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茶科所制茶师(花果香红茶)研习班圆满结束!

文化   三农   2024-11-02 18:53   浙江  

11月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中国茶叶》杂志、福安坦洋茶场联合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制茶师(花果香红茶)研习班圆满结束!

来自全国12个省的40名学员齐聚花果香红茶发源地——福安坦洋,展开了为期6天的制茶研习

本期研习班学员年龄跨度较大,有具有丰富茶叶从业经历的“50后” “60后”,也有充满活力的“90后”“00后”,他们共同怀揣着汲取知识的渴望,完成从“老板”“老师”到“学生”的角色转变。值得一提的是,研习班中有四分之一的学员是福鼎白茶和武夷茶制茶师班的老学员,也有老学员介绍的新朋友,因为对茶的挚爱,也因为对研习班课程安排和教学成效的认可,他们不远千里共赴福安参加研习。

研习班涵盖了产地探源、制茶实践、理论授课、茶企考察交流、茶叶品质鉴评等内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鲁成银二级研究员、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原站长陈金水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高峰二级推广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常颂所长、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苏峰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福建农林大学孙云教授、国家级坦洋工夫非遗传承人林鸿老师、福建农林大学郝志龙副教授、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于学领科长、全国技术能手郑国华老师等专家与学员进行面对面教学,丰富的课程内容及强大的专家团队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学员们通过学习花果香红茶加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仅对花果香红茶如何产、如何制、如何认、如何品有了深入了解,并且通过全程手工的方式制作出了一款自己的专属茶样。
结业典礼上,林鸿老师对学员们亲手制作的茶样给予了充分肯定:“此次考核中学员们制作的茶样在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方面表现良好,审评分数均达到80分以上,值得表扬的是,个别学员将所学知识与制茶经验融会贯通,将花果香红茶的特质较好地体现在亲手制作的茶样之中,说明各位学员都较好地掌握了花果香红茶的制作要点。”除此之外,林鸿老师还耐心分析了茶样存在的不足和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品质提升建议。

学员谢小丽

此次研习获益良多,感谢倾囊相授的导师,感谢主办方周到的课程安排和在生活上的关照,感谢班级39位同学的帮助。此次研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大家闻香而来,相聚福安,深受福安人民创新精神的鼓舞,这段研习之旅珍贵而又难忘。


学员郭良

短短5天时间,我们不仅收获了茶叶知识,掌握了制茶技艺,提升了制茶水平,还结识了良师益友,这一切都得益于研习班的主办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及承办方《中国茶叶》杂志和福安坦洋茶场所提供的学习平台,能够与权威专家面对面交流,向制茶大师学习制茶技艺,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和思考每一个加工过程背后的原理,这对于我们日后回到不同产区,再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加工茶叶有莫大的帮助。


班长陈思齐

这是第二次参加制茶师研习班,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有专家的引领,无私的分享,还有学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促进。人生如旷野,但是我们学习是有轨道的,我们在实践中知其然,通过系统地学习专家们所传授的知识,还可以知其所以然。作为茶叶的从业者,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另一方面也要仰望星空,非常感恩和各位同学的遇见,江湖路远,希望茶能让我们再次相见。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虽然研习已结束,但这段难得的经历必将珍藏在大家的记忆之中。希望大家闻香而来,踏香而归,将勤奋学得的茶叶知识加以吸收和运用,更好地诠释茶,这一片树叶的故事,不辜负天地山水的盛情。

本次研习班所有学员认真学习、受益颇丰闽红甜香恒久远,直待佳期韵满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制茶师研习班期待与各位再次相聚!

喜讯!《中国茶叶》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我国茶叶拼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茶叶拼配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秋冬季茶树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智能加工| 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应用研究新进展

茶树树体管理技术,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核心策略

间作绿肥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中国茶叶
报道茶叶科研进展,推广茶叶实用技术,传播茶业资讯,普及饮茶知识,弘扬茶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