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下演武大桥,沿着大学路往西,经过600多米的斑驳树影,温热的海风夹杂着咸腥的气味扑面而来。
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这里,是沙坡尾。
一直以来,老厦门人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
有人说,厦门港的魂在沙坡尾。
这里是曾经厦门最古老的港口、厦门渔港文化的发源地,被人称为老厦门的摇篮,闪烁着厦门渔业的荣光。
原停靠在沙坡尾避风坞内的渔船-王从民 摄影
在已经发黄的历史地图上,闯南洋的游子在这里回望最后一眼故乡,世代舟楫为家的渔民在这里寻一处避风的港湾,冷冻厂的孩子在滩涂上挖到招潮蟹后,被招呼着去看完了人生第一场电影。
从古老的军港、商港到辉煌渔港,再到如今的海洋文化创意港、来厦游客必打卡的网红街区,沙坡尾卧看鹭江百年潮涌,生生不息。
今天,我们踏上石板路与木栈道,一起来看看百年渔港的历史蝶变。
01.
百年要埠
天南都会玉沙坡
旧社会的历朝历代,疍民都被视为社会最底层。他们没有田地,不准上岸定居,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不准上岸戴帽穿鞋,行走不准越过镇南关(古厦门港与厦门城之间的一道隘口,今大生里附近)...
因此,许多疍民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捕鱼、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老去。
疍民的绣鞋与发饰
延绳钓法,就是最早厦门港渔民的独门绝技,代代相传,并逐渐传播到东海各地,到了明代已成为东南海域的主要渔法。
早期的讨海人多乘疍家船(连家船、夫妻船),产量较低,在风浪中讨生活,时常朝不保夕。不过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提升,1850年厦港的渔业开始逐渐鼎盛。
“1870年,有位叫陈有金的渔民建造了第一艘厦门大钓槽,下水之后,产量一下提高了几十倍。厦门大钓槽作为示范渔船,带动了整个闽南地区渔业的大提升。当时,渔业是厦门的主要支柱产业,所以整个厦门港的水产行业,是那时最大的行业。”
02.
百废待兴
特区开放焕新貌
1938年,日军侵占厦门,厦港地区的渔业及相关手工业受到重创,一度瘫痪。直至1949年,厦门解放。
解放后的沙坡尾百废待兴,在一片凋零破败中整装前行。1959年至1984年,渔捞公社管理沙坡尾避风坞一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沙坡尾被称为“厦门港渔舟之家”-高振碧收藏
在新体制下,国营渔业机构快速发展。渔船负责出海捕鱼,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统购统销。
1986年的老片《大厦小屋》画面
03.
渔业转型
老城更新获重生
04.
历经蝶变
沙坡尾的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