀青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过长或过短也容易造成上述情况,而如果是温度控制不得当,造成的不止是部分茶青的品质问题,而是整批茶青品质不达标。杀青时,投叶量过大也容易导致“闷炒”,造成部分茶青的耗损。杀青不及时,容易失去铁观音传统工艺的“正味”做法,演变成为“拖酸”和“消青”等工艺,导致成品无法达到优异的品质。杀青的温度要够高,应在260~280 ℃,一般4~8 min 为宜。要注意高温、快速、短时三大要领,即用高温快速完成杀青。减重率为茶青的18%~22%。注意投叶量适中避免闷炒,以4~6 kg为宜。同时应避免用容积过大的锅进行炒制以防炒青不均匀。应在摇青后的适当节点及时杀青,避免“拖酸”“消青”等现象。// 做形环节
揉捻力度过大容易造成茶青耗损,茶汁大量渗出附着在茶叶表面,立刻初烘容易导致成品茶汤浑浊、清甜度不足。不利于成品品质;揉捻力度不足容易导致茶叶成品外形松散、不够紧结。包揉巾的包叶量过大也容易导致包揉不均,部分叶片做形失败。近年来出现以茶叶塑形压制机代替人工揉捻环节的情况,压茶机的快速成形导致茶叶不够紧结,容易散开,做形程度不足,且压茶机会导致茶叶大量出汁,茶汁附着情况严重,成茶制优率降低。应避免使用压茶机,坚持传统工艺采用人工揉捻。揉捻力度适中,揉捻要连贯,打散后应快速再次进行揉捻,多次进行。包揉巾的装叶量3~6 kg。揉捻时间3~5 min,4~6次,具体视茶叶做形情况而定,卷曲率达到90%以上。// 烘干环节
(图源: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科教片《芳香是怎样炼成的——安溪铁观音36小时制作工艺流程》)
烘干程度不足容易导致茶叶含水率过高,无法符合国家相关执行标准;而且含水率过高容易导致成品茶风味和品质的不稳定,不利于储存和流通。烘干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成品茶叶香气不足并且带有烟火气味。烘干环节的温度应控制在90~120 ℃,时间应保持在30~60 min,烘至茶梗容易折断、不沾梗皮为适度。分两次进行更佳,用低温慢焙的方式烘足干,让茶叶充分进行热作用,促使多酚类化合物转化、叶绿素含量降低、形成更多的芳香类物质。避免高温快焙造成茶叶香气减弱、颜色发生转变。铁观音初制环节步骤繁多、技术难度极高,需要从业者长期实践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在铁观音初制环节,应该掌握核心原则和关键技术节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加工目标、气候情况、茶青状况等变量灵活调整初制策略,以确保做出优质的成品。亦或是在品质不理想的原料或不理想的天气情况下,利用合理的技术,对最终的成品进行技术能力范围内的品质提升。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4年第9期,P68-71,《铁观音初制过程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作者:吴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