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若深杯流传于清代,至于若深杯从何而来仍然不得而知,也正是由于若深杯在传承过程中信息的缺失,其名字也备受争议,“若深杯”外还存在另一种叫法“若琛杯”。
1899年张心泰在《粤游小识》中写道:“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其后,许多著作皆沿用“琛”字,称作“若琛杯”,直至当代工具书《中国茶文化大辞典》(P386,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2002年,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中也使用了“若琛杯”这一名词。
不过,2000年,熊寥、熊微所著的《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中收录的 12帧康熙正款至晚清仿款的若深杯实物图,图中均为“若深”。
如今若深杯多以“小、浅、薄、白”常见,“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而茶杯阔口,也利于品鉴,为潮州工夫茶艺动作和品饮方式提供更多便利,与孟臣壶搭档,足以将工夫茶的色香味和盘托出。
此外,潮州工夫茶中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无论几个人喝茶,通常都是使用三个若深杯。三杯成品,是潮汕地区茶文化的体现,当客人数量较多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谦让也会加深彼此的感情,承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衷共济圆融一体的人文精神。
若深杯在发展进程中早与潮州工夫茶、茶文化深度融合,其内承载的茶汤形态与潮人日常的品茗习惯,均悄然展现着潮州工夫茶道的精髓,每一口轻啜,每一回细饮,皆是心灵与茶道奥妙的微妙相通,让人于无声处领悟其深厚内涵。
文章素材来源文献:《词海拾贝,静水若深-略说工夫茶器“若深杯”》,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