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72元/m²,如今80000+/m²,会拆吗?”它是厦门第一路,有着这样的前世今生…

美食   2024-10-05 11:00   福建  


“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在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里,这两个字承载着特殊的文化信息和含义。

而这么寓意深远的两个字,厦门将它送给一条马路


开元路,一头枕着大海,连着厦门开埠以来就存在的轮渡码头,一头是港城历史的延伸,连着厦门岛内最繁华的主干道厦禾路。它是厦门第一条近现代化市政道路,有“开创先河”的历史意义,故被命名为“开元路”。


这里曾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老厦门的传统民居,来这里逛街的人一抬头,就会看见店铺招牌上方的阳台晒着被子种着花。无论是早晨邻里之间的泡茶唠嗑,还是深夜沙茶面、面线糊与烤串啤酒的热烈碰撞,都是这条路上生动又市井的日常。



在一众《来厦门必去的**处景点》系列文章中,你一定能看到八市的身影。这个厦门老饕采购新鲜食材的必选之地,早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


但好料认为,比网红八市更值得说道的,是八市外围的“厦门第一路”——开元路

101年前,厦门第一次“旧城改造”从它开始,新的厦门也从这里起步。甚至,1947年厦门还以“开元路”为名,将那时的厦西区更名为“开元区”。(当时的开元区面积是思明区的两倍多。不但是厦门市政府的所在地,中山公园、植物园、八市、白鹭洲、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火车站、厦门一中、实验小学等也都在开元区)


据资料记载,1920年以前的厦门城区道路,除大小“走马路”个例之外,一般称“街”称“巷”。而与今日厦门留给人们印象截然不同,早时的厦门给外来参观者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脏乱。也因此,厦门市政局成立伊始,便开始规划建设一条从鹭江“提督码头”至“浮屿角”的现代化马路。

因指定收购土地、拆卸民房规章制度不合理和地方恶势力以及日籍浪人的阻扰,经一年施工才弯弯曲曲地筑到浮屿角,且只完成路基工程。


今天走在开元路,你会发现南猪行巷口有个大弯,那是因为当年修路遭到日籍浪人阻挠而不得不弯道的。经一年施工,耗资20多万元,这条路才弯弯曲曲地筑到浮屿角,所以,当地居民称它“水蛇路”。


在人口最拥挤的地方开路,从码头最密集的地方启始,在那个时代,这需要何等的胆略。而从1920年12月开始修建,建成于1924年8月的开元路,也在那个年代繁华一时。


说起当年开元路的热闹繁华,自小在开元路长大的黄阿姨白奶奶仍然历历在目。

黄阿姨家几代人都是住在开元路。很以前开始,这里就是有吃有喝有住,还能购物销物。当时开元路的繁华也让周边逐渐兴旺起来。


白奶奶则告诉好料菌,开元路修建完成之后,成为了当时厦门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南洋归国的华侨开始在道路两旁修建“骑楼”的建筑。1932年之前,这里门牌号数312户,有商户290家。

那时厦门早已是一座商业繁荣的消费城市,而开元路前段紧临第四、第五码头,则是物资进厦门的入口处之一,每天货源不断,人来人往。由于客流量大,开元路入口的广场、海岸边,自然是最为热闹的消费场所。


渐渐地,在开元路10米来宽的道路上,也建起了骑楼。据说厦门最早首现骑楼就是在开元路。这一从南洋引进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合厦门暑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可挡风雨和烈日骄阳,还可以方便行人,方便顾客逛商店,便于经商。


但随着中山路的崛起,开元路的城市中心地位被慢慢取代了。不过也有人说,开元路的衰败是从地价的跌落开始:

在开始对旧城区改建时,开元路是市区唯一的马路,商业繁盛,人口稠密,是当时厦门商业中心点,因此,地价昂贵,售至每市方丈800银元(折每平方米72元)。

但1927年后路政处继续开辟马路,建筑住宅、堤岸、公园,商业中心移至中山路、大同路,于是开元路的地价就逐步下跌,每市方丈仅值400元。而中山路、大同路,开辟前因街道狭小、商店稀少,房屋简陋,地价不及开元路的50%。开辟后,洋行、商店栉比鳞次,商业兴盛,地价则不断上涨,每方丈售价达3000银元,一度高达5000银元。


无论过去如何风光,如今在纵横交错的厦门道路中,开元路确实繁华不再。


对于开元路,白奶奶有着属于她那个年代的回忆:在开元区退出历史舞台前,她的身份证号码段是如今不再新发的350204。还有,那时候这里小至理发洗衣、糖油烟酒,大至洋行行郊、汇兑信局,与渡头配套的客栈旅馆、饭店酒楼,亦一应俱全。


此外,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元路一带是厦门最热闹的消费场所。有网友讲述,每当夜幕降临,周边的广场都会有许多民间艺人在表演:捏面人的、耍猴的、表演木偶戏的、放幻灯片的、打拳的……在众人喝彩声中讨个人场钱场。


那时,开元路前段紧挨海岸用篱笆围起来的茶座,经常有女歌手在名为“泗水”、“中坡”、“小坡”的茶座伴着海涛声唱起了缠绵的歌曲,客人在此品刨冰、喝咖啡、歇脚纳凉,悠闲自在。


不过要说当时最时兴的娱乐生活,大概就是听戏了吧?黄阿姨说,以前这一带就集中有三家戏院,包括第四菜市场旁的开明戏院、大元路的金城戏院和后厅衙巷的龙山戏院。其中,开明戏院算是比较时尚的,上映的是中西方电影,甚至还放映过立体声电影。


黄阿姨还回忆到,二王街讲古场也很有名,就在开元路边上一条小巷,开讲时,贩卖瓜子香烟的小贩们四处走动讨好客人,有钱人会要个茶几泡壶茶,没钱人站在后面听着入迷,心里也高兴。


开元路不远处的金城戏院,则经常有京剧、歌仔戏、上海越剧、福州班等剧团来演出,莆仙戏《春草闯堂》、上海魔术团都曾登上这里的舞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爱看戏曲的人越来越少,剧场兼放电影。2003年以后,受外来影城冲击,改为鹭江剧场的它难以继续经营。


历经半个多世纪、标志着“老厦门”文化娱乐繁荣的鹭江剧场,历经风雨却熬不过时代的变迁,成为了危房,曾经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不再。2013年,由市土总对鹭江剧场进行了拆除和收储,收储后这里一度成为停车场。


再后来,直到2014年年底,鹭江剧院以全新的“老剧场文化公园”面貌示人,如今这里已然成为真·老厦门泡茶据点。


好料在探访开元路当天,向几位稍微年长的老人们问起鹭江剧院时,他们总是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初在想要再影院中看上一部电影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这些记忆,是那个年代的专属回忆,而和开元路有关的往事还有很多很多,在那里住过的人,都能唠上几句。

网友@张为:叔叔家在开元路四十号。听叔叔说,厦门的第一码头到第六码头,都在开元路的终端,厦门人用的许多东西都要靠船运进来,所以,码头很重要,也特别多。很多商人、游客都是从码头上岸,汇集到这里,所以,开元路是厦门当时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小时候总能看到货物源源不断地从这两个码头运进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网友@芙蓉:小时候坐在母上的自行车后座,路过特香鸡都忍不住深呼吸(不是回回都有的吃),再拎着一条特香包,总会经过宜友大排档。


网友@陈一:从小到大,开元路留给我最深的记忆便是“北仔张”,这应该老厦门人最熟悉的一张民间外科医生名片,专冶浓疮的疑难杂症,听奶奶说原主治医生是一位退役的兵医师。

往事温暖却散在回忆里,而如今我们再踏上开元路时,唯有骑楼、街道和人,似乎还在静静地述说当年的辉煌。


带着对厦门第一条马路的好奇,好料在一个午后来到了开元路。走在这条长782米,宽8至10.3米的水泥路面上,好料很难将眼前的开元路和当时繁华一时的景象连接起来,因为在纵横交错的巷子中,这条路真的毫不起眼。


而在骑楼之上,楼上木质的窗户一扇扇乒乒乓乓地打开,窗帘沙沙拉拉地掀开卷起。每天早上,当沿街的卷帘门便随之发出阵阵声音,瞬间,整条街鲜活起来。


茶叶铺、早饭摊、海鲜店、杂货坊、菜市场,一窝蜂地凑热闹,赶上了早高峰的车水马龙。老旧的骑楼之下,琳琅满目的海鲜蔬菜、闽南糕点铺、潮湿的街道、充满咸腥味的空气、还有厦门人童年的味道。


虽然房子比较陈旧,但这里还是住着许多老厦门人,在小巷中七弯八拐,你可以品味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

或许是赤膊躺在廊檐下椅子上,悠然看报纸玩手机的中年阿伯...


或许是随处可见的,将茶几放在门外,几个人围着茶几,在那边悠哉悠哉讲古话仙,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茶桌文化。


或许是宽敞空旷的街边,老阿姨们聚在一起,打扮得很是干净讲究,用厦门话边聊边喝着地瓜粥...


或许是每周六下午在戏台听戏、每月11号聚集在这里看露天电影的老人小孩...


或许是在体育彩票店外,静静一待就是一下午,静静思考投注哪个号的大叔...


或许是早上8点之前在这里买菜的主妇和老人们,他们总坚信只有掐着最早的点,才能抢到最新鲜的那颗白菜。


或许首如飞蓬的女人穿着宽大的衣袍在街边梳发,还用厦门话扯开了嗓子吆喝,张罗开一天的大小琐事。


亦或只是开元路浮屿角上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走在开元路上,你会发现每个人好似都相互认识。熟悉的邻居另有一套自助模式,“邻居街坊一起住在这里40多年了,熟的不能再熟,孩子都是一起长大的,就像半个屋里人一样......”在这里,厦门话是通用语言,从店门前经过,总能打上一声招呼,走在路上,总能碰到熟人唠嗑两句...


不过,要好料说,这里的巷子真真才是厦门最有趣的路,越是偏僻越是狭窄,越是有故事可言。每一条巷子,每一个巷名都有自己特殊的来历,它们遍布在开元路附近大大小小的“路”中,每天等着被有心发现和细读。


不过,当繁华远去时,留给开元路上老厦门人的,除了曾经的美好回忆,如今也有诸多无奈。


从小在开元路附近长大的同事Vince告诉好料,他关于这里的回忆,脑子里都是一到夏季便发霉潮湿的房屋,如今已经破败不堪无法住人。


好料在前往开元路当天,试着钻进了路两旁的老房子里一探究竟。走在沿街老房子里踩上去嘎吱响的楼梯,如同一条条神秘隧道,有的通往木板加盖的暗楼,很矮,要低头走路。


时不时地,有人从暗无天日只容一人进出的楼道里疾步钻出。

虽然房屋老旧,但对于很多住在这里的人而言,这是唯一的家。在老剧场文化公园工作的张大叔说,这里有着老厦门的文化,需要保护。目前也没有听到要拆迁的规划,好在房屋一有问题,总能很快得到解决。


房屋很旧,但新的元素也在注入。特别是人流的涌入,让旁边的八市以一种新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商业价值逐渐冒出生机,也因此,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开元路沿路店铺租金要近1w元/平米,而房子虽然相对较老,但相关二手房平台也显示,这里房子的单价最高可达8w元/平


周边的高楼大厦盘地而起,开元路口的建行大厦和财富中心,也绐这条百年老街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形象。


而除了老厦门人,越来越多的租户也来到这里,城市的老和少在这里和谐共生。老城的旧街里,司空见惯的是有人搬离。更常发生的,则是有人离去。和隔着一扇门就是两个平行世界的钢筋森林不同,在这里,如果有人离去,鸣丧的声音可以穿彻一整条街。


对与开元路的未来,有人说:开元路斑驳和市井的画面仍在,希望保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也有人说:开元路的修缮让人期待。

如今再细想一下周遭,这里好似一个被新厦门紧紧包围的地带。外人带着探究和好奇来到这里,感受老厦门真实的生活,并在一路之隔的八市、老剧场文化公园留下一张打卡照,而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但对于住在这里的人而言,一街之隔的穹顶下,市井与新天地的对比仿佛能窥见岁月长河中的秘密。那么,对于开元路,你有什么属于你的回忆吗?底部和我们说说吧。

厦门好料
向你安利有温度、充满爱的城市生活。爱上厦门,才知道生活里全是“好料”。由小鱼网倾心打造!
 最新文章