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潮州工夫茶茶中四宝之一——若深杯的魅力

文化   2024-10-31 18:05   浙江  
茶器作为鉴赏和品尝茶汤的媒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潮州工夫茶以“工夫”为核心贯穿整场茶事,其茶器也自然都精致考究。
若深杯,潮州工夫茶中四宝之一,功能美感俱佳,杯如其名,一个“深”字概括了若深杯由内及外的魅力。


01

来历之深-扑朔迷离


关于若深杯的来历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其中有臣名说、商名说和匠名说,不过以上均为民间传说,无从考证。
追本溯源,与若深杯有关的资料最早出现在清代,咸丰元年(1851),一位具名为“杯隐”的雅客写了一本古陶瓷专著《杯史》,书中明确记载:“本朝器……抹红碗、若深杯、雕龙杯”。在这同一时期,有三个若深款记“若深珍藏”“庆溪若深珍藏”和“西朱若深珍藏”。
民国时期,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提及:“‘若深珍藏’为康熙制品,又有略园、荔庄、明远堂、百一斋等,皆乾隆间制品。听雨堂、惜阴堂乃道光制品,其主制者未详…… ‘若深’以小品茶杯为多 ,或谓制者乃一嗜茶雅士也”。

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若深杯流传于清代,至于若深杯从何而来仍然不得而知,也正是由于若深杯在传承过程中信息的缺失,其名字也备受争议,“若深杯”外还存在另一种叫法“若琛杯”。

1899年张心泰在《粤游小识》中写道:“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其后,许多著作皆沿用“琛”字,称作“若琛杯”,直至当代工具书《中国茶文化大辞典》(P386,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2002年,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中也使用了“若琛杯”这一名词。

不过,2000年,熊寥、熊微所著的《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中收录的 12帧康熙正款至晚清仿款的若深杯实物图,图中均为“若深”。

陈香白先生的著述《潮州工夫茶》中“深‘琛’之辨”的章节认为,“深”误作“琛”,原因有三,其一是古代陶瓷产品书款者,多属工匠(尤其是民窑),并非专业书家,偶或将三点水写“手牵手”的,抑或由于笔迹漫漶,烧成后看来倒更像“琛”字。其二是仿制品错了,后仿者照搬,导致以讹传讹。其三是由于“若深”名气大,所以也不排除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来鱼目混珠的可能性。
02

构造之深-精巧雅致


在清代,康熙青瓷尤为突出,“若深杯”的基本形制一般涵盖“白地蓝花“底平口阔”“大深圈足”等特征,杯底书“若深珍藏”四字更是弥足珍贵,若深杯杯沿多饰以花纹,杯身饰有字画,其青花图案涉及渔樵耕读、竹林七贤、八骏、金玉满堂、福禄寿等题材,深受茶客喜爱。

如今若深杯多以“小、浅、薄、白”常见,“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而茶杯阔口,也利于品鉴,为潮州工夫茶艺动作和品饮方式提供更多便利,与孟臣壶搭档,足以将工夫茶的色香味和盘托出。

03

文化之深-三杯成品


潮州工夫茶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潮州工夫茶艺21式中,第七式再温茶盅——温热茶杯;第十四式烫杯、滚杯——烫杯提杯温,热杯起香。“若深杯”作为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为工夫茶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

此外,潮州工夫茶中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无论几个人喝茶,通常都是使用三个若深杯。三杯成品,是潮汕地区茶文化的体现,当客人数量较多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谦让也会加深彼此的感情,承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衷共济圆融一体的人文精神。

若深杯在发展进程中早与潮州工夫茶、茶文化深度融合,其内承载的茶汤形态与潮人日常的品茗习惯,均悄然展现着潮州工夫茶道的精髓,每一口轻啜,每一回细饮,皆是心灵与茶道奥妙的微妙相通,让人于无声处领悟其深厚内涵。

文章素材来源文献:《词海拾贝,静水若深-略说工夫茶器“若深杯”》,侵删。

喜讯!《中国茶叶》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我国茶叶拼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茶叶拼配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秋冬季茶树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智能加工| 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应用研究新进展

茶树树体管理技术,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核心策略

间作绿肥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中国茶叶
报道茶叶科研进展,推广茶叶实用技术,传播茶业资讯,普及饮茶知识,弘扬茶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